第81章
   
         
   
   
     冯校尉神机妙算,一眼便识破我的计策,想必此去定能旗开得胜,在下先行祝贺。黄意恭维地说,但面无表情,只有嘴唇在动。
  你!冯燕气血上涌,我看你是得了癔症,已然胡言乱语了!
  冯校尉可听闻过敦煌都尉梁汾梁东兴?去年梁汾斩杀太守张栗后逃遁,先已归顺謝县长,此时人就在玉门关上。冯悉正是被梁汾一□□于马下。黄意冷静地说。
  梁汾?冯燕听见这个名字,身体明显一震。
  他可太清楚此人了,梁汾与他年纪相仿,一身武艺遠在他之上,有千里追贼的履历,勇猛无双,如果有他在,从兄兵败倒也说得过去了。
  梁汾果真在关上?冯燕追问。
  黄意顿了顿,矢口否认,不在不在。是在下记错了,梁汾已沦为贼寇,岂能与谢县长并列。关上之人,乃金城韩约。
  韩约?冯燕纳闷,金城据此千里之遥远,他岂是飞来的?
  哦对,这委实说不过去,黄意连忙又改口,既然如此,在下便实话相告。朝廷已查出尔等意欲谋反的铁证,涼州刺史魏元丕亲率本部军马讨逆,关上自是魏使君,你还不速速投降听候发落,更待何时?
  我朝刺史仅有监察之权,他哪来的兵马?!
  许是借的?
  啊!!!
  冯燕仰天长啸,暴怒如雷,挥剑乱砍一气。营帐中,桌角、箱子、马扎、舆图皆被砍得七零八落,剑刃同样劈在黄意身上,但冯燕尚存着一丝理智,并未下死手。
  许久之后,情绪终于发泄完毕,冯燕往下刺出一剑,刺入黄意的小腿,径直穿透,刺进了地面以下。
  黄意无声地张大
  嘴巴,痛苦万状。
  冯燕几乎疯魔地瞪着他,杀了你岂不是太便宜你了?你无外乎就是想乱我心智,那又如何,玉门关我不入了,管他有无计谋,仇我不报了,你能奈我何?倒是你,我要日日折磨到你生不如死,死不如生!十日,百日,千日,方泄我心头之恨!
  黄意忍住痛,嘴角上扬,恶狠狠地说:莫说十日,一日都不用,不出明日,就该是你为阶下囚。
  头一次面对这样的眼神,冯燕不自觉地后退一步,眉头紧锁,心惊肉跳。
  他赶忙召来部下,你即刻派一队斥候,前去玉门关前侦查,若有异动,即刻回报,不得有误。
  是!部下领命跑了出去。
  等等!冯燕又将人叫住。
  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在军帐内来回踱步,心思焦虑。他想起什么,走到黄意面前,出口问:城中话没说完便将自己打断了,转头对部下道:传令下去,全体收拾营地,连夜开拔!
  冯燕抬腿,用力踩住黄意的脚,硬生生将穿透他小腿插/进地面的佩剑拔/出来,带出来的血液溅在了脸上。他擦着剑刃上的血,自顾自地说,想让我中计,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而后,召人替他止血,包扎腿上伤口。
  五更时分,人马整顿完毕。冯燕用一根大粗麻绳,牢牢缚住黄意的双腿,另一头栓在了马鞍上。
  他手擒火把,跨上马匹,驱马而出,将人一路拖行在后。
  苍茫的夜色中,上千军马就这样西去,消失在了无边无垠的戈壁滩的地平线之外。
  仔细搜寻这片营地,谢乔没有任何发现,冯燕部搬空了能搬走的一切。
  按理说,如此多的人马离去,必然会留下蛛丝马迹,走过的路会有足迹残留,但营地周围出了胡杨林就是沙地。这里的沙地比关内更细软,踩过必然会留下足迹,但相应的,风沙更大更烈,又过了至少一两个月,足迹早被风沙敛去了。
  谢乔遥望四野,茫然无措。人不在此处,又会去了何处?
  关外天大地大,广袤无垠,一旦踪迹断绝,再找到已经几乎不可能了。好在,不管怎么说,绑在玉门关外这颗随时可能被引爆的定时炸/弹被拆除了。
  冥冥之中,谢乔仿佛能感受得到,冯燕部撤出此地,或许可能是黄意的功劳。否则营地距玉门关如此相近,不出什么意外,敌军早早就攻来了,而现在不但没有进攻,反而主动撤出了这片区域。谢乔确定是主动撤出的,营地没有受到袭击的痕迹,没有丢盔弃甲,搬得空空如也。
  如果真如猜想的一样,黄意滞留在了冯燕军中,谢乔不免开始担忧起他的命运来了,他经历了什么,现在是否安好。只恨关内防御薄弱,兵力不足,否则她会早一步来查探情况的。但为时已晚,谢乔现在能做的,也仅仅只能担心而已。玉门关外,是广袤的西域,天山南北,三十六国皆分布于此,荒漠绿洲无数,且相去遥远,北边还有滋扰汉境的北匈奴,危机不断。谢乔暂时没有能力派人出去寻访,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同过往商旅打探消息。
  领着军马返回后,谢乔如约给予粮种和瓜果种子的报酬。
  匈奴人几乎没有种植的经验,谢乔索性派出几名军户人家,出关手把手教他们垦地、种植。
  冥水两岸虽有成片的、能垦为田地的土壤,但关外自然条件恶劣,风沙漫卷,一年至多一季,种植出来的作物非常有限,养活大量的族人是绝对不可能的。考虑到这一点,谢乔特意赠予他们二十块[初级神奇土壤],算是给一个基本盘,不至于灾年荒年也能有所收成。赠送这些能让作物快速生长成熟的神奇土壤,谢乔觉得或许还能刺激到匈奴人的种田基因,让他们爱上种田、乐于种地,或许能为未来的民族大融合创造一些先决条件。毕竟历史的大走向,是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
  至于玉门关外二十里地的这片沙中水草地,其实是不错的栖身之地,有小片湖泊作为水源,有胡杨木避风,内里还有遗留的耕地。谢乔给极支辽建议,如果长城下的这片区域承载不了这么多人口的话,他还可以分一部分去那边居住生活。毕竟两地相去仅仅几十里地而已,骑马也就一个时辰而已。
  但这个建议并没有被谨慎的毋格所采纳,即使这片区域的承载量显得不足,但分兵是很危险的行为,尤其是现在他们还没有脱离来自于单于王庭的威胁。
  未来的一个月时间,谢乔依靠着关外的劳动力,陆续清空了长城外的枯木、石台子以及一些残破低矮的汉长城。长城外就是需要这样光溜溜的,这是坚壁清野的策略,如有来犯的敌人入侵,一目了然,无处遁形,无所屏障,更无法在野外寻到粮食。
  至于关内,谢乔不断地创建屋舍建筑,这是在城池之外为数不多能建造的建筑。谢乔在关内的冥水两岸连造了百户屋舍,这里俨然成了一座小城。虽然现在的入住率还不到百分之十,但未来早晚是要住满人的,只能军户满额才能稳固住这座据点。谢乔坚信自己的军户制度吸引力足够好,未来主动迁往边境做军户的百姓只会越来越多,先建起来一劳永逸。
  谢乔另从匈奴人中寻了千人入关,派发给了他们一项大工程前往焉皿山一带,采掘第二座较深一些的铁矿。谢乔在舆图上做过标记,知道准确的位置,因为更深,采掘难度大一些。不过与上次相比,谢乔打造了更多的铁镐;她已经基本能信得过他们了,也无需大费周章搬送到榆安城外,只需要采上来堆在一起即可,等挖得差不多了,她再亲自去用【背包】搬运。
  榆安城内的铁矿石其实远远还未用完,城中只有一座工坊,两位铁匠师傅,炉子也相当有限,即使日夜开工,铁产量也相当有限。不过好消息是,两位李师傅开始带学徒了,两个人各带了两名学徒,跟着帮忙学锻铁技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四个学徒会出现在工坊的可招募师傅里,到时候谢乔就将工坊升到二级,增加更多的熔炉和锻台,进一步提升铁产量。
  至于军事方面,谢乔没有丝毫懈怠,明年天下大乱,出征眼看越来越近了。根据自己既定的计划,派遣的主力部队是高机动性和低战损比的[西涼弓骑]与[西凉铁骑],是以,谢乔在原有的三支三级的[西凉弓骑]之外,又征募了五支[西凉弓骑]与三支[西凉铁骑]。
  一级的满编西凉弓骑和西凉铁骑都是八人,七支共需精壮人口六十四人,马六十四匹,不够的马匹很容易就能从匈奴人手中以粮食换到。谢乔还能在关外替他们建造遮风避雨的屋舍作为换马的报酬,反正石材和木材也都是匈奴人采集的,她只需要去到匈奴人的营地,用系统去选位置并创建建造任务:可谓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除此以外,考虑到他们的正西面没有屏障,若有敌军袭来无所依靠,谢乔还为他们在西面稍远一些的地方建造了一座较短的二级长城。她用这座二级长城换到了一百只小羊羔和一百头小牛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