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455节
“那是否知道他们去江宁做什么?”高适又问道。
“卑职只知道江宁会有一场很大的交易会,具体情况卑职也不了解。”
高适点点头,李邺若是来做生意倒问他不大,只要别支持永王就行。
高适又取出三封申明书,递给李成式道:“这是李邺的申明书,派人送给三位使君,再告诉他们,我已去拜访鲁王殿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来江南和永王无关,但也不能很确定。”
“卑职这就派人去送信!”
下午时分,张平带着他的义父王玄海前来拜访李邺,刘晏也一同前来,这段时间,刘晏和张平一直在江南地区活动,不光是推销财宝,还结交人脉,还要购买粮食。
刘晏之前带了一批玉器和铜器前来江南,已经卖光,这次李邺带着更加贵重的财宝来江南,自然激起了江南富商的巨大兴趣,像玉器、珠宝、黄金、名贵药材和木材,一般都是天子和权贵们享有,江南富商虽然有钱,却无缘这种名贵财宝,所以这次李邺来江南卖国,是江南豪门巨富们百年难遇的机会,早已是万众瞩目。
李邺将三人请到议事舱坐下,笑眯眯对王玄海道:“当年王东主替我教训杨晖,这份恩情我一直铭记于心。”
王玄海才是感叹万分,当年永和坊的马球少年居然成了名震天下的鲁王,才用了短短七年时间,简直是传奇。
王玄海连忙欠身道:“一点小事,举手之劳而已,殿下居然还记得,足见殿下是重情重义之人。”
“王东主在长安还有生意吗?”
王玄海点点头,“还有一家商行和几十家店铺,武馆都暂时关闭了,生意基本上都转移到江南了。”
旁边张平笑道:“现在江南最大的远福记商行就是我义父开的,从天宝初年就开始打理,有海船五十艘,在江南无人出其右!”
王玄海想制止已经来不及,张平这个快嘴已经说出来了,他只得苦笑道:“张平太夸张了,江南藏龙卧虎多的是,我们根本不算什么?”
李邺对海外贸易很有兴趣,连忙问道:“海外哪里贸易?”
“都有,南洋、日本国还有新罗,在广州才是海外贸易繁盛之地,江南这边差得远。”
“听说去日本国很危险?”
王玄海笑道:“危险只是中线和南线,中线是从扬州出发,横穿大洋去日本,南线是从明州出发,也是横穿大洋去日本,确实很危险,遇到风暴就船毁人亡,我们已经毁了二十艘船。
现在我们改走北线,先到登州,穿过渤海海峡到辽东半岛,再沿着安东都护府和新罗半岛一直南下,再绕新罗半岛去日本国,基本上都是近海,路程稍微远一点,但很安全,基本上遣唐使也是走这条线。”
“原来如此!”
李邺不再多问,他又回到现实问题上来,“这次江宁售卖,会有多少人来参加?”
“会有超过三百名江南大商人来参加,殿下主要是要铜钱、布匹和粮食对吧!”
李邺点点头,“主要就是这三样,事实上,我还要大量金银要贩卖。”
王玄海大喜道:“现在金银是最受欢迎的,大唐的金银主要集中在长安,绝大部分被权贵收储,江南这边金银很少,现在银价是一比四,黄金是一比四十,关键是有钱还兑换不到金银。”
“我可以让点利,用一比三,黄金一比三十。”
李邺也是想趁现在金银价高的机会,把手中金银全部换掉,还有铜器,尤其是铜钟,江南这边寺院多,铜钟很也很抢手,比直接用来造钱合算得多。”
“殿下不用让利,能得到金银就难了,他们可不在乎那点小利。”
李邺欣然道:“那就一比四,不知王东主有没有什么想法?”
张平笑道:“义父想请一尊白玉菩萨。”
“有不少,我给东主留一尊品质最好的。”
第二天上午,唐军在码头上扎下了数百座大帐,把各种财宝物资都搬下去展览售卖,大帐分为玉器区、金银珠宝区、其他财宝区三大类,最后还有交易区,但交易区在船上,一对一交易。
陆陆续续开始有大商人前来江宁挑选财宝,江南的巨富主要是商人,很多人非常低调,可以说富可敌国,但因为商人的地位比较低,大唐的珍贵财宝都流向长安和洛阳,被皇宫和权贵们收藏,轮不到商人们。
但巨商们又确实有渴求财宝传家的强烈愿望,李邺这次把历年来积攒的财宝拿出来售卖,也算是一举两得,一拍即合。
刘晏和张平提前来江南进行进行联络接洽,在王元宝兄弟的帮助下,他们一共发出了近五百份请柬,邀请江南和淮南各地的巨商大贾们来江宁参加展销大会。
为了给众人保密,只有拿到请柬的商人才能进大营参观,每人可以带一名掌眼,然后每一件财宝都有编号,看中后上大船进行交易,然后交割是另外指定地方,由张平和王家的远福商行负责,还有军队保护。
这样一来,商人们就不用担心财富露白,这是王玄海的建议,他太了解商人巨富们安全第一的心态。
第724章 交易盛会(下)
“我李邺是重商之人,大家都知道我经略荆襄,尽管军俸十分紧张,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免了商税,为什么?
因为我知道,无商不活,无商不富,没有商人,天下物资和财富就是一潭死水。
没有商人,南方的粮食在库房里霉烂,长安有钱却买不到粮食,没有商人,河西的羊皮堆积如山,无人问津,而江南的鞋匠却没有做鞋的皮子。
有人看不起商人,歧视商人,我相信这些人一定都是书呆子,不通人情世态,我是军人,我就知道商人的重要性,商人就像军队后勤的保障者,一支军队没有后勤保障,战争必输无疑。
那么一个国家呢?如果没有了物资流通,我相信这个国家就和死去没有区别,我绝不高抬商人,但也绝不贬低商人,我认为商人就普通农民一样,也是财富的创造者,同样有尊严,同样值得尊重!”
李邺的演讲赢得了在场数百名巨商大贾的热烈鼓掌,这也是李邺要亲自来江南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要利用这次售卖财宝的机会拉拢江南的巨商大贾,让他们将来为自己所用,成为自己的支持者。
接下来,巨商们各自散去,去参观选购自己中意的财宝,记下号数,然后上船去谈交易,一旦交易达成,财宝就立刻撤下展台装箱。
下午时分,李邺开始接见部分大商人,刘晏先领来一名白白胖胖的大商人,给李邺介绍道:“殿下,这位王琥是扬州最大的米商,开元二十七年,太上皇还曾经接见过他。”
王琥连忙跪下行大礼参拜,“小民王琥参见鲁王殿下!”
扬州最大的米商可不是卖米给扬州人,而是把江南的粮食输往长安,估计长安每年三成的输入粮食都是他提供的,否则当时的天子李隆基怎么会接见他?
这绝对是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他至少也有柱国的勋官,可以见官不拜,但他还是恭恭敬敬下跪,可见他情商很高,懂得保护自己。
李邺请他起身,笑问道:“王东主有没有看中喜欢的东西?”
刘晏在一旁笑道:“王东主看中好多,那尊韦陀护法玉器就是被王东主请走了!”
李邺眉毛一挑,那尊韦陀护法玉器足有三尺高,由重八十斤的大籽料雕成,是所有玉器中最贵的一件,售价三十万贯,居然第一天就被请走了,而且似乎还不止一件。
李邺向刘晏望去,只见刘晏用手指比了一个二,那就是两百万贯,李邺简直喜出望外,他连忙道:“王东主放心,我会给你写一件合法证明,证明你购之物是我售卖给你,谁敢抢掠伱的宝物,我来给你做主,一定会严惩对方!”
王琥大喜,连连施礼,“多谢殿下,那我就放心了,交割点在长江北岸江都码头,明天就可以交割!”
“不用担心,我们绝对为你保密,这是我的承诺,最后我会下令将所有的交易资料销毁,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谁买了什么财宝,这就是对大家最好的保护。”
李邺的表态让王琥吃了定心丸,他告辞走了,回去筹集钱粮。
刘晏笑道:“这位王琥之前就买了卑职带去的部分玉器和漆器,价值二十万贯,这次他又买了两百八十万贯玉器和黄金,包括五万两黄金,五十万贯的玉器和三十万贯的名贵药材,那支价值十万贯的千年人参也是他买走了。”
李邺点点头感叹道:“这些巨商的财富简直让人惊叹啊!”
刘晏微微笑道:“这些商人是很精明的,五万两黄金,也就三千斤,装三十口箱子,玉器和药材最多三口箱子,一艘船就能运走,很容易携带隐藏,他们实际上是把财富浓缩了。”
“关键是黄金价格会一直高启吗?”李邺笑道。
“卑职认为会!”
刘晏缓缓道:“经过这次安禄山之乱,河北上万富户都被摧毁,当时河北一两黄金兑换二十贯钱,一金难求,大家都意识到了财富便于携带的重要性,除非是大唐忽然发现了大量金矿银矿,否则百年之内,金银价格都下不来。”
“王琥全部是用铜钱交割吗?”
“两百万贯是用铜钱支付,其他八十万贯用布匹和粮食支付,明天晚上,卑职会亲自去江都和他交割。”
这时,一名侍卫在门口道:“刘使君,又有大交易了!”
刘晏行一礼先出去了,李邺回到自己船舱前,负手望着下面的大营,人来人往,格外热闹!”
杨玉环缓缓走到他身边,低声问道:“是不是一般百姓不能进来参观?”
李邺点点头,“太贵重了,一般百姓也买不起,反而传得沸沸扬扬,我就是想低调,才在江宁的江边举行,你看,巨商们都是从水路过来,也都很低调。”
“万一有些小商人也想买一件传家呢?就像夫君送我那块红皮羊脂玉,肯定没有它好,但肯定也有卖吧!”
李邺点点头,“我打算等大户们都选完以后,剩下的财宝交给王家,他们会在苏州替我长期售卖,这样,一些中小商人也有机会了。”
“我明白了,夫君考虑得很周全。”
这时,侍女上前行个万福礼道:“刘使君请殿下过去一趟!”
李邺笑着对杨玉环道:“估计也就今明两天忙一忙,以后就闲了,然后再好好陪你。”
杨玉环嫣然一笑,“夫君去忙,我这两天在绘画呢!秋浦县看到的早春烟雨图,那种感觉我想把它画下来。”
李邺点点头,“回头我来好好欣赏!”
他转身快步去了。
杨玉环回到起居舱,站在一幅水墨画前,画中有一头水牛,她想了一会儿,才提笔在水牛背上画了一个吹笛的童子。
有了人,一下子就生机盎然了。
宣州宣城县,送信士兵将李邺的信递给永王李璘,李璘急忙接过信打开,李邺在信中提到了高力士去襄阳,他原则上同意了高力士的方案,现在他在江宁,请永王殿下前往一叙。
这封信让李璘又是欢喜,又是担忧,欢喜是,他终于有了退路,而担忧是,李邺请他去面谈,他着实有点担心。
事实上,现在永王李璘的处境非常不乐观,已经到了接近崩溃的边缘。
第725章 两王交易
当初永王李璘率十万大军东迁,意气风发,企图一口吞下江东和淮南,刚开始很顺利,可一旦朝廷开始发力,他就不行了,几次败仗下来,手中兵力只剩下五万人,而且士气还不高,眼看覆灭在即,李邺忽然来了,让李璘看到了一线希望。
谋士薛镠道:“李邺一向奸猾狡诈,殿下缺乏水军,万一他把殿下控制,给朝廷换取利益,殿下不可不防啊!卑职建议让世子去和他谈。”
李璘这时候却比较清醒,他叹了口气道:“现在是我求他借船借道,我必须得拿出诚意,军师的谨慎我理解,但有的事情哪怕有风险我也得去。”
李台卿笑道:“殿下说得有道理,不如让李白为使者,替殿下敲定面谈的地点和时间,或许他会给李白一个面子。”
“可以,那个腐儒整天喝酒,一点用都没有,徒有虚名,就让他跑一趟。”
李璘着实反感李白,做记室参军,他嫌事情繁杂,让他做仓曹参军,他又是一笔糊涂,连有多少粮食不知道,还整天抱怨得不到重用,动不动就喝醉,让下面官员也十分反感,他想当谋士,可他有那个本事吗?
要不是看在李白有点名气的份上,李璘早就一脚把他踢走了。
不多时,有士兵把李白找来,还好,李白是清醒的,他躬身施礼道:“参见殿下!”
李璘淡淡笑道:“李邺来江南了,船队停泊在江宁县,距离我只有一百余里,他邀请我和他面谈,我同意了,所以烦请李参军替我跑一趟江宁县,和李邺确定一下面谈的地点和时间。”
李白点点头,“卑职明白了,那么殿下对交谈的地点和时间有要求吗?”
“时间由他决定,但地点我希望放在方山江面上。”
李璘之所以要求放在方山江面,因为那里有条河,通往宣州的丹阳湖,如果形势不妙,他可以迅速从河中撤退,他只是担心江北高适他们盯着自己。
李白当即道:“卑职现在就出发去江宁县!”
李白乘一艘快船下午出发,次日中午便抵达了江宁,有巡哨船只拦住了他,李白说明了情况,巡哨船只便领着他向主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