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454节
天空下着针尖般的细雨,远处山峦起伏,笼罩在雨雾之中,颇有点水墨画中仙境的感觉,虽然景色很好,但春寒料峭,又下着春雨,颇有几分寒意。
路面泥泞,走了几里后,一行人进了秋浦县城。
县城不大,周长只有十几里,县城内也有一千多户人家,只有一条长达三里的主街,铺着石板,两边都是木制的房屋,沿街都是各种各样的店铺。
秋浦县是长江沿线著名的补给地,商业发达,靠近城门边,各种补给店铺就有几十家之多,南来北往的商人都会在这里歇脚打尖,街上外地商人很多。
或许是商业繁华的缘故,这里反而失去了小县城那种宁静淳朴的感觉,略有点浮华市侩。
杨玉环看到有家卖竹制品商铺,做工很精湛,她立刻有了兴趣,她久居皇宫,各种珍宝看得太多,这会儿看到这种古朴而不失精巧的竹制品,她竟然爱不释手。
店掌柜见来了大生意,连忙陪笑介绍道:“这可是我们这里最有名的竹状元做的竹器,我拿几个普通的竹器对比一下子就知道了。”
他从柜台下面取了几个竹碗放在一起,那几个竹碗确实很粗糙,而店铺几个上等的竹碗却打磨得非常光滑细腻,手感极好,连李邺都有点爱不释手了。
“竹子也是最好的湘妃竹,上面的斑点皮很漂亮,都是百年老竹,在深山里才有!”
“竹碗多少钱一个?”李邺笑问道。
“这是按对卖的,三百文一对,我收进来就很贵,两百五十文一对,我就赚你们五十文钱。”
李邺给亲兵使个眼色,亲兵会意,他去周围打听一下价格,这点小钱对李邺不算什么,但他不喜欢被骗,在他印象中,竹制品都是廉价之物,哪里要三百文钱?
“夫君,这里还有一只竹坐榻!”
杨玉环发现墙上还挂着一张竹坐榻,造型是自己没见过的,居然是圆形的,周围还有一圈靠背。
李邺顿时有兴趣了,这不就是后世的竹圈椅吗?
“拿下来看看!”
掌柜把竹榻取下来笑道:“这是和尚们夏天坐禅用的,一个夏天我要卖掉几百个,但竹状元做的很少也很贵,都是方丈才买。”
这时,亲兵上前悄悄对李邺道:“竹状元是要这个价格,就怕他拿的是假冒竹状元的竹器。”
李邺点点头笑问道:“那我怎么区别是不是竹状元的东西呢?”
“看东西好不好啊!高品的竹器一眼就能看出来,公子应该是识货的人。”
就在这时,一群官员跑来了,跪下行大礼参拜,为首县令高声道:“卑职秋浦县令赵时昆,拜见鲁王殿下!”
掌柜吓得浑身一哆嗦,原来这位年轻公子竟然是名震天下的鲁王殿下,他也慌忙跪下行礼。
第722章 再见高适
李邺请众人起来,微微笑道:“我的船队就在这里补给,呆半天就走,不打扰大家,各位把履历给我看看!”
在小县城当官,很难熬出头,一旦有高官路过,他们都千方百计巴结,都想给高官留个好印象。
李邺很理解他们,所以表示可以收他们的履历,但也含蓄告诉他们,不希望他们打扰自己。
众官员都明白,纷纷告退回县衙取履历去了,李邺让一名亲兵跟他们去,省得他们再回来烦自己。
李邺又对掌柜道:“你店里竹状元的竹器我都要了,可别糊弄我,否则我会派兵来收拾你。”
掌柜战战兢兢道:“小人不敢,但小人得告诉殿下,竹状元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家族,他们家老爷子当年做的竹品还进京献给天后,天后非常喜欢,就封他的竹器为竹中状元。
老爷子早就去世了,手艺传给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又传给各自孙子,现在是第四代七个曾孙,他们在南面的九华镇开了一个竹器作坊,作坊名字就叫竹状元,一大家子十几个人都在做竹品,做出的竹品都有等级,只有上等品才能叫竹状元,在江南一带名气很大。”
李邺点点头,“你就挑所有上等品给我,我不会让伱吃亏,另外,你替我向竹状元定制几十张上好坐榻,我给你画一幅图。”
掌柜连忙准备纸笔,李邺按照上辈子的记忆,把竹藤椅画了出来,他怕掌柜不理解,便坐在竹榻上给掌柜示范。
“坐榻的腿要高一点,又不能太高,保证让人的双脚正好能放在地上,后背要向前移,我坐在边缘,能舒服靠在后背上,后背做得像网一样。”
掌柜就是做这一行的,一点就透,笑道:“我明白了,殿下就是不想盘腿,也不想跪坐,腿可以自然垂下,就像普通人家的圆凳一样,只不过要加靠背,还要做得宽大舒适一点。”
李邺欣然道:“就是这个意思,按照我画的图纸做,做好了我会重重有赏!”
李邺让亲兵和店家结帐,他带着杨玉环又信步来到斜对面的酒楼,酒楼掌柜已经知道他的身份,连忙安排一间靠窗的雅室套间。
李邺和杨玉环坐在里间,外面是杨玉环的两名侍女,点菜和上菜都是侍女进来,外人不得入内,杨玉环也摘下了纱幔,露出了她的绝世容颜。
李邺点了一盘本地最有名的清蒸鲥鱼,又要了一壶上好清酒,再点了一些其他野味和小菜。
从雅室的窗外望去,可以看见云雾缭绕的九华山仙境,李邺笑道:“这里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是天下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寺院极多,据说和尚有上万人。”
杨玉环幽幽叹口气道:“看起来真像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些和尚道士真会选地方,把天下最美的名山都占了。”
李邺竖起大拇指赞道:“娘子说得精辟,一句话说到关键之处了,以后我们只要知道哪个地方的佛寺多道观多,那一定就是风景绝佳之处。”
“我记得夫君说的热海山水很美,那边也有寺院吗?”
李邺摇摇头,“那里水绿得像宝石,白雪皑皑,山川壮丽,但那里没有人,可以看见一群群梅花鹿在河畔漫步,到了秋天,树林变成一片金黄和火红,天空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仿佛时间都停止了,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杨玉环听得悠然向往,她握住李邺的手,“夫君答应过带我去游水,感受天地交融!”
李邺眨眨眼笑道:“游水可不许穿衣服的。”
杨玉环俏脸一红道:“只要没有外人在场,赤身游水也无妨!”
李邺点点头,“我一定会带你去!”
下午,船队继续出发了,十天后,船队终于抵达了江宁县。
自从隋文帝杨坚一把火烧了建康宫殿后,改名为江宁县,昔日的六朝古都渐渐边缘化了。
唐朝的江宁县隶属于润州,但润州的治所在丹徒县,也就是今天的镇江,这也是镇江最风光的一段历史,南京居然是它的下辖县。
李邺之所以选择停泊在江宁,主要距离李璘所在宣州比较近,同时距离江都和丹徒也比较近,而且江宁县不是重要的枢纽之地。
李邺便暂住江宁县,有数百艘大船和六千士兵,李邺命令三千水军守船,他又令雷万春率领三千士兵进驻江宁县。
现在江东的局势比较复杂,原本按照李隆基的部署,永王李璘统领江南西道、岭南道和黔中道,盛王李琦出任广陵大都督,出任江南东道及淮南、河南等道节度使。
结果盛王李琦先被天子李亨废除了,盛王李琦手下大将们遵从天子旨意,李琦控制不住军队,只得黯然下台。
李亨随即将李琦的辖地分别设置淮南道节度府、淮西东道节度府和江东节度府,任命高适为淮南道节度使,任命来瑱为淮西东道节度使,任命韦陟为江东节度使。
三大节度使加上江东采访使李希言的太湖水军,共计十五万大军和永王李璘抗衡。
李璘刚来江东时势如破竹,斩杀润州刺史阎敬之,丹徒守将元景曜献丹徒县投降,江都守将李神庆献江都县投降,李璘声势大振。
不过好景不长,自从天子李亨派高适出任淮南节度使后,形势开始逆转,镇守江都的大将李神庆再度投降高适。
而镇守丹徒的大将元景曜也投降了江东节度使韦陟,李璘失去扬州和润州,再度退守宣州。
李璘败退的根源就是他没有能拿到江都的长江水军。
在他最初率十万大军进攻润州的同时,江南东道采访使李希言有先见之明,下令江都长江水师的数百艘战船和两万水军将士退守太湖。
正是因为没有了水军支援,江都守将李神庆仓惶无助,在扬州长史李成式的劝说下,献城投降了高适。
此时,李邺船队抵达江宁,立刻引发了局势紧张,各路节度使纷纷猜疑李邺东来的意图。
淮南道节度使高适立刻渡江南下江宁,前来拜访自己的老上司。
李邺在自己的万石坐船上接见了高适。
高适上了大船,李邺笑呵呵迎上来,“一别两年,高使君的仕途让人刮目相看啊!”
高适连忙躬身行礼,“高适能走到今天,都源于殿下的提携,入仕之恩,高适没齿难忘!”
李邺点点头,“我们分别于大唐最西的碎叶,却又相逢于大唐最东面的江宁,相距三万里,人生际遇,还真是奇妙。”
两人大笑,一起走进了议事舱。
两人分宾主落座,高适试了试竹榻笑道:“这竹榻做得好,结实而且精致,可是秋浦竹状元的竹器?”
“高使君也知道竹状元?”
“听说过,扬州长史李成式就有一套竹状元的上品竹器,据说夏天使用非常凉爽,我也打算夏天时去买一套。”
李邺微微笑道,“秋浦县可是永王的地盘,高使君要去买竹器,必须永王同意后才能成行。”
提到了永王,高适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沉吟一下道:“请殿下恕我直言,眼看我们围剿永王大军在即,殿下却突然率军到来,令我们不得不担心殿下的意图,殿下能否据实相告?”
李邺淡淡笑道:“有什么好担心的,永王就是被我赶来宣州,难道我还会助他夺取江东?”
“可是.”
高适苦笑一声道:“此一时彼一时,如果殿下支持永王吞并了江东,又以讨逆为借口,灭掉永王,江东不就成了殿下的口中肥肉?”
李邺哈哈大笑,忽然笑声一收,冷冷道:“高使君把我李邺看成什么人了,我若想吞并大唐,根本就不会收复长安,我直接怂恿安禄山灭了灵武,让大唐灭亡,我再灭永王,建立东唐,然后出兵讨伐安禄山,鲸吞天下,这是不是比高使君的想法更有气魄呢?”
第723章 交易盛会(上)
高适满脸惭愧,起身行礼,“高适目光短浅,误会殿下了,恳请殿下恕罪!”
李邺点点头,取过桌上的几封信,“我本来修书准备给高使君,还有韦陟、来瑱、李希言等高官,申明我自己的立场,既然高使君来了,就烦请一并带给他们吧!我来江南只是为了采购粮食,不支持永王,也不参与围剿永王之战。”
高适接过申明书,心中一颗高悬心暗暗落下,他冒险试探李邺,虽然出言无礼,让李邺有点恼火,但也达到了目的,李邺不是来吞并江东。
高适起身告辞,李邺把他送出船舱,又淡淡道:“永王明为天子弟兄,实为天子养子,他并没有宣布自立,本质上还是属于帝王的家务事,我提醒高使君要慎重!”
高适心中不以为然,他就是奉天子之令来剿灭永王,天子的心思他很清楚,在皇权面前,别说手足情,就连父子情也屁都不是。
但表面还是很客气道:“多谢殿下提醒!”
高适告辞走了,李邺摇摇头回到船舱,这时,亲兵上前道:“永王殿下派人送信来了!”
“人在哪里?带他来见我!”
亲兵连忙把送信人带上来,送信人跪下行礼,呈上一封信,“这是永王给殿下的亲笔信,请殿下过目!”
亲兵取过信递给李邺,李邺取过信,信中倒是没有责问他为什么来江宁,而是问他有没有接到太上皇的旨意?
李邺点点头,对送信人道:“你稍等片刻,我写一封信,你带回去给永王殿下!”
李邺随即修书一封,让送信人带回去给永王李璘.
次日中午,高适回到了江都,刚上岸,等候在这里的扬州长史李成式迎上前道:“刚刚得到消息,黄润生、王琥、石兴国三人联袂赶去江宁县了。”
高适眉头一皱,李成式说的这三人都是扬州的著名大商人,富可敌国,都曾经得到过太上皇的接见,他们去江宁县,必然有李邺有关,难道李邺真是来做生意的?
“除了他们还有谁?”
其他的肯定还有,但卑职只关注到他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