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617节
但如今,一年一年的增产数据又确实摆在那里。
而且,增幅越来越夸张。
现在有人彻底撕开了这张面纱,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衡量,粮食过剩不远了。
从粮食过剩,又很快演变成了下一个话题:农业需要休养生息。
「即使粮食不过剩,国内的土地也早就该休养生息了。」
「我国耕地受乾旱丶洪涝丶盐硷丶贫瘠等因素影响,中低产田占比较大,对粮食单产提升造成了很大压力,建设用地和耕地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
「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然而,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导致原本肥沃的黑土区耕地出现长期透支,黑土土层变得越来越「薄」,肥力变得越来越「瘦」,质地变得越来越「硬」。」
「以贵省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岩溶山区,面积达50多万平方千米,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岩溶区,也是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生态脆弱区,同时该区也是我国绝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
然而,『生态脆弱-贫困-掠夺式开发-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使该区陷入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
目前,嘉禾已在该区域建设麻风树种植基地,但依然是杯水车薪。」
「湘省是农业大省,水稻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又是有色金属之乡,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尤其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重金属超标严重……」
「而在西北内陆,乾旱缺水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活动,也是嘉禾生物能源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
看到这里,有些人已经对嘉禾粮油取消价格战不抱有希望了。
价格战不仅是嘉禾粮油插入对手心脏的武器,也是在推动被迫式休耕。
西北不缺土地,当然也不缺沙地丶盐硷地等低产田。
把价格压到极限,中高产田产1500斤以上粮能接受,但只产几百斤的低产田只能被迫退出,或者加入嘉禾的能源林计划。
何况国内粮价也一直高于国外。
从多方面考虑,嘉禾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价格战,而且这厮根本没透露会持续多少年,一些粮油企业已经在思考对策了。
只是也有官员注意到了其中的问题,被动式休耕,也可以是撂荒,这是两码事。
所以这篇文章意味着嘉禾希望由国家来推动大规模休耕。
既解决了短期内的西北能源林用水问题,嘉禾敦煌西湖项目也会跟着受益。
那上层有这个动力吗?
农业部视察酒泉时就已经透露出了苗头,国家是支持这事的。
『藏粮于仓,藏粮于民』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了。
『藏粮于技,藏粮于地』这句来源于华夏古代农业经典《禹贡》的话,被许多人记在了脑海里。
「耕地轮作休耕,这是可持续的粮食生产思路。」
「既有利于涵养地力丶保养生态,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丶稳定农民收入,一举多得。」
「这将是利在千秋的举措。」
「嘉禾确实会从中收益,至少第一阶段的能源林项目能顺利实施。
但一旦嘉禾获得成功,休耕的水资源也必将满足不了能源林的需求。
这时候就不得不拿出一个大胆的构想了--红旗河调水工程。」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形成了华夏东南部和南部降水丰沛丶气候湿润,而西北部降水稀少丶气候乾旱的明显对比。
有感于这种地势特徵与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古人发出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慨叹。
近年来,也有修建三门峡丶长江三峡等遍布全国的水库电站,以及南水北调东线丶中线等大型调水工程,以缓解部分地区对水和电的需求。
而红旗河构想,也是基于水资源的不平衡,欲从我国西南部丰水地区调水济往西北乾旱地区。
以下内容的目的,也是想探索出一条现实可行丶科学合理的西部调水路线……」
此时,手上拿着农经杂志的人都入了定,一动不动就像是座雕像。
只有时而蹙起的眉头,和目不转睛的眼神证明他只是看入了神。
大拐弯附近取水,自流进怒江;
于三江并流处穿越横断山脉,借用怒江河道后经隧洞进入澜沧江,借澜沧江河道后经隧洞进入金沙江;
以隧洞丶明渠和水库相结合的方式绕过沙鲁里山达到雅砻江……
全程6000多千米,预计年总调水量可达600亿立方米。
除了红旗河,文稿还提了桂省的平陆运河,届时一相连,整个西南西北的联系将更紧密。
另外就是一张张图片,以及一些资料。
整篇构想的篇幅挺长,但想解释清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是痴人说梦。
然而,几个关键点却有解释。
首先是经济支撑,国家经济在快速发展,如果西北西南的能源林真能崛起,完全可以一边开发,一边营利。
种树也可以将时间线拉长,这就是最好的经济支撑。
甚至有可能出现工程还没建完,成本就已经收回来了的情况。????其次是技术条件,经过南水北调丶三峡丶青藏铁路等超级工程的建设,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需要长时间的查勘丶论证丶研究。
然后是生态保护……
一条条的都进行了阐述,等看完所有的论述,有人为此感到兴奋,也有人为此感到惊恐和怒不可遏。
红旗河工程规模空前。
而且是出自企业提出的构想,生物能源--轮作休耕--红旗河工程--生物能源,这下得好大一盘棋。
本期期刊,最大的看点就是这篇文稿,农经整理的其它文章也都是围绕着能源作物而来。
所以,关于生物能源林和红旗河工程的构想,很快就席卷了整个农业体制内。
这注定是一份褒贬不一的构想。
……
酒泉。
从知道新一期《农经》出炉后,郭阳就一直呆在酒泉。
这几天,他每天都早睡早起。
上午锻炼完后,就准时来到总部大厦,打开电脑,喝着茶,看看戈壁绿洲的风景,然后开始上午的工作。
等到下午时分,去公司各部门转转,露个脸,顺便和员工聊几句。
又一个丰收季即将到来,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他也没有过多的插手基层管理。
而是分出了一部分精力放在公司人员组织架构丶企业文化丶规章制度等等的制定和调整上面。
然后就每是天五点半,轮着召集蔚来田间和微博的工作团队开视频会议,就各项细节进行调整改善。
这一天早上,在梳理完文件等资料后,郭阳决定下乡走走。
不过,越野车才驶出大厦,还没进入主路,就传来阵阵刺耳的喇叭声。
罗修瞄了眼,「老板,好像是秦立军领导的车。」
郭阳也看到了,一辆贴着公务车的黑色帕萨特,「停一下吧。」
帕萨特很快就并排停了下来,秦立军从车窗探出头来,「郭总,你手机怎麽关机了?」
郭阳说:「电话太多了。」
「……」秦立军:「农经的文章我看了,写得很大胆。」
郭阳挑了挑眉,「你来就是想说这个?」
「领导让我来转告你,省里会全力支持嘉禾的生物能源战略。」秦立军笑道:「至少休耕,省里已经计划在全河西走廊实施了。」
郭阳笑了笑,「能源林肯定能成的,不仅能成,而且能创造的收益也会超出所有人的想像。」
「下乡去哪儿,我和你一起去。」说这话时,秦立军已经下了车。
郭阳笑道:「随便转转,走到哪儿算哪儿,提前规划好了路线,下面那帮人一准给弄得漂漂亮亮的。」
「我感觉你在暗讽我。」秦立军上了车,「说来也有一段时间没和你一起下乡了。」
「上面的领导不会又问我南方到底有谁在吧?」
「哈哈哈,不至于,不至于。」秦立军说道:「这篇文章一出,嘉禾和河西走廊就已经绑在一起了。」
「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郭阳想到了微博和惠农网,等在体制内发酵完,也许也可以通过这吸引部分感兴趣的大众。
…
华夏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资源所所长丶教授级高工丶工程院院士王浩看完有关红旗河的构想后,情不自禁的拍了拍桌子。
「一誓我朝九万天,西望左公柳八千!」王浩感慨道:「设想很大胆啊!」
水资源所副所长赵勇说道:「也太大胆了。」
王浩问:「你觉得没搞头吗?」
「嗯?」赵勇讶然的想了想,所长这句话很有深意啊,「这还只是一个构想,没有任何科学论据。」
「我们不就是做这个的吗?」王浩笑了笑,说道:「行不行,组织一只团队去查勘几次,也就有初步判断了。」
赵勇说:「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都还没完,现在推这个不合时宜吧。」
「不是我们在推,是嘉禾在推。」王浩揶揄道:「我们只是顺手而为,何况什麽时候实施还说不准。」
赵勇缓缓点头,他有点明白王浩的意图了。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就由我联系专家们做个论证吧。」王浩又说:「看能不能从嘉禾要点经费。」
赵勇说:「这我去问问。」
…
华夏地质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头白发的赵希涛像往常一样来到所里遛弯,却无意间看到一个新进的年轻人在看书看得入神。
好奇之下,他也站在身后看了起来,隐约之间看到了华夏地图,但上面有一条很怪的曲线,像是一条不存在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