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然而对方拒绝了他。
  “咳咳,我身患不治之症,咳咳,俸禄都用来买药材了。”聊得好好的呢,年轻的谋士突然咳嗽两声,放下茶盏,声音虚弱得快要死掉了,旁边的少年见状,连忙给他顺背。
  于是卫召又将目光投向这个气质端方的少年。
  见少年举手投足雅人深致,想必出身不凡,家中应是不缺钱财的。
  可是少年也羞愧地拒绝他了:“学堂里的学分确实可以换钱财,但是我都用来换书了,实在没有节余……”
  小的不行,卫召只能把希望放在大的身上。
  于是他又问主公门口那名身材高壮,名为许褚的壮士借钱。
  许褚看了他一眼,没理他,目视远方,坚定地给主公守门。
  “……”
  一个身上缠着纱布将士从院门口经过,他眼睛一亮,追出去:“壮士,手头宽裕吗?”
  壮士倒是没觉得被陌生人问这个有什么冒犯,反而还有些不好意思:“实在抱歉,我也是新投入曹使君门下的,听说手续走完,月俸到下月才会连着这月的一起补齐。”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卫召气鼓鼓地出了院子,这时身后追出一人来。
  “听说你在借钱?”
  卫召上下打量对方,见对方身材壮硕,孔武有力,曹班手下将士的俸禄都是比文士要高的,因此点点头。
  “我借你,按三成利还我就行。”
  卫召瞪大眼睛:“三成利?”
  彭放道:“你借不借?”
  卫召告饶:“我借,我借。”
  终于借到钱的卫召事不宜迟,立刻来到奉高县市集的百物堂。
  百物堂是曹班地盘上才有的新鲜事物,在洛阳都是见不到的,他期待了好久,可当他按照地址来到市集,却发现,百物堂外面挤满了人。
  “怎么这么多人?”卫召踮着脚,在后面探头探脑,却怎么也看不见前面的情况。
  旁边一个好心人告诉他:“大军即将开拔,许多人家都会买些衣服食物,给出征的家人带着。”
  “大军?”
  什么大军?泰山郡要打仗?
  他是情报部的,他怎么不知道! ?
  卫召也顾不上逛街了,第一时间回到府衙,去找情报部部首符柯理论。
  府衙内,曹班环视一圈,现在她的手下,信息方面有以符柯为部首的情报部,智囊方面有以戏志才为代表的格物院学子,军事方面有彭放统帅的即墨军事学院毕业生,医疗有华佗、杨济等医师保障,人身安全方面有贴身保镖许褚。
  昨日她收到了两条最新情报,一条是贾诩从京师传来的,董卓顺利拥立大皇子刘辩登基后,原形毕露,野心急剧膨胀,自己在朝堂上专权乱政,又放纵手下部将烧杀掳夺,朝中已经传出反对董卓的声音。
  动乱的时局不是姐妹想要的,她们想过太平的日子,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她们不做不到偏安一隅。
  无论是对于想要延续还是想要结束这个王朝命脉的人来说,一个肆意横行、荒淫无道的权臣,都不是他们所希望见到的。
  既然利益一致,那就到了她们主动入局的时候了。
  至于另一条情报,则是来自渤海湾的那头——辽东郡。
  第119章
  太傅府上,尚书台将董卓“请”他们草拟的任免名单送出宫,给正在养病的袁太傅过目。
  袁逢看完名录后,闭上双目, 在场的门客、官员们,都屏住呼吸, 大气不敢出。
  “这是董卓的手笔?”
  众人面面相觑,有胆子大的门客主动道:“这名录上,有原大将军的幕僚、有名士、有被禁锢的党人,还有……”门客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总之,能拟出这样一份名单,必须对朝中局势、甚至是当今九州诸世家之间的关系,非常了解才行。”
  “董卓一个并州人,他的手下,还有与他关系密切的,多是关西一脉的将领,他们出生寒门,如果不是有世家背景的人在他身后支持,不可能拟出这样一份名录来。”
  董卓有世家支持吗?
  当然是有的,几天之前, 支持董卓的世家,不就是袁氏吗!
  可现在董卓背叛了袁氏,这才几天,这么快就有世家向他交投名状了吗?
  再看看这份名录吧,提拔海内知名的士人并赦免一批原大将军的幕僚,分别扩充文、武,将中央的军、政抓在手上;任命一批太守和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赦免党人,为党人沉冤昭雪,进一步获得士人的好感,从而扩大自己在朝廷上的影响力。
  袁逢越想越是心惊,就算这份名录让他来拟,他能拟得这么滴水不漏吗?
  难道董卓背后,真有袁氏以外的高人相助?
  而名单上最为刺目的,便是袁氏子弟袁术——董卓授意,任他为司隶校尉。
  负责监察京畿的司隶校尉、监察朝官言行的御史中丞以及掌管尚书台的尚书令,在上朝时,都是有专席的,不仅身份特殊,手中权柄也相当之大。
  其中司隶校尉因为担任监察京畿的职务,特殊情况下,是可以掌握兵权的。
  董卓这是在向袁氏示好吗?
  袁逢摸着砂纸上,那个“袁”字,黑色的字,硬生生让他盯出血色来,他放下名录,尚书台的官员还等着他的意思,堂内一片死寂。
  半晌后,袁逢艰难地从卧榻起身,召来仆役送上笔墨,他的手因为头风病,已经颤抖得很难写字了,他在一旁的砂纸上练了两次,才在名录上提笔。
  尚书台的官员接过修改后的名录——
  袁逢将司隶校尉前面袁术的名字划去,改成了袁绍,又在最后,单独给袁术加了一条——
  擢升袁术为后将军。
  袁绍收到了董卓的官员任命名录后,问门客:“这名录,太傅可看过?”
  门客留着冷汗道:“太傅修改了袁氏的部分。”
  袁绍沉默着看完名录,见袁氏门生韩馥,被董卓任命为冀州牧,心里有了计较:“既然他始终都不曾相信我,那我不接下董卓送来的这份礼,岂不是对不起他?”
  -------------------------------------
  董卓对贾诩拟的名录非常满意,李傕也看了这份名录,有些犯嘀咕。
  “这名录上,一多半的人都不曾听过。”
  董卓闻言看了贾诩一眼。
  贾诩道:“我师从交州刺史郑玄,老师曾与我讲过朝中人事。”
  郑玄是名儒马融的学生,那这么说,贾诩只能算马融弟子的弟子。
  隔着一代,都能有如此厉害的传承,难怪先帝在时,畏惧党锢。
  董旻问贾诩:“袁太傅修改了司隶校尉的人选,这……”
  尽管“士邑”姿态放得很低,但因为董卓的信任和重用,如今整个董卓的智囊团,都隐隐以“士邑”为首的态势,其他人遇事,也习惯性地请教士邑。
  贾诩面露迟疑:“这个我也参不透,要看明君的意思。”
  董卓不屑道:“也不必事事小心,这是他袁氏自己心不齐。”
  “兄长明鉴,用官位挑拨袁氏三兄弟的关系,还能在朝廷上对外表明态度。”
  不管袁氏的谁,只要接下这个任职,就说明,袁氏接受了董卓的背叛,连背叛者都能原谅,如此一来,以后谁还会相信袁氏?
  如果袁氏不接,那就直接抛出去,司隶校尉可是个香饽饽,换别的人情还不容易吗。
  “武烈这名录虽好,但我却觉得不太够。”董卓放下名录,拿起案上的佩剑。
  宝剑出鞘,银光夺目,带着摄人的寒意。
  董卓轻轻擦拭佩剑,董旻会意:“兄长想杀鸡儆猴?”
  贾诩闻言警醒起来,面上却没有表现出分毫,他端起酒盏,轻轻抿了一口。
  “那兄长,想先拿谁开刀?”
  董卓笑道:“不如就先从太后下手如何?”
  贾诩的手微不可查地颤抖了一瞬,听见董旻在一旁问道:“哪位太后?”
  他也在瞬间调整好表情,疑惑地看向董卓。
  刘辩登基后,现如今,太后共有三位。
  除去桓帝的妃子邓太后,剩下两位分别是灵帝的皇后,宋太后,也就是二皇子刘合的生母,以及新皇的生母,灵帝的妃子,何太后。
  “要我说,都杀了干净,省得以后惹出麻烦。”
  董旻和贾诩同时惊呼:“不可!”
  董卓先看向自己的亲弟弟,董旻犹豫道:“兄长拥立新皇,朝中多少双眼睛盯着,若是开杀戒,恐怕……”
  董卓却不以为意:“我还怕他们弹劾?”随即又看向贾诩。
  “武烈的意思呢?”
  贾诩沉思片刻道:“明君确实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来施威,不过不是杀人。”
  “何解?”
  “太后毕竟身份尊贵,与其杀之,不如让新皇下旨,贬其为庶人,濦强王没了母族,宋太后孤身一人,和邓皇太后一样,不会对明君有什么威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