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徐正这话本意是想提醒他主公的恩情,这下反而刺激到他,他也不愿意再作伪装,直接和徐正挑明。
  “曹班将武部的学子调走大半,徐提督有没有想过原因?”
  徐正正要回怼,被周言打断道:“他去青州做官,谋他的好前程去,留下我们在豫州,今天如果不是袁氏,明天也会有陈氏、张氏,既然迟早要被别人抢去,何不先行一步,自己卖个好价钱?”
  徐正大惊:“你串通了袁氏?”
  她猛然想起,这次是周言告诉她有任务需要去谯县一趟,可到了谯县那边,却得知主公没有下令。
  因为长期搭档,之前她以为只是情报有误,并没有在意,现在她才意识到,这是周言故意支开她!
  她立刻对周言身后的阿阳厉声道:“把这个叛徒拿下!”
  可是阿阳却一动不动,周言拍了拍阿阳的肩膀,笑着对徐正道:“阿阳他们也会随我一同进京,这是袁使君答应过的事情。”
  徐正带着人离开汝南,最后一共有十人,随周言留下,等待袁氏出发进京的通知。
  出发前,周言再次来到了袁府。
  其实,虽然和徐正争吵时,他说得胸有成竹,但一直到了今天,他才真正见到了袁逢。
  袁氏世代经营汝南,府邸无论是占地还是陈设,都比曹家在谯县的府邸豪华数倍不止。
  更不用提曹班在各处市集的临时住宅了,他的住所甚至比格物院对外的经营的前厅还要“简朴”。
  一名仆役将他领到偏堂之后,一句话也没留就离开了,他等了许久,既不见茶水,也不见消息通传。
  大约过了近一个时辰,才终于有人进来,又领着他穿过门廊,他这才知道,刚刚他是连主人家的院子都没进呢。
  袁逢今日没有穿官服,看年纪比曹嵩大一些,可是身为大家族话事人,周身的气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周言就这么站在门外,想要进去,被门口的仆役拦住了,只能又把伸出去门槛的脚收回来。
  这似乎和他想象中的情况不太一样。
  他原本以为,袁逢对他,就算不是一饭三吐脯,也是“凤栖梧”“武帝得青海马”。
  从未读过书的人,知道书籍的珍贵,却无法取得,而世家大族的子弟,能获得书籍,却反而不明白其中价值。
  他是这个时代,少数明白,书籍“份量”的人。
  在他看来,曹班属于后者,明明手握“千金”,却满足于当一个郎官,认这样的人做主公,他能有什么好前程呢?
  他读过许多书,去过洛阳,在太学见过各种“权贵”子弟,而在汝南,又见过不少世家大族,也和他们打过交道。
  所谓“贵贤者霸”,他认为,袁氏是有“霸者相”的。
  从他得知皇帝在西园卖官时,他就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因此他写信给袁家,表示愿意献出曹班的格物院,来换官职——比四百石的侍郎,和曹班差不多。
  在他看来,这个要求不过分,汝南的格物院虽然不设研发部,但是也参与南来北往的贸易,每月经他手的钱财粮布远远不止这个数,对袁氏来说肯定算不上什么。
  但是他忽视了一个问题,卖官,不光是一笔钱财交易,也是一笔人情交易。
  对袁逢来说,兵不血刃的拿下曹班的格物院,是意外之喜,但是就算没有这个名为“周言”的家奴投诚,他也有的是办法。
  而这个家奴居然开口就是要官职,他一下有些哭笑不得,不知该夸赞曹班治下有方,连一个家奴都有仕宦之心好,还是该笑着家奴异想天开,不知好歹到天真的地步好。
  最后,袁逢给了周言钱财,并通知了他进京的时间。
  钱财说是按人头给的,周言点了点,发现只有三人份。
  如果不算阿阳,和跟着他的几位武部学子,那就是三个人。
  “这?”周言问仆役。
  仆役对周言很客气,解释道:“使君的意思,那几位护院要留下。”
  周言没有再说什么,大事已定,当天就写了信回庐江老家,通知家人这一喜讯。
  周言随袁氏的车队出发进京,盛极一时的汝南格物院人去楼空,后院的几间房子里,有明显打斗的痕迹,七具尸体无法从市集运送出城,只能在后院就地掩埋。
  一个月后,洛阳城内,曹操正在带兵巡逻,听说有人在太学闹事,还惊动了皇宫的侍卫,连忙过去查看。
  太学不是他的管辖范围,但是大家对于曹校尉的出现见怪不怪,都知道他和袁绍关系好嘛。
  “怎么回事?”身着武官服的曹操问袁绍。
  袁绍表情不是很好:“叔父献给陛下的书册,本来是要都运去东观的,但是负责传话的人得罪了北宫的郎官,被赶回来了,连带着几位博士一起受牵连。”
  曹操一听是袁家吃瘪,便感到心情愉悦,调侃道:“你家下人不是最妥帖的吗?怎么会犯这种错误?”
  两人说话间,便走到了停放牛车的地方,书册不能运进皇宫,只能暂时堆放在这里,几名皇宫的郎官似乎想把人押走,袁氏的人正在交涉。
  看清那个被郎官架在中间的人时,曹操明显愣了一下。
  袁绍注意到他的表情,也看向那人:“你是不是也觉得有点面熟?我总感觉小时候见过,但又想不起来,所以让人和郎官们说说情。”
  在北宫闹事,这事可大可小,郎官们也会给袁氏面子。
  曹操没有再看那人,平静道:“一个家奴而已,袁使君如果看重,不会不提前告知与你,就交给郎官们吧,听说你马上要入仕了,以后说不准也要和这些郎官们共事,就当卖个好。”
  袁绍一想,觉得曹操说的有道理,于是就让几位郎官带走了那位
  家奴。
  叔父对这批书籍很看重,还在陛下面前亲自许诺过,会在鸿都门附近建立一个书舍,供皇帝取阅,这种差事确实不能交给如此不懂礼节的奴仆。
  -------------------------------------
  和汝南格物院的弃置不同,安定郡田庄在董卓的围困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对于羌胡的劫掠,田庄控制范围内,这些年一直都会进行武备演习。
  因为凉、并两州连年战乱,田庄已经从早年的攻守兼备,被迫转为了防御态势。
  因此这次羌胡的骑兵从三辅一路劫掠至此,安定田庄的管事孟舒就下令田庄农户撤退进入邬堡,管事王虎带一部分兵力在外伺机突袭。
  可谁都没想到,赶走了豺狼,却又来了虎豹。
  董卓到了安定郡之后,直接就地屯兵,将田庄的邬堡围住却不攻打。
  如果光是围邬堡,安定郡太守还可以找借口不去过问。
  可是居然还屯兵?那这摆明了,他的目标不是那段氏的田庄,而是这安定郡的实际控制权啊!
  安定郡太守一下面临两难的局面,既不敢得罪段宁及她身后的段颎,也不敢得罪董卓及他身后的张奂。
  凉州人都知道,段颎和张奂是两虎相斗,但是太守也没想到,现在他成了这两头虎嘴里被撕扯的兔子了。
  更尴尬的是,这边张奂已经打败了三辅的羌胡不说,而远在并州的段公,也终于解决了持续近两年的羌乱。
  也就是说,两边都有精力关注这里!
  官位,危!
  别无他法,太守只能写信进京求助。
  第80章
  洛阳城内,袁氏府邸,袁逢叫来袁基、袁绍和袁术,将三封书信给三人传看。
  袁基和袁术是同母兄弟, 袁绍则是他们过继到长房的异母兄弟,三人常常在一块得袁逢教导, 难免互相暗中较劲。
  三份信分别来自北边的段颎、西边的安定郡太守,以及即将回京复命的张奂,袁逢开门见山,问几个儿子:“如果是你们,会支持谁?”
  段颎书信袁氏,请袁氏在朝中弹劾张奂部下董卓留凉州不返,张奂则书信袁逢,请京兆尹大人推举董卓为凉州官,安定郡太守则书信袁逢,求恩师指条明路。
  袁氏三子看完信后,表情各异,袁术是当场笑出声,袁绍反复看信没有说话, 袁基则是沉思片刻后,先开口道:“董卓留在凉州,是抗旨不遵, 然明公于他有恩,他背信弃义, 实乃不忠不孝之人, 不值得袁氏相交。”
  袁逢笑笑,没有表示肯定,也没有表示否定,袁绍便道:“应当支持段公,段氏西域都护出身,世代经营关西,此番写信给袁氏,是向关东示好之意,段公如今手下有兵,且就在并州,袁氏若要从关西诸将则其一而助之,没必要舍近求远。”
  袁逢笑容放大,明显是满意袁绍的看法,刚要开口,原本没什么想法的袁术见状急了,插嘴道:“袁氏何需关西将领相助?我们自己的部曲还不够……”
  他话才说道一半,就被其他人用眼刀齐刷刷飞了回去,撇撇嘴坐回案边,抱臂不说话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