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林老婆子心中欢喜,两家人又寒暄了一会,这才离去。
  *
  做足了准备,定了个好日子,食肆正式开张了。
  天未破晓,玉带河面浮着层蟹壳青的雾。宋家人都在后厨忙着,食肆便已然聚了不少人。
  “秀儿。”林老婆子捧着鎏金食盒转出后厨,“把这四品攒盒摆到谢家雅座去。”
  食盒启处,翡翠馄饨卧在荷叶盏中,定胜糕拼作莲花状。最妙是道蟹粉豆腐,盛在冰裂纹浅盘里,嫩白间缀着金红,恰似朝霞映雪。
  前堂忽起喧哗。林老婆子掀帘望去,只见谢老夫人立在青石阶前,身后跟着二十余位高门女眷。晨风掠过老夫人翡翠抹额,露出额间一点朱砂痣。
  “老姐姐。”谢老夫人执起林老婆子的手,笑道:“今日我们这些馋嘴的,可要尝遍你家招牌。”
  林老婆子自然是喜不自胜,“老夫人哪里的话,快来快来,这边的雅座早已经备好啦,就等你们。”
  说话间,管弦声自画舫飘来。十二位乐姬抱着阮咸琵琶,临水奏起《醉太平》。对岸茶楼纷纷支起窗子,有书生探头张望,纷纷表示要撑船到新开的食肆尝尝。
  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红绸一挂,‘谢记食肆’的鎏金招牌已然挂了上去。
  这是宋家人一齐决定的,就叫做‘谢记食肆’。
  谢老夫人知道后,眼眶微红。怀中的小胖墩还在一个劲地将桌面上的糕点往嘴里塞,“祖母,这个桃花酥好好吃。”
  他嗦了一口旁边的碧玉小饮,满脸新奇:“这个也好好喝!”
  谢老夫人笑起来,环顾看着食肆内人满为患,却处处祥和,维护得非常好的氛围,感慨道:“宋家人不错,我果真没有看错人。”
  宋三郎正在柜台记账,忽听珠帘响动。
  姜则秀抱着剑倚在门边,玄色箭袖沾着晨露:“来碗素馄饨。”
  “好嘞!一碗素馄饨。”
  姜则秀指尖在算盘上一叩,铜钱稳稳落在“赈灾募捐”的陶罐里。那罐子转眼满了大半。
  这是宋家人讨论过后特意设的,每卖出一碗,便捐两文修堤。
  日头渐高,临水露台飘起纱帐。
  柳雪梅等人忙中有序地上菜,对每个人都笑脸相迎。
  忽听东首雅间惊呼,原是州府来的绸缎商吃糕点时咬到枚金枣。
  柳雪梅上前解释道:“这枚金枣是好彩头,本是家中孩子想出的巧宗儿,每十份便加一个金枣,想把好福气都传给大家。”
  柳雪梅这回答赢得食客的称赞,谢记食肆的名头从此便打出去了。
  暮色四合时,宋大郎望着空了的米缸发怔。十担碧粳米竟见了底,灶上铁锅铲出个豁口,由此可见生意有多红火。
  “爹,娘,咱们第一日开张,就用完了十担粳米啊!”
  第65章 市井生活
  林老婆子闻言笑出声,她擦了擦手上前道:“说明咱们谢记食肆受人欢迎,但也不能因着受欢迎就要飘上天,日后一定要谨记着做生意之道,万不可违背了本心。”
  暮光里,宋家人狠狠点头,眼里闪着希望的火光。
  一日就用掉了十担粳米,不敢想赚了多少银子。估计一家人累死累活一年下来都没有这间食肆开张第一日赚得多。
  果然勇敢尝试是成功的第一步,要是他们一直待在稻香村侍弄那一亩三分地,不想着来到镇子上试着摆摊做小生意,也不想着去谢府报恩,就不会得谢家人赏识,也就没有这样好的一间铺子来做生意。
  林老婆子忍不住红了眼眶,既是感慨,也是高兴,她挥着手道:“行了,收拾收拾,明天还得继续开张呢。”
  “听说今天有食肆开张,王某来迟了,该罚!该罚!”
  一阵爽朗的笑声从大门处传来,抬眼一看,发现是王怀仁和书砚,身边还跟着几个小厮,没一个是空着手的。
  宋大郎最先反应过来,迎上前笑道:“王老爷这是哪里的话,快快进来!”
  王怀仁笑呵呵的,躲在后厨的几个孩子看到王怀仁,都吵嚷嚷地跑出来,“王爷爷!”
  “哎哟,乖孩子们。”王怀仁蹲下身子将几个毛茸茸的身子揽在怀里,“又长高了,这些日子有没有认真读书呀。”
  宋知江昂首挺胸,骄傲道:“江哥儿非常听夫子的话哦,夫子布置的课文都背下来啦。”
  哄堂大笑。
  王怀仁本想来送个贺礼就走,耐不住宋家人热情,好说歹说留下吃了个晚饭。
  酒过三巡,两家人都敞开了心扉。说到今后的打算,林老婆子说:“谢家是咱们的贵人,这间食肆的后院能住人,咱们暂时就在这住下了,也方便经营这间铺子。”
  “至于几个娃子读书的事,大郎已经解决了,囡囡也跟着一块去,这两日就能去白泽书院报道,跟着适龄的娃子一同读书。”
  “听说兴宁县里建了个女子学堂,县太爷有往下面镇子扩建的打算,到时候再看看,若是成的话,就将囡囡送到女子学堂去,这样老婆子也能安心一些。”
  王怀仁摸着胡子点头,“好打算。”
  想到什么,他语气一顿,“这日子不算安稳,接二连三的天灾死伤无数,州府的几个大官熬秃了头,最近大雨接连不断,得需防范。”
  他语气顿了顿,“好在福满镇山高路远,不受外边侵害,情况还能好些。但也得需注意,多囤粮食是不会错的,外头局势紧张,天灾频发,各地都动荡不已,咱们徽州还算是安稳的地儿。”
  宋家人一听这话,立马正色坐直了身子。
  虽然他们不懂那么多家国大义,但也知道,若是天下动荡,最受苦的就是他们这些老百姓。
  林老婆子想到三十多年前的一场政权更迭的动荡,战火几乎把整片大地都烧成了焦炭,无数人流离失所,成了难民,那真叫一个人间炼狱。
  王怀仁看到宋家几人都严肃起来,知道他们都听进去了自己的话,继续道:“说句大逆不道的,皇上昏庸,朝堂被奸臣把持,沉重的徭役赋税压死了多少人。”
  他眼神锐利,手指沾了水在桌面上边画边道:“去年霜灾的事,北边反叛军闹得人尽皆知,揭竿而起的理由便是赋税太重,如今朝廷大臣为了想法子围剿叛军,彻夜不眠。”
  “咱们南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扬州知府一夜之间被灭门,反贼占据知府,号召南方的叛贼前去商议反叛的事,且这扬州府和咱们徽州距离又近,若是朝廷出兵,咱们徽州就会成为第一个战场。”
  宋老汉听得心如擂鼓,只觉得连视线都有些晕眩。
  那可是打仗啊,一死就是一大片!
  他一拍桌子道:“囤货囤粮这事绝不能耽误了,得需立马提上日程。”
  宋家人面色严峻,赶紧点头同意。他们都没有济世救人这么大的志向,最大的心愿便是一家人能好好活着。
  稻香村在大山里,到时候就算战火烧到这来,暂时也不会到稻香村里去,暂且还算是安全的。
  想到此,宋老汉心里略微平静一些,他拱手道:“多谢王兄的提点,你也应该多注意才是,有任何事尽管来此处或者是稻香村找咱们宋家。”
  王怀仁点头,见此行的目的达到了,两家人寒暄了好一阵。又和宋三郎单独聊了一会,仔细询问他府试的事,这才满脸带笑离去。
  一家人围着大桌子商量接下来的事宜。
  宋老汉面色沉郁道:“接下来的这段日子不会安稳,咱们找个机会,给谢家说一声,回村里也给村里人说一句,让他们早点准备起来。”
  别等会又像先前的雪灾一样毫无防备。
  而且宋老汉有预感,这次涉及到战争,定然会比先前的雪灾来得还要猛烈。
  “咱们这段时间先在镇子上继续做生意,暗里多囤些粮食,观察风声,若是情况不对,咱们就立马回村。”
  昏暗的灯火下,一家人沉重点头。
  商量了半宿,食肆中的桌子还没开始收拾,林老婆子拍着大腿道:“行了,先收拾吧,等会还得准备明天的食材,事还多着呢。”
  一家人纷纷动身,将桌面上碗筷都张罗收拾起来。
  暮色里,宋明玉踮脚数着钱匣里的铜板。小丫头忽然“呀”了一声,举起枚金灿灿的物件:“娘亲!碗底粘着这个!”
  林老婆子拿起一看,竟是个錾着“谢”字的金瓜子。
  “这......”
  宋老汉走上前来道:“应当是谢老夫人留下的。”
  “先拿着吧,也是谢家夫人的一片心意,咱们更要记着谢家的好才是。”
  *
  日子就这样紧锣密鼓地过下去了。
  宋家人也慢慢熟悉了食肆的生活,渐渐在福满镇上扎稳脚跟。
  不忘多囤粮食。
  这日,卯时的梆子刚敲过三响,谢记食肆的烟囱已吐出青白色炊烟。
  朱秀儿踮脚将木窗支开半扇,晨风裹着玉带河的水腥气涌进来,冲淡了后厨蒸腾的米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