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她腕间银铃轻响,惊醒了檐下打盹的狸花猫。
  “秀儿,把新腌的糖蒜搬来。”柳雪梅的吆喝混在擀面杖的节奏里。
  五更天发好的面团正在案上被揉成各种形状,林老婆子往馅料里撒了把虾皮,忽然笑骂:“云哥儿,
  再偷吃笋丁就罚你抄《千字文》,不抄完不准睡觉。”
  云哥儿闻言,急匆匆又抓了一大把,边跑边喊:“我娘亲做的笋丁超级好吃,大家快尝尝。”
  林老婆子笑骂一声,将早食的馅料放好,走到临着玉带河的窗户边,将窗户给撑开透气。
  这边宋大郎正裹着头巾,满脸笑意将几屉蒸笼从后厨端出来,蒸笼上还冒着热气,往食肆前台的柜子上一放。
  “娘,包子好了。”宋大郎擦着汗,“后厨还在做蒸糕,我看柴火去。”
  林老婆子连忙走过来前台,“这有我看着,你去吧。”
  对街茶楼的幡子晃了晃,钻出个戴方巾的老秀才。他抽着鼻子凑到蒸笼前,从袖袋摸出四枚温热的铜板:
  “今儿该轮到蟹黄汤包了吧?来两个!”
  林老婆子将第二层蒸笼拿起,笑着打趣道:“记性这么好,今儿个确实是蟹黄汤包。”
  她手脚麻利地包起两个包子,“我媳妇又钻研出两道能增香的点子,都好吃,每个口味各给你拿一个了。”
  老秀才喜滋滋接过,刚到手上就迫不及待咬了一大口,一边烫嘴一边嚼着,忍不住竖起大拇指道:“我就好这一口,还得是你们家的包子,别家的都做不出来这个味!”
  林老婆子笑着将蒸笼放好,不然等会包子该凉了,她道:“难得你这么早就来。”
  “不来早些,这包子这样抢手,我可抢不到咯,好吃,好吃!”老秀才眨眼间便已经吃完了两个,又掏出四枚铜板道:“再拿两个!”
  林老婆子又是手脚麻利给他包了两个,老秀才拿了喜滋滋回家去。
  “慢走啊,常来!”林老婆子招手。
  话音未落,听到河埠头摇来艘乌篷船,渔娘的红头巾比朝霞还艳:“宋大嫂!刚网的鳜鱼要不要?可新鲜了!”
  林老婆子闻声往打开的窗户方向去,只见玉带河上正漂着几艘小船,曹渔娘撑着船在食肆的窗户底下,见林老婆子过来,她笑着停下手中的撑船杆,指着小船上的两大筐鱼道:
  “今早刚网的,最是鲜嫩。”
  “今儿个有鳜鱼?哎哟!就等着这一口了,必须留下来!”柳雪梅大老远就听到曹渔娘说话的声音,顾不得正在和的馅料,让朱秀儿帮忙看着,擦着手就急急从后厨出来,凑到窗台前看。
  看到那肥美不已,还活蹦乱跳的鳜鱼,心中更是高兴。
  “这个季节的鳜鱼做成的鲜鱼汤最是美味,有多少,我们全都要了。”
  曹渔娘也高兴道:“两筐鱼,老样子,算个整数,一百斤吧。”
  “好嘞。”林老婆子也高兴,转头对着后厨喊道:“大郎二郎,快过来帮忙。”
  因着玉带河上的游船多,撑船卖些小物件小玩意的人也多,因此宋家人便在食肆内准备了两条带钩子的大绳,有需要的时候便将钩子扔下去再合力将筐子拉上来即可,省时又方便。
  曹渔娘得了银子,也高兴撑船哼着歌走了。
  柳雪梅拍了拍手,“今儿个正好做一道粉蒸鳜鱼。”
  “三郎,等会将外头的招牌改一改,将粉蒸鳜鱼加上去,价钱还和往常一样。”
  宋三郎早早起了床,在后厨温书,顺带帮看灶里的火,听到这声,将书合起来道:“好嘞,来了。”
  日头渐渐升起来,谢记食肆前的顾客原来越多,三笼包子很快就卖完了,宋大郎从后厨又端出来几个蒸笼。
  “这是小妹提出来的新早食点子,试着做了做,味道还不错,大伙赏脸尝尝。”
  食客一听这话,都好奇围上去,宋大郎打开蒸笼笑着介绍道:“这个顶上有尖儿的叫烧麦,个大顶饱。这个叫花卷,这个是发糕......”
  “还有这个!”宋大郎端出一个小盆,一股浓烈的香味扑鼻而来,只见一个个鸡子躺在黑乎乎的汤料里。
  “这个叫五香鸡子,用了好几种香料与鸡子一起煮出来的,比水煮的多了几层味道,家中孩子不喜吃鸡子的,可以试试这一口。”
  食客一听这话,纷纷笑呵呵表示来一颗试试看。
  食肆面前更热闹了。
  朱秀儿掐着时辰,帮几个孩子收拾好书袋,将还在墙角玩水的皮猴拎出来,“还不赶紧准备准备,昨日的课业写完了没,等会被夫子打手板,回来可不准哭。”
  云哥儿道:“娘,我早就背好啦。”
  这下宋知江开始着急了,“云哥儿,你竟然偷偷背书不叫我!”
  朱秀儿气急,扯他:“快去吃早食,读书莫要迟到。”
  “知道啦。”
  辰时的日头爬上青瓦时,宋知江领着几个娃子们穿过状元桥。
  宋老汉总会在几个娃子出门去上学的时候偷偷塞两枚铜板让他们自个买零嘴。宋知文背着书袋蹭蹭蹭往前跑,“我要吃麦芽糖!”
  桥头卖麦芽糖的老汉总会多给文哥儿半块:“小相公吃了甜嘴,将来中个秀才公!”
  宋知文吃着甜甜的麦芽糖,笑得开心:“谢谢爷爷!”
  几个娃子吃着糖葫芦,玩了一圈,又是踩着点到学堂的一天。
  白泽书院的老槐树沙沙作响,夫子的戒尺敲在《千字文》上:“云对雨,雪对风.......”
  宋知江早上没认真吃早食,盯着窗外卖炊饼的挑担,腹中咕噜声翻涌作响。
  他用胳膊戳了戳宋知云,“云哥儿,窗外的炊饼好香呀。”
  宋知云瞥了他一眼,继续安安静静听着夫子讲课,宋知江以为他没听到,又戳了戳。
  就听到夫子一声爆喝:“宋知江!你来解释一下,刚才讲的那句诗文是什么意思?”
  宋知江一愣,慢吞吞站了起来,求助般看向四周,最后把目光投在一旁的宋知云身上。眼尖瞥见他用毛笔指了指其中一句话,宋知江一喜,按照自己的理解磕磕绊绊解读了那句诗文。
  夫子冷哼一声,“意思倒是大差不差,可见是个有悟性的,日后切莫在课堂上搞小动作。”
  “是,学生知错。”宋知江乖顺答。
  “坐下吧,我们继续往下讲。”
  夫子枯燥的读书声音继续响起,宋知江强撑着跟着夫子学了一会,是在忍耐不住饥饿,外头的炊饼又是那样香,肚子都快要震天响了。
  好不容易挨到了中午,白泽书院配有饭堂的,宋知江一下课就往饭堂钻去,惹得后面的同龄学子纷纷大叫:“啊啊啊!今天我才是第一个跑到饭堂的!宋知江你给我站住!”
  嘻嘻哈哈的学堂时光悄悄落下帷幕。
  未时的阳光在青石板缝里流淌。
  谢记食肆临水的竹帘都卷了起来,露出八仙桌上翡翠色的凉粉。
  绸缎庄王掌柜照例占着东南角,一碟茴香豆配半壶梨花白,能消磨到申时三刻。
  忽听“叮”的一声,他咬到枚刻着“福”字的铜钱,满堂顿时喝彩如雷:“这是宋家人想的新花样,每月初八的饺子里必藏九枚吉钱。”
  要是咬到吉钱,就预示着接下来定会有好事发生,运气也会随之变好。
  这样有好彩头的事,谁不乐意呢,有些人甚至为了抽中谢记食肆的吉钱,千里迢迢来此吃饭。
  宋老汉上前恭祝道:“恭喜王掌柜抽中吉钱,接下来定会顺风顺水,生意蒸蒸日上!”
  “好!”王掌柜大喝一声,笑着坐下,对着一同来此吃饭的食客道:“我可算知道这谢记食肆为何如此火爆了,饭菜好吃不贵先不说,单单是为了此彩头,我也愿意日日都来。”
  “可不是嘛。”另一食客酸酸开口道:“我都来这吃了这么久了,一次吉钱都没吃到过,王兄就来了一次就中了,运气果真是好。”
  这话又引得众人一阵打趣说笑。
  下午到了散学时间,几个娃子日日都要在外头玩到太阳落山,满身的泥灰,才会回来。
  近日小河边全是青蛙和小鱼,宋知
  江非要抓两条小鱼再回去,宋明玉怎么劝都劝不住。
  回了家又免不了朱秀儿和柳雪梅的一顿骂。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宋老汉累得锤了锤腰,但不论再累,心中都是开心的。
  他去存粮的仓库内看了看,只见刚买回来不久的大米又快要见了底,他喊了一声:“大郎,去和米店的伙计说一声,再买二十袋大米回来。”
  “好嘞,我这就去。”
  自从王怀仁来提醒过一定要多囤粮之后,宋家这些天也一直在暗中买粮。
  只是现在还没到稻子成熟的季节,米店的粮食供应也有限,规定了每家每日能买的额度,多了就没有了,当然开酒楼和做吃食生意的能多买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