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她也没忘了时刻留意宋明玉,时不时给小闺女夹些肉菜,叮嘱小闺女好好吃饭养身体。
宋明玉正啃着一只香喷喷的大鸡腿,吃得满嘴流油。
林老婆子心意满意,又给她夹了一块油汪汪、肥颤颤的大肥肉,眼神里满是不容拒绝的慈爱,仿佛在说:“囡囡,必须吃下去,吃了才能长得白白胖胖。”
三个侄儿也在一旁看着小姑,眼神里带着期待,“小姑,要多吃肉肉,身体才会棒棒的。”
宋明玉面色一变,虽然二嫂做饭好吃,但肥肉终究还是肥肉啊!
她扭捏,转头就将大肥肉夹到了宋老汉碗里,“爹吃,爹也要身体棒棒!”
宋老汉没拒绝,笑容满脸:“我家囡囡最疼我,必须吃!”
林老婆子拍他,也笑:“都当爷的人了,还和闺女抢吃的。”
宋老汉边吃边道:“闺女夹给我的,我还不能吃了。老婆子你这是嫉妒闺女没夹给你。”
宋明玉闻言赶紧夹了一大块肉肉放到林老婆子碗里,“娘亲吃,好吃!”
随即又夹了一块放到王怀仁碗中,软软道:“王爷爷也吃。”
王怀仁只觉得心都要化了,笑容满面:“多谢乖囡囡。”
他环顾这一大家子人,今日方知真正的家人是什么样子。
又看向饭桌,每一道菜都升腾着浓浓的家常味。那是温暖的、令人眷恋的味道。且这些饭菜,肉质细嫩浓香,蔬菜甘鲜清甜,光是闻着都让味觉充盈饱和。
他浅笑,在宋家,光是一顿饭食,就已经让人想要沉沦其中,不愿醒来。
……
饭桌上自然少不了几个汉子浅酌几杯。
之前林老婆子怕大家喝多了误事,不允许多喝。可如今王老爷难得来一回,大家也不再拘谨扭捏。
虽说酒并非什么名贵的好酒,是宋老汉在霜灾来之前去村西头买回来囤着的。
几杯下肚,几个大男人也喝得面红耳赤。
几杯酒过后,宋老汉和王老爷的关系愈发亲近热络,两人勾肩搭背,打着酒嗝,亲昵得就像多年的老友一般。
俩人时不时凑在一起,小声嘀咕说些什么,随后又爆发出一阵爽朗的哈哈大笑,笑声在屋子里久久回荡。
宋三郎从不喝酒,吃完饭,他规规矩矩地和同桌的几个长辈问了好,打算等会便将文章拿出来,请王老爷点评一番。
王怀仁看向宋三郎,笑着开口道:“没记错的话,你就是宋青川,宋家三郎吧,明年是不是要参加院试了?”
宋三郎连忙起身,恭敬地作揖说:“三郎拜见王大人,明年确实打算去院试试一试,还望能有所收获。”
见宋三郎如此懂礼貌,言行举止间透着沉稳与谦逊,王怀仁对宋家的好感又增添了几分。
这宋三郎才十六岁,就有这般气度,以后定是前途无量。
思忖片刻,他开口说道:“可有最近写的文章,可否拿来与我看看,我见识虽不算深远,但或许也能提些建议。”
宋三郎一听,这不正中下怀!
连连应下,转身就快速回房间拿文章去了。
宋老汉看着这一幕,笑着拍了拍王怀仁的肩膀,感激地说道:“多谢王老爷啊,三郎这些天一直为文章的事儿苦闷不已。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里,好几日愁眉苦脸,今日王老爷可算是解了他一大心头难题。”
王怀仁假装板起脸,说道:“还叫我王老爷,这也太见外了。我字伯远,往后就叫我伯远吧。”
这一声亲近的称呼,让宋老汉心头一热,他看着王怀仁,眼神里满是真诚与感动,也立刻正了神色,说道:“伯远。”
王怀仁哈哈大笑,喊道:“宋大哥!”
大顺朝文人喜好取字,但庄稼人没那么多讲究。这一声“宋大哥”,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两人相视一笑,又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这酒虽说看着浓烈,喝得人脖子粗红,可实际上里面兑了水,大伙都得清醒着呢。表面上醉态尽显,实则心思清明,享受着这难得的相聚时光。
不一会儿,宋三郎就抱着自己最近写的文章,还有以前的文章,以及夫子的评语,匆匆
回来了。
第38章 要变天了。
王怀仁接过文章,目光之触,立刻正了神色,仔细看了看。
他沉声道:“饭桌不言其他,我们去旁处。”
俩人随后来到大火炉旁,拉来两个小凳子一座。映照着暖暖的火光,王怀仁看得愈发认真。也没了那股笑呵呵的感觉,整个人都沉静了下来。
宋知江三个孩子吃完了饭,正在对比着几个人脖子上银锁,乐哈哈的。
看到宋三郎和王老爷在讨论文章,娃子们也都围了过去过去,好奇看着王怀仁手中捏着的卷纸,表示也要听讲。
大字都没识几个的宋知文也眨着眼懵懂看着,那乖巧认真的样子让柳雪梅欣慰不已。
王怀仁一抬头,看到几个孩子那乖巧的模样,文章拿得更正了些,让每个人都能看到。
他忽然惊奇这宋家屋子的设计。堂屋内烧着一个大铁炉子,暖烘烘的热气将整个屋子笼罩起来。
为了防止孩子们玩耍时不小心碰到铁炉,在外围处架着一圈圈厚厚的衣服被褥,这样晚上睡觉拿着自己的被子回去,也能暖和入睡。
门缝和窗都被糊起来了,一丝风,一片雪都飘不进来。
安居一偶,稚儿上进可爱,家人在侧。这样安稳幸福的生活,让王怀仁感慨不已。
他忍不住赞叹一声:“这屋子的排布,真当是神奇。”
宋三郎闻言也笑了声:“当初屋子修缮,舍妹聪慧机敏,随口说的几句不经意的话都成了关键,这才有了今日这番。”
王怀仁往窝在林老婆子怀里安安静静啃着烤芋头的宋明玉看去,只见小女孩脸颊圆润,双眸清亮,可爱得如同福娃娃一般。
“果真聪慧。”王怀仁赞同。
宋三郎笑,“多谢先生夸奖。”
二人随即谈论起关于文章的话题来。
王怀仁虽已当官数年,但也是扎扎实实科考上来的,对于文章的钻研早已经刻在骨子里,这些年当官为民,也有不少感悟,岁月风霜的沉淀融入骨髓,凝结于笔下,为笔下的文章更加增添了厚重感。
而宋三郎年纪轻轻,文章中缺的正是这一抹厚重与沉淀。
王怀仁将宋三郎之前写的文章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再看夫子的评语,点头道:
“夫子说的不错,你的文章读起来确实有种宽宏之感,特别是开头,读起来气势磅礴,但到了第二句气势便弱了下来,越到后面就越弱,为了字数,还塞了一些与题目不相关的典故进去,像是为了凑字数故意为之。”
王怀仁这一番点评比夫子的评语还要犀利,宋三郎当即正襟危坐,眼里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无人比他更清楚自己文章里所缺的东西。
他多日困扰,也正因为此。
宋三郎恭敬道:“学生谨记先生所言。”
王怀仁见他态度好,也没有因为自己过于辛辣的点评而恼羞成怒或垂头丧气,欣慰着继续说道:“好的地方,你的文章字句雕琢对仗,字迹工整有力,令人一看便赏心悦目,这是在第一眼就已经赢了,得继续保持。”
宋三郎心中欣喜,却没有显露出来,点点头道:“多谢先生赞誉,学生会继续努力,不敢荒废一日。”
王怀仁拿起宋三郎近日的文章继续看,越看眉头皱的越深。
宋三郎心中有些忐忑,他已经是拿了自认为觉得写的比较好的几篇过来了。
王怀仁将几篇文章细细通读了几遍,终究是放了下来,思忖着开口道:“这几篇文章瞧着框架构造宏达,比起早期的一些文章好上不少,由此可以看出你是认真了的。”
“但观点摇摇欲坠,都没有落到实处。”
“就比如这一篇。”王怀仁将其中一篇文章捡起,“这篇题目为:君子仁政。”
“你这破题巧妙,先将框架给立起来了。贤者有言曰:君子乃损有余而补不足,务使物之均平,施之得当也。而后便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论及君子,自古国开都……”
“到这,开篇题意可谓宏达深远,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但紧接着后面几句便气势不足,多是为了立住框架而作,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王怀仁说着,便将手中的文章放下去,再将宋三郎先前在学院时所做的文章拿起,两者一对比,王怀仁还是点着头道:
“先前你是气势后劲不足的问题,如今气势略有,比之前好上一两分,但框架问题仍然存在,简而言之,三郎,你的阅历太少,框架足而观点轻浮,落不到实处。”
宋三郎听着王怀仁的话,呼吸越来越急促,直到王怀仁轻而易举地点出他文章的问题,近乎虔诚道:“学生困顿多日,还请先生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