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女领主 第127节
所以飞梭确实是个好发明,增加了效率、减少了人工,是真正意义上的‘降本增效’。更妙的是,这也会刺激更多的纱线需求,从而让纱线进一步供不应求。那种时候,纱线涨价,让纺线女获益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但仔细想了一下,路易莎又觉得不行。因为这样一来,原来用两个人的织布机只用一个人了,必然会有大量的织布工会下岗——就算那时织机可能增多,也不能翻倍,甚至因为织布速度加快,说不定织机数量还会减少呢!所以飞梭一出,织布工肯定会大量失业。
路易莎觉得纺线女们生计艰难,但要为了纺线女们日子好过一些,就一次砸了织布工的饭碗么?而且,从现实一些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个糟糕的选择。因为织布工失业,对路易莎这样的领主来说,可比纺线女们生计艰难要麻烦多了!
纺线女们的生计一直是很艰难的,而且封建社会,女性大多不是家庭的支柱,单身且自己养活自己的女性终究是少数。她们纺线收益不高,很大程度上也是和这个事实互为因果的——因为这个事实,女性才可能承受比男性更低的报酬。而又是因为收入更低,女性无法成为家庭支柱才越成为坚不可摧的现实!
总之,现实就是这么个现实,继续如此,领地内也是‘稳定’的。而对于统治者来说,稳定压倒一切!
可要是让城市里的织布工大量失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这些织布工基本是全职的,而且是作为家庭支柱的男性,再加上他们都是市民,生活成本比农民更高,生产资料比农民更欠缺。换个说法,就是无产阶级属性更强……
让农民失去土地,甚至连佃租土地都不能够,他们不一定暴动,毕竟还能去城里讨生活。可要是让市民大量失业,城市暴动是必然的!因为市民很清楚,这年头农村也没有多余的土地了,不然这些年城市不可能发展的这么快。
有地可耕的话,农民可是很顽固的。除非是地主太不当人了,不然他们很难下决定去完全陌生,根本不知道从何着手谋生的城市。
飞梭不行,至少现阶段不行,这就让路易莎调转思路,将念头放在了纺织业革命的另一大发明,也就是‘珍妮机’上!‘珍妮机’可不是织布机,它就是用来纺线的。
历史上正是飞梭发明后,纱线进一步紧缺,这才催发出了能更快更多纺线的机器——虽然说,珍妮机这样的机器要发明,已经没有技术和观念上的障碍了,但要花多久的时间才能发明出来,发明之后又得再花多少时间推广,这是说不准!正是人们对珍妮机这类机器的渴求,才让它的发明和推广如此迅速、顺利。
在珍妮机发明之前,人们已经用纺车纺线多年了,相比起纯用纺锤和绕线杆纺线的做法,纺车已经快了不少,但依旧远远无法满足织机的需求。一个纺车只有一个纱锭,以当时的纺车和织机来说,得六七个纺纱工才能供一个织布工。
此时的纺线速度当然没法和那时候的纺车比,但织布机其实也没有那时织布机的效率,所以纱线紧缺程度倒是差不多的……
路易莎首先想的是,如果搞出珍妮机,会有什么结果。增加纱线供应,那肯定是利好纺织行业的,织布工等不会受到影响,说不定呢布制造商还得雇更多织布工。而与之相对的,就是纺线女的悲惨未来了!她们少有的生计也会受到影响。
毕竟正常的话,用珍妮机纺纱可比手工有优势多了,价格更低还量大,这样纺线女还能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估计也就是技术传播慢可以救一下了,让一些地区的纺线女还能够苟延残喘几十年。
这看起来很糟糕,但如果换一个思路,情况又不一样了。路易莎想到了英国近代时期,工业向乡村转移的倾向。因为当时城市针对手工业各种苛捐杂税,所以一些商人将产业放到了乡村,这样既能避税,还能就近利用产自乡村的原材来。
就像纺织业,用到的羊毛,不就来自乡村么?就近采购,还少了中间商和运输成本呢!
后来的英国第二大城市,也是工业城市代表的曼彻斯特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崛起的,工业革命以前曼彻斯特可没有后来的辉煌。
如果,弄出了珍妮机,然后又立法规定,只允许在乡村使用,结果会怎么样呢——这样的法律在此时并不奇怪,多的是工具只能在某个行业或地区使用,在别的地方或行业使用就有违法的可能性呢!
这类法律的出台,大约是有地方保护主义或行业保护主义倾向的,所以站在这个时代的视角来看,也有其合理性。
路易莎想,要么是稍有资本的家庭购置珍妮机,打垮没钱的纺线女。要么就是庄园主在庄园内自办纺纱场,然后雇佣曾经的纺线女们来做工——男性基本不太可能入这一行,因为乡村男性劳动力还是倾向于留在农业之中的,更何况纺纱也是女性的传统行业。
虽然说,只要利益足够,传统就是用来打破的,织布行业就是典型,早就已经是男人的天下了。但这终究有一个过程,尤其是纺线是比织布更女性传统的行业,没有几百年别想把女人挤出去(由中世纪的画作可知,纺线几乎是和裙子一样,是打在女性身上的‘标签’)。问题是,几百年之后,工业革命都要来了,这些也就没意义了。
唯一的问题是,既然是工场开工,那基本就只有曾经的全职纺线女才能做了。兼职的妇女,就此要丧失一个补贴家庭的来源了……不过纺线本来就收入微薄,还是兼职做做的,所得更不可能是一个家庭的依靠,所以这个影响已经是相对小的了。
想到这些的路易莎,觉得就可以先在自己的庄园里开办纺纱场。她自己开的纺纱场,肯定是能保证雇工待遇的。这样既可以改善自己庄园里纺线女们的生活,还能控制纱线增量,看市场反应……因为纱线供不应求的状态,局限于自己庄园里的纱线场那些产出,暂时应该影响不到其他纺线女的收入。
而等到大家渐渐发现自己搞的珍妮机了,那要仿效她的做法,因为‘惯性’的原因,也会倾向雇佣纺线女。唯一值得担心的是,商人更多会选择在城市开设工场——虽然此时也有不少城市纺线女,但纺线女绝大多数还是在乡村。
主要还是纺线女的收入太微薄了,但凡还有别的出路,也不会选择专职做这个。而找工作的话,城市还是比乡村有优势多了,不少女性都能在城里找到工作。乡村就不同了,除了参与家庭农作,女性能找到的工作,包括零工,都很少。
这种就业形势下,当然是乡村纺线女要多得多了。
在路易莎能够影响到的地区,现在的布鲁多,乃至整个瓦松,她当然可以推动立法,让珍妮机只能在乡村使用,从而将就业机会也留在乡村。但在瓦松之外,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建立工场,都是有可能的。
这一点就有些让人头疼了,不过路易莎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多少是有些杞人忧天了。哪怕自己不保密,此时一种‘先进机器’的传播都是以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尺度进行的。都等到那时候了,人们应该也适应这种新的生产工具了。
而且,她能顾好自己这几十年就不错了,难道还要为自己死后的世界负责不成?
路易莎的想法是,现在先推珍妮机,促进纱线大生产。等到纱线疑似供给过量,估计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后的事了,那时候再推飞梭。飞梭应用之后,纺纱工和织布工之间又会慢慢达成平衡——那时,需要担心的就是市场了,生产布料的量大增的话,市场是否能够完全消化掉呢?
就从路易莎的感觉来说,这倒不用担心,至少在蒸汽机出现前不用担心。
在工业革命以前,甚至工业革命以后很长时间里,纺织品都是供应不足且昂贵的。人们使用纺织品极其节省,穷人一家只有一条裤子,一家人得出门轮流穿,那可不是笑话!所以,只要稍微降低价格,纺织品就能释放出不小的市场增量了。
能稍微降低价格么?能的。
毕竟那时候珍妮机、飞梭等得到应用,成本肯定下降了不少。如果市场供应充足,导致旧价格维持不住了,商人也还有不小的降价空间呢!
想清楚了这些后,路易莎就决定要搞珍妮机、办纺纱场!这下连巡视庄园也匆匆结束了,叫上她的机械设计师莱昂就开始研究这个珍妮机怎么搞——莱昂原本是雷欧大师的学徒,专门负责建筑机械等活儿。在修建红塔时,路易莎看到了他的才能,觉得这是个搞机械的人才,所以给了它机械设计师这份新工作。
莱昂突然被路易莎叫来,还有些摸不着头脑,当看到路易莎摆在窗边的纺轮后,才知道路易莎是对这东西感兴趣了。
纺轮就是纺车的初代版本,然而说是初代版本,比起后来的纺车也不差什么了。毕竟纺车结构简单,原理什么的也一望即知,要改进也没什么余地了。之后的改进,与其说是针对纺车的,更多是针对纺线工的,纺线工能够越来越熟练地使用纺车,这也算变相提高了纺线效率和纺线品质。
“您总算来了!来看看这些纺轮,我有一个想法……”路易莎朝莱昂说道。
虽然总是说珍妮机的发明非常简单,完全就是灵光一闪的产物。说是之前的纺车只有一个横着的纱锭,等于是说同时只能纺一锭纱,效率不高。而珍妮机的发明者,一次不小心踢倒了妻子的纺车,纺车的纱锭保持着竖立的方向,居然因为惯性还在继续纺纱,这给了他启发。
那让他意识到,竖起来的纱锭也可以纺纱。而如果使用传动装置的话,大可以一个大纺轮,带动多个竖起来的纱锭。这样一来,不就效率一下翻了很多倍吗?
然后,只是一天,发明者就弄出了新的纱锭竖起来的‘珍妮机’原型——说实话,这就有些夸张了。当时的发明者也没钱,完全自己做的话,就是照着做一台珍妮机,一天也做不出来啊!
而路易莎自己也没见过珍妮机的实物,对此的了解完全是历史教科书里那些书面描述,要让她直接搞定珍妮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她找来了莱昂,准备自己说要求,剩下的交给他去弄。
路易莎回忆着上辈子课本里的说法,说道:“……我想要制造一种新式的纺车,手工纺线已经没有改进的余地的,但这种纺车还大有潜力。您看,这是纺车的大转轮,纺线时就是转动它,带动绳套连接着的小转轮,从而带动小转轮上装置锭杆的。”
锭杆就是可套中空的筒形锭子的装置。
因为大转轮是垂直于地的,这样方便手摇转动。而用绳套连接带动的话,小转轮当然也最好垂直于地。这就导致了,纺轮的发明者下意识的让锭杆从小转轮中心横着伸出去,这样一个大转轮就只能带一个纱锭了。
路易莎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莱昂打破这个思维定势。
她让莱昂看纺轮上的小转轮,说道:“我要这个大转轮平着放,可以通过一根从纺车里伸出来的横轴,悬空支在纺车右边。然后用这个纺轮带动带多个绳套,每个绳套带一个锭杆……这样一来,每转动纺轮一次,同时是有多个锭子在纺线的!!”
后来的珍妮机好像是将大转轮放垂直了,但那样做,需要更复杂的传动结构。现在的路易莎也不是不能做,但她还得考虑这个机器的成本与推广,所以这样就好。
第172章 穿越中世纪172
以中世纪中晚期的技术力, 制造初版的珍妮机是不存在任何障碍的,这完全就是概念上的突破。一个大转轮带动多个从动轮,后世这种设计很常见, 甚至此时其实也有了,一些复杂的机械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在纺车都还是新鲜事物的时候,人们没想到而已。
所以路易莎一点拨,莱昂就完全明白了, 而且觉得这件事大有可为。之后他就带着材料和学徒‘闭门造车’去了,真正字面意义上的‘闭门造车’, 只不过造的是‘纺车’。
在莱昂试制‘珍妮机’的时候, 路易莎也不是就完全放松了。她一边命令羊角庄园准备纺纱场需要的场地,一边还试图自己设计一个梳毛机来——纺纱场是要在她名下,乃至布鲁多很多条件适合的庄园推广开的,但最开始需要一个试点地,路易莎看羊角庄园就很合适。
甚至,像羊角庄园这种本身, 或者周边就大量出羊毛的庄园,顺便包揽毛纺织上游,直到出纱线的所有工序也不是不可以。剪羊毛、分拣羊毛、洗羊毛、梳羊毛,这就是纺纱的前置工序了,剪羊毛不必说,本来就是在乡村做好的,洗羊毛也不见得城市更有优势,洗羊毛主要就是要用水用地, 这方面乡村资源也是更多的。
当然,洗羊毛和梳羊毛,尤其是梳羊毛, 以及参杂在这些工序里的分拣羊毛,都需要大量全职工人,这又是乡间所不足的了。
所以路易莎的设想里,也只是个别条件合适的庄园才打算包揽上游多个工序,其他的就只开个纺纱场就算了——这也避免了乡村劳工抢占城市工人的工作,毕竟其他工序不同于纺纱,纺纱可是本就多集中在乡村,而且供不应求的。
相比起珍妮机,其实梳毛机要更加简单,路易莎几个月前在泽布兰参观毛纺织的各种工场时,见到他们完全手工梳毛后,就有一些想法了。只不过当时还不想插手纺织业,这才没有仔细考虑……所以两天之后,莱昂带着初版‘珍妮机’来时,路易莎也画好了她设想的梳毛机设计图纸。
路易莎并不着急拿出梳毛机图纸,而是先试用纺纱机。
就按照路易莎说的,莱昂制造出来的纺纱机有一个横伸出来的大转轮,它通过多根绳套分别连接着数个从动小转轮,小转轮上竖着锭杆,锭杆上就安着筒状中空的锭子了。
路易莎和侍女们一起动手,各拿起一团精梳好的羊毛起头捻线——对这个时代的妇女来说,哪怕出身很高,这类活计也是常识一样的存在。都是会做的,只不过是做好做坏、孰不熟练的差别而已。
简单起了一个线头,纱锭上弄好,另一头的羊毛团就被挂在了纺车最前面的,也是操作者身前的稀疏木齿上。按照设计,这个木齿后还设计了两道横杆,其中上方那一根是可移动的,为了方便移动,甚至还安装了一个提手。这两根横杆组成了名为‘小走车’的结构,其中上方的横杆学名叫做‘张力杆’,实际就是用来模仿人手捋线动作的,可以让纺出来的线粗细均匀。
当然了,这和手工纺纱时没得比,人手要柔和灵活的多,纺出来的线自然更匀净紧致。甚至连纺轮纺线都比不上,纺轮纺线本质上只是让手动转纺锤,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大轮子带动纺锤。这样轻松不少,还加了效率,但捋线什么的,依旧是人手在做的。
第一次操作木制纺纱机纺线,还不太熟练,路易莎亲自上手操作了一会儿,纱线都是粗细不均的。不过弄了一会儿她也有感觉了,觉得熟练一些应该还是能纺出至少能做纬线的纱线的。于是停了下来,让其他人也试试。
其他人试的时候,路易莎就能更好地观察这台纺纱机的运行了。看了一会儿,很快注意到纱锭的情况不对,问道:“只有7个纱锭吗?不能更多了吗?”
莱昂连忙回答:“按照您的想法,只考虑大转轮带动时的顺畅,还有纺车的宽度,除此之外就能多带几个纱锭就多带几个纱锭……经过试验,这就是最多的了。毕竟纱锭是要拿取下来的,这样锭杆之间的间距就不能太小,不然绕不了多少纱线,就要取纱锭了。”
这说的很有道理,但路易莎分明记得,教科书上有提到的,珍妮机能够同时带动16到18个纱锭。难道那是后来的改良珍妮机,得要更高的技术力才能做到吗?
路易莎想着教科书上的珍妮机插图,想了好一会儿,才隐隐约约记得,插图上的纱锭似乎不是单排的,而是有上下两排。她立刻就对莱昂说道:“那么增加一排纱锭怎么样?就在现在的纱锭下方——啊,这样要从上方取纱锭就很麻烦了。”
纱锭是长筒形的,从锭杆上取出来是需要一定的空间的。不过这也不是什么难事,路易莎很快想到了,说:“这一排锭杆可以设计成可翻转的,纺纱时用一个插销固定。取纱线时打开插销,向前翻转、锭杆朝外,就很容易取纱线了。”
这似乎一下打开了路易莎的想象力,她很快推翻了自己的说法,摇头说道:“不不不,这样还不够方便,为什么要每次绕满纱锭后就取纱线呢?那样打断纺纱不说,还要剪断纱线,重新起头加捻,费时费力,还浪费羊毛。”
起头那一段总是格外不均匀,所以其实是不能用的,路易莎说浪费羊毛就是这个意思。
莱昂不理解路易莎的意思,如果是纺锤手工纺线,那绕的线团自然是想多大就多大,直到卷线杆超重,影响操作为止。纺轮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就一个纱锭,那当然是想绕多粗的纱锭就绕多粗的纱锭,直到绕不下为止。
可现在,这么多纱锭并排,空间不够,也只能纺一会儿就取纱线了。
路易莎见他不懂,指了指纺车底部空落落的地方,说:“这里可以加一根两排锭杆一样的竖杆,也通过大转轮传动。这样纺出一段纱线到纱锭上后,牵扯出一段来,分别系到这两排竖杆上,之后接着纺线……”
“下面两排竖杆可以看作是纱线暂存处……竖杆完全可以做成时插入式的,取的时候直接摘出来就行,而不用费力去取绕得牢牢的纱线。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用总是起头加捻。取下竖杆后,换新的竖杆,线头系在新竖杆上就行。”
“当然,这只是顺带的好处,真要讨厌起头加捻,还可以取纱线的时候留长一些。非要加一个纱线暂存处,还是为了调节纺纱线时的‘松紧’。”这样说着,路易莎还给莱昂示范了一下:“您可能从未纺过纱,所以不容易想到这一点……”
这个时候纺纱机的纱锭因为绕线的原因,是越来越粗了,但因为最开始每根线就粗细不均,导致的结果就是最粗的纱锭比最细的纱锭要粗了不少。路易莎让莱昂来看,从‘小走车’之间牵扯出来的纱线松紧,有的和纱锭之间已经绷紧了,有的却松松垂着。
“随着纱锭粗细变得不一样,同样带动转一圈,卷的线长也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有的线就会卷多变紧,有的则有‘多余’……虽然这跟横杆可以模仿人手捋线,调节这种差距,但还是不如人手灵活,所以……”
“如果有一个存线的地方就不用了,纱锭上绕不了几圈就会转移到存线竖杆上。虽然存线竖杆和纱锭之间,也会因为绕线粗细发生松紧不同的情况。但一来,这时候已经纺线完毕了,松紧问题不大会影响到纱线质量。二来的话,存线竖杆和锭杆相互分担绕线粗细带来的问题,就是增加‘容错率’。”
“原本可能会导致卡顿,甚至断线的问题,这样就能缓一缓了,说不定就缓过来了。只有比原本更大的绕线差异,才可能导致出问题……”
纱线松紧是明摆着的,莱昂又不蠢,立刻理解了路易莎的意思,并开始思考怎么用大转轮传动底部存线竖杆。想了想说:“这样就需要加宽大转轮了,不然根本无法容纳那么多的绳套。那些连接锭杆和竖杆的绳套是要各行其是的,不能够绞缠、覆盖,不然传动就会不顺畅,甚至卡死。”
路易莎点点头:“可以加宽,不过也可以想办法让同样宽度的大转轮容纳更多的绳套。比如,可以在转轮上刻出凹陷的‘轨道’,这样每根绳套都有自己的轨道,即使离得近,也不会那么容易混在一起。另外,可以加一个‘分线板’。”
路易莎觉得说的不直观,干脆给莱昂画了出来。所谓‘分线板’也很简单,就是一个比大转轮略宽的弓形木框,木框上下相对打孔,可以上下系绳子——就像弓一样,只不过弓只有一根弓弦,这个分线板可以有多根‘弦’,绳套就从弦与线之间的缝隙中穿过。
一根绳套钻一个缝隙,这样的分线板安在大转轮与锭杆之间,确保它们更不容易在传动的过程中交错绞缠。
莱昂点了点头,表示这些都会照做……其实这些他不一定都想不到,但肯定没办法像路易莎想的这么快、这么多。毕竟路易莎是现代人,很多东西对她是常识、本能一样的存在,她都不一定能意识到那些现代培养出来的‘见多识广’‘举一反三’,在古代有多么不一样。
也因此,莱昂对路易莎是真心佩服的,不是因为路易莎是他的雇主,他的主人,而单纯是因为路易莎在机械上的‘天赋’……莱昂又不知道路易莎来自未来,肯定是只当是天赋了。
“……嗯,这样还可以在纱锭前方加一根横杆,就像前面有横杆可以捋线一样,这也能协助捋线。这就不用木制了,用一根金属横杆吧,这样更光滑,垂下来更自然,不会卡住……毕竟这里不方便手动上下调整,完全就是纱线抵着的。”
路易莎看了一会儿,又增加了一个建议。这个小设置既能协助捋线,也能帮忙调节小走车与纱锭之间的纱线松紧。要是太紧了,有一个金属横杆以自重压下来,扯动对面的羊毛,就可以让较紧的纱线纺出加快。要是松了一些,金属横杆垂得就更低,等于是帮助扯紧纱线了,也有利于纱线更均匀。
也是因为要求这根横杆足够灵活,不会卡住(卡住的话,就不可能根据纱线的松紧上下起伏调节了),所以才说要金属的。这样接合处阻力比较低,自重也更好根据需要调整……为此即使增加一些成本也是必须的。
其实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小走车上的张力杆也用金属的,理由和这根横杆用金属的差不多。但张力杆到底可以人手控制,人费心一些,效果也还可以,所以不是必须的——说到底,还是这时人力价值不高,相比较之下,一个不算小的金属构件,增加的成本却是实实在在的。
路易莎这又不是造一个纺纱机,一个纺纱场就不知道多少台了,然后那么多庄园都建立纺纱场……今后后要传播纺纱机,考虑一下机器成本就很有必要了。
说完了对初版纺纱机的改进建议,路易莎这才拿了梳毛机的设计图给莱昂看:“这是两种梳毛机,一种负责粗梳,一种可以进行精梳。”
莱昂仔细去看,发现粗梳的梳毛机类似一个秋千,木头的‘秋千架’上挂着弯曲的‘秋千板’。
‘秋千板’的底部是斜向下的金属梳齿,然后下方是梳毛机底板,上面钉着斜向上的梳齿(斜的方向与秋千板上斜向下的梳齿相反)。所以只要放一些羊毛在底板上,再抓住‘秋千绳’(其实是木制的)或‘秋千板’的后端,摇动‘秋千’,就能完成粗梳工作了。
摇动‘秋千’是,前端底板是敞开的,梳通的羊毛被带起,很容易就会掉落,所以下面可以摆一个接羊毛的篮子……相比起用梳毛板或者刺球,这要省力的多,也有效率。
莱昂会由此联想到秋千是路易莎不知道的,因为她是想着海盗船做了这样的类似的设计。毕竟这个‘秋千板’可长了,而且还真就是船形——下面相对的梳齿底板也是一样的船形,相错梳毛时间隔始终相等,充分利用了齿板面积,而且摇多高都无所谓,不会磕着。
莱昂心里想了一下这个梳毛机,又想了一下现在大多数梳毛工用的梳毛板,一瞬间就明白梳毛机的好处。心里暗暗赞叹后,才去看路易莎说的专门用于精梳的另一种梳毛机。
这种梳毛机外形就完全不同于前一种了,它的主体是由两个大小不同的滚筒组成的。这两个滚筒是可传动的,摇动一侧大滚筒旁的把手,两个滚筒就会一起向内或向外转动——梳毛时是向前摇动把手,这样滚筒都会向外转动。
滚筒向外转动时,可以向小滚筒下方塞入粗梳好的羊毛。向外转动的小滚筒会把羊毛带进去,带到两个滚筒之间,一般最终是大滚筒上会缠绕上梳得很分明的羊毛纤维,小滚筒上也有,但总不如大滚筒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