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如今宦官权臣不再,匡扶正统显然成了首要之事。
  再是肆无忌惮,再是行事不合规矩,常晚风此刻也一句话都说不出。
  片刻后,闻昭被一众大臣簇拥之下迈入大殿,他忍住了令人作呕的血腥味,在担忧惊慌中对上了常晚风波澜不惊的眼睛。
  常晚风对他浅笑。微微点头。
  用目光告诉他,做你该做的,我就在这儿,陪着你。
  第71章 圣旨
  闻昭闷着一张脸进了宫。
  他哪里想到,哪怕谈不上机关算尽,但这些糟心事儿也是千算万算的。不过是多管了点闲事儿,结果把自己也给搭进来了。
  林汉书匆忙宣读皇帝遗诏之后,各部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商讨登基大典事宜。闻昭心里奋力挣扎了一番,试图想跑,但李相依旧踪迹全无,放出去寻找的消息全部石沉大海。
  闻昭想,他皇兄心眼儿可真不怎么好,活着的时候想杀他,死了还想绑住他。一众老臣滔滔不绝地陈说利害,最终还是不得不应承下来。
  林墨羽进宫的时候,见到的就是往常得意的一张脸,如今一日不见就跟苦瓜似的。
  “……臣……”林墨羽踏入寝殿,故意拔高声调。
  闻昭的寝殿是先前新建的,他觉得他死去皇兄的寝殿风水不好,遇事总衰,林墨羽高声一嗓子,喊得声音在殿内晃悠了几圈儿才落入耳中变得清晰。
  闻昭应声抬头,嘴角一撇,埋怨道,“你别跪我,我好怕,你别不当人啊林墨羽……”
  林墨羽听了这话,当真就没跪拜,他现在看闻昭也是别扭得紧。
  闻昭挥挥手,太监进来奉了茶又退步至殿外,给他们二人留有了独处叙话的空间。
  “常晚风呢?”闻昭问。
  林墨羽洋洋洒洒的解释一长段话,常晚风昨日下了早朝,便径直去了校场。
  禁军与北安王府军队一番交锋过后,赤燕军自陵淮与各地陆续返回京中。边洲镇守的大将因被江忱端了老巢,如今军中人员空缺甚多。
  虽说并无明令下达,校场事宜与行军统领以及行军调令相关之指示,但军队自有其统管规制,如今这么豁牙露齿,混乱无序的状态定然不可长久。
  常晚风在校场呆了一日一夜,林墨羽进宫前路过他府上,只见了刘妈妈,说常大人还未回来。
  皇帝登基大典定于一日之后,在此之前,各地的奏折便已经纷纷呈递上来。闻昭忙得头脚不沾地,一日下来晕头转向。
  边洲的军马返程已然行驶过半,另有大赦天下以及减免刑罚的折子从刑部、吏部络绎送来,亟待他审阅批复。
  林墨羽解释了一系列关于常晚风为什么一日没来的原因。
  但他想想,就一日啊……又不是一年,也不是一个月。
  闻昭紧握着笔,好不容易才强忍住在折子上信手涂王八,以作批复的荒唐冲动,又问道:“那江忱呢?”
  “也在校场!” 林墨羽赶忙应道。
  闻昭想见的人没见到,立马神色暗了,一潭死水似的喃喃自语:“可我真的好想回家啊林墨羽,我不想以后都被关在这里。”
  “呃……” 林墨羽先是一怔,随即眼珠转了转,试图安抚道:“明日我给你带话本过来?也好解解闷儿!”
  闻昭摇头。
  他已经没什么兴致了。
  千般万般的不情愿,那死去的皇兄留下了一堆烂摊子。捋不清的磕巴案子,断不清的恩仇纠葛,从未在宫中生活过的新帝带着埋怨与不满,把一切全盘皆下。
  闻昭这两日不仅看了各地奏折,还翻了三省六部历年来的档案记载,一心想要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他父皇和母后的痕迹,但当目光偶然触及诏书上“李昭” 二字时,竟莫名地一阵恍惚。
  他又想到了常晚风,从校场回府后,他会干什么呢?
  但闻昭说不清自己这是怎么了,只是无端地心慌意乱,明明常晚风前一日的眼睛里波澜不惊,他自认为读懂了那眼神的意思,但好像有些东西被忽略掉了,又变得模糊。
  韩立言辞官的奏请折子被太监送至寝殿内,折子中写道:北安王年事已高,户部侍郎因念及孝道,欲辞官归返王府,侍奉左右。
  吏部侍郎亦有提议,虽说如今张自成已然殒命,然当下时局依旧动荡不安,往昔割据一方的藩地势力与外部忧患始终未能彻底平息。加之大批军马入京,致使百姓人心惶惶。赤燕军如今无首,为稳定军心,故而提议在张自成死后予以加封,且严令不得对外宣扬其死因。
  有些隐秘之事,闻昭心中自是洞若观火,了然于胸。
  他既然已入了宫,便深知三代皇帝遗留诸多隐患,这两日往来的折子恐怕皆会被三省六部先行仔细甄别一番,他们怕极了这个新帝肆意妄为的胡搞乱来,一个不小心又把朝堂搅得更加混乱不堪。
  常晚风前一日刚出宫就去了校场,在尘土飞扬与操练的呼喝声中写了奏折,随后差人也送来了折子。
  他心中始终执着一念,那便是为太傅正名。
  诛了太傅一家的案子,自进入三司审理至一纸陈情呈上,只用了半天时间。半天时间不长,但却很多人都高兴不起来。
  因为这件事隐晦,并且是可能随时被引爆的暗雷,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朝臣,太傅究竟是因何而惨死于非命,又是死于谁人之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