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众人随着石夫子一齐盘腿坐在暮春河畔的杏林中,落满一地的金黄杏叶,
像是一张铺在大地上柔软的毯子。
“今日之课,临近尾声,谁来说说《春秋》中孔子对周礼的看法?”石夫子温声道。
众学子刚才已有相应的答案,故而这时候起身回答的不少。而有些人没有开口说,并不意味着不会答,只是更喜欢聆听罢了。
林泽自从中午转变心态后,又上了石夫子这种形式的课堂,也忍不住站起来说了说自己的看法。
“先圣推崇周王室和周礼制度,认为周王室是天命所归、万世不易的正统,周礼制度是天下共同遵守、不可改变的法度。学生在读《春秋》时,觉得孔子在其中展现的准则有以下三个,以变通为本、以时势为纲、以实用为准。”林泽回答的逻辑依然带有比较明显的理科思维,这是为了在组织这种即兴回答的语言时,有逻辑可以更准确,不跑偏,让听众更清楚自己表达的内容。
石夫子赞赏地看向林泽,示意他坐下,“这位学子答得最佳,读《春秋》能有如此认识,实为难得。‘以变通为本、以时势为纲、以实用为准。’此话,为师记下了。果真如先圣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林泽微微低头,“多谢先生的赞扬,学生定当以此为勉励,继续努力。”
林泽是真开心,为自己的进步,不管是学识还是心态。
这句话的组织格式,在体制里待过的应该挺熟悉,套路文来了,林泽仿照格式,总结的这句。
浮生半日闲,这节课终要散去…
第119章 第 119 章 祭文难写
放学路上, 大家三三两两,踩着夕阳的余晖回斋舍。
左边是金灿灿的树林,右边是金闪闪的河流,晚间的秋风带着山林独有寒凉, 迎面吹来。
林泽两手环抱身前, 猛地灌一身凉气, 忍不住打了个哆嗦,为避免感冒的下场, 加快脚步往回赶。
“林兄——”后头有两个同窗追赶上来,林泽闻声放慢脚步。
林泽朝两人礼貌问道,“刘兄、雷兄,不知有何要事找清珩?”
“无事无事, 恰好一块放学, 你是不是要回斋舍?咱们都是同路的,顺道继续聊聊《春秋》。”刘一阳飞快拱手道。
原来是这样, 讨论学习问题可以, 就是确实有点冷。林泽拢拢衣服,“二位这时辰有些凉, 咱们边走边说如何?”
“好好~”两人自然是同意的, 他们也冷得要流鼻涕去。
雷荣宗走在林泽左手边, 偏头切入话题道, “林兄, 你住哪间斋舍?”
“我在砚池斋, 你们呢?”林泽道。
这话刚落下, 刘一阳、雷荣宗两人脸上露出惊喜之色,“我们也在砚池斋,竟然没能遇上林兄, 实在不可思议。”
“竟然还是这样的巧事?”林泽便细细问他们住的地方。
原来两人住的是十人间的通铺,与林泽住的单人间比较远,加上书院太大,进出路径多,难怪一直没遇上。
两人得知林泽住单间,难免露出艳羡的目光,大通铺的日子有诸多不便,两人已经体会一年多了。
林泽看向两人的目光中,多出几分敬佩,原来他们都是农家子,能来北山书院求学,已是非常不容易,“二位心性坚毅,必有成就大业的一日。”
“我们能来书院,家里、族中都是凑过银钱的,若能像林兄这般,不为柴米之事忧心,真是好~”刘一阳感慨道,言语中虽有羡慕,但更多的是满腔热血。
像他们一样的农家子,北山书院其实不多。两人一心苦读,盼着有个更好的前程。否则只一个秀才功名,实在不够。
林泽见他们有些误会,便解释一下,“其实我家就是种地的,我能自己住一间斋舍,这里头有些因缘际会在。不过读书辛苦,二位在吃食上不要太节俭,馒头、米饭总要吃饱,不成在书铺里接点抄书的活,总不能把身子熬垮了。”
林泽看两人,一下子就想起以前读高中时,有个舍友的情况很像。
家里太困难,三年下来,每天都是早餐两个馒头,一块二。中午米饭加白菜、萝卜的,晚上跟中午差不多。
林泽当时看得心酸,就跟舍友说,“每天帮我打饭,分一个鸡蛋给你,当辛苦费。你看我这人动作比较慢,饭堂那边总是排队尾,浪费时间,还不如再写一会作业。”
舍友听完愣住,沉默片刻后,方才点头。林泽还记得,他复杂的神情。
想想当时干这事,全凭一时冲动,大家在高中毕业后,天南地北的,好像就过年时见一见,其他时间也几乎不联系。
但林泽有感觉,大家心里都非常珍惜那段存在一个秘密的高中时光。
还记得当时对方给林泽打晚饭经常都是很晚才去,林泽就问他不能早点吗?
“这个点去,饭堂刚好要关门,打菜打饭时师傅会给很多。”舍友眨眨眼,跟林泽分享了这个小秘密。
林泽看着饭盒里溢出来的蒸豆腐和水煮葫芦瓜,很想说,这样你也吃不到其他好吃的菜啊,这两样都是大家不爱吃的,不过林泽当时是很惊喜地夸赞,“牛!真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