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问夫子安——”全体起立,鞠躬作揖。
  石夫子两手交叠于身前,微微躬身回礼,“问诸生安。”
  大家一起坐下,石夫子扫视一圈众人,微笑道,“又见诸生,齐聚于此,为师甚是欣慰。堂内似乎多了一位新生,可否让为师认识一二?”
  “学生林泽见过石夫子。”林泽熟练地站起来,这位石夫子看起来不像严苛之人,就是不知道后面上课怎么样了。
  石夫子点点头,示意林泽坐下,转身朝堂中学子道,“诸位,今日路过杏林与暮春河,素秋美景如画,何不一同游玩赏秋。”
  “遵夫子安排——”除了林泽,各个都一脸淡然的样子。
  林泽懵懵地跟着收拾书袋,这就不上课了?一言不合就出去玩?
  起身出学堂,林泽眼疾手快拉住黄朔衣角,“黄兄,咱们这是不用上课了吗?”
  “并非不讲学,路上夫子会一边赏玩一边说。”黄朔的回答依然是简明扼要。
  林泽心里涌出一股新奇之意,这算不算一种很超前的教学理念。
  林泽自己不是师范生,不太懂那些教育理论,总感觉挺超前的。
  十六人跟随石夫子踏上赏秋之路,刚来北山书院那天,林泽就不停感叹这座书院景色的雅致,今天就能游一游,心里真是相当畅快。
  从学堂出来,沿着石子路,走进大讲堂侧面的园林。秋天的树木,大都呈现不同的黄色,还有小部分终年青翠的,映照在潺潺流动的水面。
  “此水引自北山山脚,你们瞧,这时节,最为清澈澄净。”石夫子坐到水边大石块上,说完,王夫子还吟诵了一首诗。
  林泽等人三三两两在石夫子附近,聆听和观察。毕竟上午王夫子在讲授《大学》时,着重点过,修身之法在于格物。
  石夫子抬眼看向诸学子,“还记得《春秋》开篇隐公元年之事吗?”
  “回夫子,记得。‘春王正月…公子益师卒’”
  很快就有学子背诵了这一篇,林泽赶紧将心神集中在师生两人的对话上。
  他是第一次上石夫子的话,多听多看为好。
  石夫子点点头,弯腰捡起水中的一片黄叶,朝诸学子问道,“王正月,诸位有何看法?”
  林泽跟着思考,王正月翻译是周王朝历法的正月。
  这一篇是隐公元年的,对于现代人来说,最著名的就是‘郑伯克段于鄢’,当然还有其他内容。
  文章很短,但包括的内容特别多。
  比如这个“郑伯克段于鄢”,孔子其他什么都没写。
  大家光看这句话,根本不知道郑伯为什么要搞共叔段,怎么克的?
  兄弟之争为什么要用‘克’这个字眼。林泽是有原身基础的。他知道这年代‘克’是翻译成战胜,什么情况下才用战胜?是用在国与国之间的斗争。
  想了一圈,林泽什么思路也没有,‘王正月’就是一个时间,后面发生什么事没写,又跳到三月,写了隐公与邾仪父在蔑地结盟。
  不过根据《左转》记载,林泽知道正月隐公成为摄政王,而三月时,隐公因为摄政而想和邾国结好,因此两国在蔑地举行了盟会。
  真是,少看一个字都弄不明白这历史书啊。
  不过林泽答不上来,班里还是有好几个人能说的,“回先生,‘王’是指周天子,本书以此历法记鲁国之事,可表明其并未在公然反抗周天子统治。”
  ??原来还有这种内涵,林泽简直开了眼,谁能想到是这个解读法?
  “不错,鲁国为姬姓,在周天子式微之际,仍用周之历法,表明其对周天子的归顺。然而楚国却用夏历,其心可见。以此微小之处,诸生可见孔夫子的态度如何?”石夫子继续引导大家思考。
  这个问题林泽倒是懂了,孔子在写《春秋》时,用这种细节来表明自己的看法。
  “仁”和“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尊不尊重周天子这个细节,展现的是‘礼’,孔子表扬鲁国的守礼。
  再看看其他同窗,大家面上都是了然之色,更有同学举一反三,“《春秋》《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吕氏春秋》则用夏历。”
  石夫子笑了笑,起身继续走。学生们自然跟着一块,期间石夫子会带大家念念诗词,或是即兴赋诗一首。
  整个过程都是张弛有度,林泽有种在玩中学的快乐感。
  先是来到书院后山的暮春河,水流蜿蜒,犹如一条闪着细碎银光的绸带,在山野间静静地流淌。
  岸边有楼台廊桥,一直延伸到前面尽头的银杏林。
  一路上,石夫子都会有不同的切入角度讲《春秋》。基本都是把问题抛出来,让林泽他们思考。难一点的直接原地坐下,让大家交流讨论。待有一定的结论出来,他再点评指正。
  虽然石夫子的课堂,不用做笔记,但林泽学得非常投入,而且对每个知识点的记忆很深。
  比如一读到‘王正月’,他马上就想起,在大讲堂侧边的园林里人工小溪边发生的对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