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我小脑都萎缩了,姮姐一直都自认是荀门弟子的啊(疑惑.jpg]
[咱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姮姐重用的是她的儒家呢?]
[等等,你的意思是……哦↗我懂了(恍然大悟.jpg]
“……???”
ber,你们都懂什么了啊?
【“不喜欢?”
秦王的神色俨然意外又不意外,只问,“那你喜欢哪一家?”
“一定要喜欢吗?”
栎阳殿下真情实意地疑惑,“重用哪家学说不过看实际需要而已,又为什么一定要对其喜欢或是厌恶呢?”】
“……原是如此。”
方才被惊得险些一不小心把胡子给捋下来的荀夫子缓缓吐出一口气,随即摇头失笑,“天幕竟也这般促狭!”
瞧这大喘气的!
她只是平等地审视每一家学说,择其善者而从之用之,不善者而改之弃之,无关喜恶。
合该如此。
为君者在行事之时若掺杂了太多的个人喜恶,并非是好事。
站在最高处俯视而下,用局外人的公正眼光看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家学说,不为私情与偏好影响,方能做出最妥善合适的选择。
说得直白点,作为天下之主的皇帝,别管私底下如何,但在政事上,就该是个政治机器。
——当然,得提前给设置一些诸如“爱民”的关键词。
始皇陛下微微扬眉。
不知怎么的,他的心底竟莫名地生出欣慰与心酸之感——
不过是“实用”二字。
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难道这真的是什么很难的要求吗?
*
#春枝暮 知知和荀子的对话那一段实在是太长了,又不太好删减,写出来跟复制没区别,我写完之后还是选择全部删掉,就以知知和政哥私底下的聊天的形式夹杂着提上一嘴吧。
第938章 番外 太平令(38)
【“自然不必。”
秦王笑着捏了捏小殿下的脸颊,“只是你今日与荀门会见时,与他们聊得这般畅快,实在很容易令人误解。”
“这是基本的尊重嘛!”
她噘着嘴躲开秦王的手,笑嘻嘻道,“夫子毕竟德高望重,又是我的师祖,那我自然要尊敬他呀,至于儒家的学说么……”
她想了想,诚恳道,“固然其中那些崇古、男尊女卑、亲亲相隐……的思想我并不认可,但其中亦是有很多精华的嘛!”
秦王:“……”】
[能说吗?姮崽你不认可的有那么一点点多(比手指.jpg]
[都是糟粕,我也不喜欢啦!]
[好巧,姮姐不喜欢的我也不喜欢,四舍五入我就是姮姐亲传!]
[?楼上吓我一跳!]
[虽然但是,大秦的教科书姮姐都有参与编撰,而咱们现在的教科书是在秦版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增补发展而来的,某种意义上来说,咱们确实是姮姐的学生。]
[儒家的思想吧……]
[只能说可取的地方很可取,不可取的地方就应该扫进垃圾桶,也是真的蛮难评的。]
[崇古……孔子、曾子这些大儒活着的时候天天“吾日三省吾身”,生怕自己“闻义不能徙,闻善不能改”,去世之后倒好,直接就成了被崇的古,有些儒家弟子跟人家辩论满口的子曰圣人言(挠头.jpg]
[不谈事实、不谈逻辑,只谈子曰以及子曰(白眼.jpg]
诸子百家深表赞同。
没错,就是这样,除了少部分儒生外,大部分儒生都喜欢张口闭口“子曰”,一副先圣之言怎么会有错的理直气壮模样。
名家的“白马非马”已经够抽象了,遇上儒生也得甘拜下风。
这还有什么好辩论的?
还不如等哪天他死了,再让后辈弟子拿着他的话来上一个“某子曰”,也别摆事实、讲道理了,直接魔法对轰算了。
(礼貌微笑.jpg)
孔夫子:“……啊?”
老夫子的笑容缓缓僵住,慢吞吞“啊”了一声,并陷入沉思——
“子曰”竟然这么有用?
那假使他平日在如厕便秘时的小小抱怨之语被人听见,到后世岂非也要被传作圣人之言?
他不要面子的吗?!
[跟儒家辩论还得看姮姐啊,跟荀门会见第一面就舌战群儒(笑哭.jpg]
[你说子曰,我说孟子曰,你说孟子曰,我说子曰,再不然还能曾子曰、子思子曰、荀子曰,主打的就是一个用魔法打败魔法、用儒家打败儒家(中门对狙.jpg]
[谁叫儒家就爱玩左右脑互搏这一套,逻辑简直稀烂(摊手.jpg]
[姮崽:论辩论,我是专业的(墨镜.jpg]
“彩!”
诸秦君抚掌大笑。
虽然每一代秦王都是注重实用的人,该用都得用,但对于“儒不入秦”的儒家,真要说好感,那还真没多少。
再者,谁听到自家的崽崽小小年纪就能舌战群儒不为之骄傲啊?
(昂首挺胸.jpg)
[最难绷的就是儒家对女子的态度了,儒家讲仁、讲义、讲孝,结果孔家三世出妻,曾子因为妻子没有把蒸熟的梨给后妈吃休妻,孟子若不是因为有个贤明的妈拦着,也要因为妻子在自己的卧室里箕踞而坐休妻!]
[讲点道理啊!因为这么点小事休妻,难道就对她仁、对她义了吗?也对,毕竟也没把自己妻子当成人看嘛!]
[子思子名言: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因为离婚,就否定生身之母的母亲身份,不让她生下的孩子认她当妈,孝,简直是哄堂大孝了!]
[名家有个“白马非马”,儒家就来个“妻母非母”,谁看了不得竖个大拇指啊(白眼.jpg]
惠施等名家大贤:“……”
“白马非马”再抽象,那也是基于逻辑的思辨,是有学术价值的!跟孔伋这“妻母非母”能是一回事儿吗?!
不要过来弄脏他们啊!
(嫌弃往后退.jpg)
“啥意思啊?”
天下黎庶多文盲,太正经的话他们听不太懂,但现在——
“就因为这点小事休妻?”
有妇人瞪大眼,不可置信地喃喃道,“而且被休了,我生下来的孩子就不再是我的孩子,不认我当阿母了?”
这简直离谱!
别说女子觉得离谱,就连男子也觉得离谱。
文化人就是跟他们泥腿子不一样哈。
黎庶不懂,黎庶大为震撼!
[至于亲亲相隐……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假使一个人在某地当官,任职期间贪污受贿、欺压百姓无恶不作,那子女亲属是应该为其隐瞒呢,还是应该大义灭亲?]
[怎么说呢,这个就比较考验人性了,就算儒家不这么讲,亲亲相隐也会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社会潜规则。]
[所以姮姐都懒得多讲,在修订秦法的时候虽然废除了邻里连坐,但亲属连坐依旧得以保留,敢犯法犯罪,轻则牵连满门,重则三族九族整整齐齐一起上路。]
[邻里犯法也不能说完全不连坐,按是否知情受益进行判定。]
[如果不知情或不受益,那邻居就不会受到牵连。而有没有受益其实很好判断,至于知不知情……如果办理此案的官员无法证明邻居知情,那便视作不知情处理。]
[对,办案官员如果没有证据,不能用我怀疑我觉得来判决。]
[疑罪从无。]
[谁主张,谁举证。]
[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出现邻居明明不知情却因为无法证明而受到牵连的情况。]
天下黎庶:“!!!”
顾不上继续嘀咕儒家大贤们的荒谬行为,黎庶的心思已全部被“废除连坐”给吸引。
“殿下不仅废除了肉刑,竟然还废除了连坐?!”
虽然亲属间的连坐没废,什么牵连满门、三族九族齐上路的还挺吓唬人,但这跟他们这些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明摆着是贵族官吏限定嘛!
几乎所有的普通人,想犯点诛三族诛九族的罪也难,就算脑抽了想去刺杀一把皇帝呢,那也得能靠近皇帝不是?
外地的得先想办法进咸阳,咸阳的得先想办法靠近王宫,即便皇帝出巡,路线等信息是普通人能知道的吗?
但邻里连坐不一样,邻居犯法都得牵连遭殃,他们顶多管住自家人不犯法,哪能管住邻居?这不是为难人嘛!
还得是殿下心疼他们啊!
老秦人大为感动。
(殿下爱我.jpg)
“谁主张,谁举证?疑罪从无?”
包括孔孟本人在内的诸子百家的大贤立时就领悟到这背后所展露出来的温情——
每一条人命都很珍贵,所以执掌法度生杀大权的朝廷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行使执法权时也要更加缜密慎重。
宁愿错放,也不愿错杀。
哪怕是刚刚被弄得很尴尬的孔孟也不禁感慨,“真仁君也。”
荀夫子既欣慰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