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此后每日里,谢凡除去往翰林院应卯,修史。便是留心寻找新书灵感,同时等着溧水家中回信。
  又过了月余,期间谢凡倒是落笔写下些故事开头,或者回想前世所读小说。可惜略一思考,都觉得不甚合适。
  就在为了小说构思冥思苦想之际,收到了祖父回信。
  果然信中谢老秀才夫妇欢喜之情,简直透纸而出。
  不仅一口答应婚事,更说老夫妇两人打算启程前往北京城来。要亲自前往高府,为宝贝大孙子向高大人提亲,以示郑重其事。
  谢凡觉得祖父祖母稍微有些兴奋过头。毕竟自己信中,关于高家小姐本人,除了年纪,其余什么都没提。
  当然谢凡也不知道别的,毕竟高大人也不曾说过。
  “就算婚事不成,让祖父祖母来京城养老也是很好。”
  分别三载,谢凡着实挂念二老。
  只是他如今还不够银子买房,若是祖父祖母来了,说不定要暂且租房。
  但祖孙重逢,总是喜事一件,欣喜远远大于租房带来小小麻烦。大不了将孝顺胡同四合院租出去,再租个大些宅院。只补个差价。
  于是谢凡先向高大人府上送上拜帖,登门向高大人说明,自己家中同意亲事。此后自己老祖父更会亲自上门提亲。
  谢老秀才千里迢迢上门提亲,也是对高家给足了面子。
  高大人也暗暗觉得,谢凡虽说出身平民,但他家人倒是颇懂礼数,自己眼光果然不差。
  自然连声同意,又说届时一定好生招待谢老秀才。
  此事谈妥,婚事谢凡便不必过多操心。
  因着此时婚姻大事虽然繁琐,却多是由两家长辈操持。双方新人,倒也不必过多费心,只需按时配合安排便可。
  于是谢凡开始构思第二本小说,盼着赚到稿费,也好早日换房子。
  这日休沐,谢凡又在房中枯坐,咬着笔头,灵感全无。此时却听得尤厨子又大着嗓子,对着福顺与顾三郎侃大山。
  谢凡知道,尤厨子向来喜欢对着福顺与顾三郎讲述西北军中趣事。
  于是招呼三人进来,让尤厨子也给自己说说。
  可是此次,尤厨子说得却不是西北军中趣事,而是自己小时候奶奶给自己所讲鬼神故事。
  谢凡听完,只觉故事十分精彩曲折。连连夸奖尤厨子故事说得好,要用到小说里去。
  尤厨子还没来得及得意,这话倒是让福顺不服气了。
  于是福顺也说了一个志怪故事,谢凡觉得这故事,不如尤厨子所说精彩,但也不错。
  之后顾三郎也说起故事来。浙江宁波临海,多有关于大海的传说掌故。于是他一口气说了两个。
  三人每说一个故事,谢凡便点评一个。三人倒是比赛一般,一股脑说了好些故事。既有奇闻轶事,也有鬼神精怪。
  听了一肚子故事,谢凡突然提议道:“倒是不知道你们每人都知道这么多故事。放在肚子里岂不是可惜。
  不如就将故事写下,整理起来,便正好是一本志怪小说。”
  三人都是摇头,连声说自己可不会写那些文雅词句,哪会写故事。
  谢凡又温言劝说,叫三人先写个大概,自己再为三人修改润色。又承诺若是书稿有书肆收购,书稿便平分。
  这终于让三人有些心动,但都坚持稿费谢凡得一半。他们三人按故事分。尤厨子当先便拿过纸笔,打算写故事。
  只是尤厨子见这纸张颇好,又请福顺寻了张最次一等册子纸**,方才开始动笔。
  于是福顺与顾三郎也提起笔,在册子纸上写了起来。
  只是三人字迹着实不敢恭维,更常有错字白字。语言也是十分直白,甚至有些粗俗。
  所以三人写作完成,谢凡都须统一润色,再誊抄一番。有些故事逻辑不通顺的,谢凡也要增删修改。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四人这样流水线一般写作。不消半月便写出二十来篇故事稿子。
  谢凡整理完成,便打算照旧去金家书肆投稿。
  此时宫中却传来消息,皇后崩了。
  注释:
  *出自《大明会典》
  **又称库钞纸,明代人为了节约纸张,用写过字的钱粮册子反过来写字。
  第83章 皇后之丧
  皇后崩逝,对于满朝文武来说,其实算不得头等大事。只是意味着他们需要例行公事,完成一整套丧仪。
  在北京文武官员初闻丧之后,皆换上素服、乌纱帽和黑角带。从第二日到第三日,每旦,皆至清宁门外哭。素服行奉慰礼,方退回本衙门宿歇,不可饮酒食肉。
  因为皇后为一国之母,统御内外命妇。所以文武官员家眷,也需为皇后易服举丧。
  从初闻丧起,一品至三品命妇,皆穿着麻布大袖、圆领长衫、麻布盖头。每日清晨由东华门入清宁门外,哭临整整三日。皆需除去金银首饰。
  上次先帝国丧,谢凡尚为应天府学生员,只需在外围哭丧举哀。
  此次皇后丧仪,谢凡已经身为正经京官。只好次日就换上素服、乌纱帽、黑角带。天色刚明,就往清宁门外哭丧。
  此时正值夏日,一大清早起床倒也顺利。到了晌午日头毒辣,实在叫人受不住。
  偏偏圣上派遣了锦衣卫侍立一旁。从旁监督文武百官,是否致哀诚恳,是否合乎体统。
  于是一众老少官员,只好勉力强撑。头顶着烈日,做痛哭哀声。
  谢凡毕竟年轻,倒是还好。虽然难受,倒也可以忍耐下来。只是苦了年迈朝臣。
  比如高长德大人。高大人已经年过七旬,可是身为三品太常寺卿,又是清流领袖,百官表率。只能迎着火辣辣日头,站得笔直,嚎哭也是十分投入。
  晚间退回衙门歇息之时,高大人便也有些支持不住。
  谢凡等一众学生,忙不迭照顾恩师。又是搀扶,又是送水,又是打扇,又是擦汗。高大人歇息了好一阵子,好不容易才缓过来。
  晚间谢凡与一众翰林官,皆在翰林院中歇息。他见孙大人倒是神色自若,丝毫不见白日里曝晒之后,难受不适。
  谢凡知道孙大人已年过不惑,也算不得身强体壮。
  不免心中好奇,便询问孙大人,为何如此泰然自如?可有什么特殊避暑法子?若是有,倒请指点一二,明天也可好受些。
  谁知孙大人微微一笑,露出一排洁白牙齿,说道:
  “哪有什么避暑法子。只因为我家乡岭南终年炎热,盛夏酷热,更胜北京十倍百倍。
  从小习惯晒太阳了,你们北方人耐唔住,我却耐得住。”
  对于岭南人来说,全国其余地方皆是北方。所以哪怕谢凡是江南人,孙大人也将视谢凡为北方人。
  谢凡闻言,也是暗笑自己大意了。怎么忘记原来也学过,广东是热带季风气候,北京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气候差异巨大。
  其实孙大人并未说完,他自小父亲早亡,寡母一人养家十分艰难。
  因此孙大人少年时期也曾面朝黄土,背朝天,下田种地讨生活。
  不同于大多数朝官,家境纵然不是十分优渥,却也比较宽裕。能够从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孙大人远远比在场多数官员更能吃苦。可也因为种地,耽误了读书学习。
  纵然天资聪颖,孙大人却是年近四旬才得以取中进士。
  依照典制,皇后大丧,除去官员命妇需要集体举哀。民间寻常军民男女也要服丧:
  军民男女皆素服三日。自闻讣日为始,在京禁屠宰四十九日,在外三日。
  停音乐祭祀百日,停嫁娶官(员)一百日、军民一月。
  也就是说,官员在皇后大丧后,一百日内不可嫁娶。
  所以哪怕谢老秀才夫妇赶到北京,也不能立时向高家提亲。谢凡与高大人孙女婚事,恐怕要推迟。
  谢凡倒丝毫不觉不快,反而隐隐有些庆幸。
  此时士大夫阶层的婚姻,套用前世一句俏皮话来形容便是:“凑合着过吧,还能离啊咋地。”
  婚前没有爱,婚后不能离。
  礼教森严,男女大防。男女婚前,并无相处,甚至素昧谋面,何谈感情。
  婚后若是妻子不犯“七出”,便无离婚之说。
  即是《大戴礼记·本命》所言: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除此以外,并无前世所谓“因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
  哪怕夫妇不和,甚至夫妇分居,或者丈夫偏爱妾室。也只能“锁死”一辈子,死后恐怕还要合葬。
  所以对于自身婚姻大事,谢凡其实不抱什么期待。
  当今天子与张皇后,少年结发,恩爱情笃。正是一对在天家,甚至整个时代都非常难得的,恩爱夫妻。
  除去大明立国初年,皇子多与功勋之家结亲。此后天家选后纳妃,皆只是出自良家平民女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