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谢凡前世虽然不是历史专业人士,但是也知道明朝末年,是农民起义军打进了北京城,将崇祯皇帝逼得上了吊。
  经过多年教育,谢凡坚定地拥护唯物主义历史观:坚信客观事物发展,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只是想到高大人暗示自家孙女尚未婚配,这倒是叫谢凡有些犯难:
  今日高大人为自己取了表字,甚至暗示结亲。究竟有几分是真心欣赏自己,有几分是出于笼络示好,培植势力?
  或者本来便是两者结合?
  单论门第,是谢凡高攀。更何况,谢凡还是鳏夫。叫祖父祖母知道了,二老定然喜笑颜开。
  注释:
  *出自《易·益卦》
  **出自唐代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为辅助君王使他超越尧舜,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出自《茹太素传》
  第82章 祖孙重逢
  若是谢凡打定主意,诚心“投靠”高大人。与高大人孙女成亲,也是上佳之选。
  更何况,高大人与谢凡有师生情分。此时官场往往看重同年、师生关系。
  庶吉士三年馆课皆在翰林院,馆师是身为太常寺卿的高大人。却不是正经翰林学士,杨伟大人。
  无论谢凡选不选择站队,他一个没根基的小翰林官,哪怕高大人不曾笼络示好,旁人也自然而然将谢凡视作高大人一派。
  谢凡略一思忖,想起自家往上五代,不,十八代,都不曾有一个官儿。
  亲戚朋友也都是白身,也不对,有一门做官的亲戚:前妻倩娘的娘家,周家。
  前任岳父周大人曾是五品骁骑尉,只是早已经致仕。周家还有两个儿子都在外做官,只是都未曾谋面。
  想起前妻早逝,谢凡不禁叹气:“这门亲戚还不如没有呢。如果倩娘嫁给了别人,说不定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哎。”
  谢凡思前想后,决定服从高大人安排。
  他自我安慰道:“反正都是包办婚姻,都没有感情基础,娶谁不是娶。
  高家门风名声向来不错,就让祖父祖母高兴高兴吧。过几日写信回老家,请祖父正经向高大人替我提亲。
  就是定亲之后,还得想想法子再赚钱,置换个大点的房子。”
  士大夫之家正经婚嫁,皆有祖父母、父母主婚。须得三书六礼,写书婚书,以礼聘娶。流程颇为繁琐。
  因此谢凡还有很多时间准备银两买房,他想着大不了再写本小说。
  谢凡倒也想回家一趟,亲自向祖父祖母说明“喜讯”。
  只是可惜,按照朝廷典制,京官离家十年者,方许省(亲)、祭(祖)。
  而且假期十分有限,两京给假省、祭官员,除往回水程外,许在家二个月。*
  谢凡老家在应天府溧水,往返路途需要莫约两月,回家待两个月。
  满打满算,便是谢凡十年能请假回家一次。一次四个月,包括往返南北两京路程。
  谢凡想到自己才在京中三载,还有七年。而祖父祖母如今年迈,尤其祖母陆氏,已经年过古稀。实在教谢凡担心“子欲养而亲不待”。
  “还是得尽快努力赚钱买个大房子,将祖父祖母接到京城照顾养老。”
  于是写信向祖父祖母禀告婚事之后,谢凡便下定决心努力赚银子。
  一个小目标:买个大宅子!
  主意既定,又逢休沐,谢凡招呼顾三郎一道,去寻了三年前买宅子的张姓牙人,向他打听现在北京内城房价。
  那牙人见谢凡已是官身,纳头便拜,口称老爷。
  谢凡倒也不多啰嗦,招呼他起身,便问东城西城,稍微宽敞些宅院要几许银两,起码三间大屋那种。
  谢凡预备着祖父祖母一间,自己婚后一间,其余福顺、顾三郎等一间。
  牙人却未曾直接回话,只说请谢老爷亲自观瞧一番。谢凡也觉有理,便又看了一日房子。
  略看了三四处,那些个位置、布局样样皆好的,皆须得五百两上下。谢凡不禁有些丧气。
  牙人见谢凡神色,又说,倒也可以看房屋陈设、新旧、朝向等等如何,再略略砍些价。
  谢凡又问,自己孝顺胡同这间小四合院,现在出手能卖出多少?
  牙人略一沉思,说道若是着急出手,三百六七十两银子应当能早早卖出。
  谢凡有些奇怪,怎么住了两三年,房子还涨价了?
  牙人便笑了,说道,老爷怎么忘了,今年又有礼闱了,又有新晋官员留京上任呢。
  又补充道,这东城西城,就这么大个地儿。朝官大户都往这内城里住,可不是房子越来越不够了。
  谢凡听完,顿时有些莫名熟悉感:“这也和前世一样,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多,房产增值。”
  又有些得意,庆幸自己刚刚留京,就早早卖了房。不然可更买不起了。只能一直租房住了!
  于是从怀中掏出几分银钱,叫顾三郎递给牙人,又说下次买房还是找他。
  那牙人也客气,坚决不收。只说,能得谢老爷抬举,小人三生有幸。
  谢凡见这牙人客气礼貌,也不好坚持,只对他拱了拱手,以示感谢。
  既然已经出门,谢凡便买了一匣子山药枣泥酥皮点心拿着,去外城唐家找唐监生。
  唐监生果然在家中“伺候”宝贝小闺女,正拿着给拨浪鼓逗弄孩子玩耍。
  听家人通报谢老爷来了,唐监生起身迎到门口,对谢凡作揖行礼,又寒暄问好,请谢凡进屋落座。
  礼数做足,唐监生便紧赶慢赶,重新将宝贝闺女抱起来。
  谢凡见唐监生这副“女儿奴”模样,忍不住打趣了他几句。
  唐监生却是一脸得意,对谢凡说道:“谁家小姑娘能有我家姑娘生得标致好看,聪明可爱?”
  说罢将自家小闺女抱起来,让谢凡观瞧。
  谢凡本以为,这不过是新手父母,常见的父爱母爱滤镜。
  前世常常在朋友圈看到父母晒娃,其中大多数只是寻常可爱小孩。但在父母眼中,自家小孩是世界第一可爱。
  但是谢凡一见,唐监生闺女果真十分可爱:
  圆圆眼睛,乌溜溜如葡萄;小小嘴唇,红润润似花瓣;白白脸蛋,嫩生生赛汤圆。
  只是额头饱满圆润,隐隐有光亮。发际线远远后退,同她父亲唐监生一模一样。
  谢凡口中连声夸奖之余,心中忍不住可惜:“确实很可爱,就是小小年纪就遗传了这大脑门和发际线。看来大脑门和发际线后退是显性遗传。”
  只是转念一想,此时审美便是推崇这大脑门,视为聪明睿智之相貌。所谓“方额广颐”。甚至有人刻意将发际线剃高。
  “原是我审美格格不入,跟不上时代,害。”谢凡苦笑,又有些替小孩高兴。
  便对小女孩做了两个鬼脸,逗得娃娃哈哈大笑。
  接着谢凡向唐监生打听起,孕妇该吃什么补品?城中哪位郎中擅长妇人病?哪位稳婆口碑好?
  唐监生少不得又打趣起谢凡,一个鳏夫打探这些干嘛?
  谢凡也不隐瞒,如实说是为师长打听,他夫人年过四旬怀孕,这一胎来得珍贵。
  唐监生听了倒是认真起来,一股脑说了许多经验:
  城中李郎中擅长妇人病,他娘子孕期便每月请李郎中上门诊脉一次,也喝他家安胎药,直到生产;
  城中宋稳婆最会接生,据说宫里皇后娘娘生产,都请了宋稳婆。自家娘子便是请得宋稳婆接生,产后又是宋稳婆帮着调理恢复;
  还说了城中有位方郎中,号称“方小儿”,最擅长小儿科。自家闺女有次吃多了积食,哭闹不止,便是方郎中一贴药治好的。
  最后又说起育儿经验,怎么哄孩子睡觉,自家闺女每日吃多少东西,多大会叫“爹爹”等等。
  谢凡起初还用心听着。后来唐监生滔滔不绝,听得头痛,终于忍不住开口打断。
  唐监生也有些不好意思,终于止住话头。两人闲话几句,谢凡又陪小孩儿玩了一会,方才回家。
  谢凡今日睡前,便开始盘算自己还差多少银子换大房子:
  现在房子卖了,能有三百六七两。写《西游记》赚了二三百两,可惜北京城中消费颇高,官员间又常有应酬往来,存下来的不多。
  所以手上还有莫约百余两。只是祖父祖母搬来日常花销也会增大,所以不能一口气全用来买房,手头还得留些钱日用。
  成亲也得花钱,所以还是得再赚点钱才行。
  “倒是比想象中容易。”谢凡心中颇为欢喜。
  庆幸之余,又开始想着在何处能赚得这些银子:“不如还是写小说。上次《西游记》热销,应当能同金掌柜谈个好稿费价钱。
  只是要想想还有什么故事能用用。是套用前世名着,还是写本原创的。”
  又想到唐监生所说郎中和稳婆,谢凡思忖该如何帮孙大人,又不至于叫老师觉得欠自己人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