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谢凡心中不禁开始吐槽起来。本来怀揣着一番离愁别绪,伤春悲秋,顿时也去了大半。
万幸想到张世贤和表妹王小姐婚姻美满幸福。虽然张胖子婚前有些恐婚情绪,可是婚后两人反而琴瑟和鸣。
前年张家遭遇财务危机,王小姐还慷慨解囊,用陪嫁帮衬夫家渡过难关。
这趟北京之行,张世贤虽然忙于生意,常有应酬宴饮,却从未眠花宿柳。无论每日到多晚,也都会赶着宵禁时辰,一更三点前回到南城四合院歇息。
这趟生意赚得盆满钵满,张世贤大手一挥给妻子购置了诸多珠宝首饰,毛料皮草。此刻张胖子正忙着指挥脚夫往漕运船上搬行李,一张胖脸上满是汗水与回家的喜悦之情。谢凡见张世贤这样欢喜急切,对婚姻也生出些向往之情。
临行前照例讲了些道别珍重之语。众人对着谢凡更是一番勉励祝福,“前途不可限量”、“平步青云”之类。
谢凡想到要做三年庶吉士,自己学问有限,自觉前途暗淡。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只好含糊其辞,勉强应承。
送别亲戚,又请朋友。
谢凡前日答应了要招待唐监生吃顿好的。便拿出五分银子,吩咐尤厨子整治一桌席面与上好酒水,请唐监生来孝顺胡同四合院中做客。
谢凡顺便想听唐监生说些朝堂流言。此后要做庶吉士,少不得要见风使舵,见机行事。
唐监生本来对着谢凡是一副恭敬神色,可一踏进四合院大门便有些抑制不住的嫌弃。
等到进屋落座,唐监生见这屋内陈设实在寒酸,简直惨不忍睹。终于开口询问谢凡:“堂堂庶吉士,怎么就住在这么一个逼仄寒酸的地儿?连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
谢凡只好苦笑,明说自己实在囊中羞涩。内城里房价又高,只能负担得起这里。
唐监生倒是挺敞亮,便说可以借谢凡点银子,让谢凡改善改善生活环境。
谢凡想起陆才明所说京债,忙不迭拒绝。
唐监生又说,还可以送谢凡几件家具,也算个贺礼。
谢凡正欲拒绝。唐监生忙解释说,这几件家具是自家铺子里的死当,早该处理了。只是一直没得空儿处置,放在库里也是碍事儿。自己老娘掌眼过了,东西也算不上值钱。
谢凡依旧拒绝了唐监生送家具。只说这房子太小,好东西也摆放不开。
但是对唐大头的老娘颇为好奇。便追问唐监生,他老娘怎么还会掌眼?
在谢凡看来,此时良家女子,多半大门不出,二门不跨。更不事生产。哪怕识得字,读过书,也是多半如倩娘那般学些《女论语》和《女戒》之类,教导妇女封建道德伦理的书籍。
唐监生倒不勉强,也不计较。接着说,自家老娘便是家里当铺的大朝奉。
谢凡更惊奇了。一间当铺能否盈利,全靠大朝奉能否妥善鉴别当品价值。可以说是大朝奉在当铺中至关重要。连忙请唐监生展开讲讲他家老娘乃是何方神圣。
原来唐监生老娘父亲,也就是唐监生外祖父,便是唐家铺子上一位大朝奉。唐监生老娘自小便随着父亲在铺子里鉴定估价,耳濡目染,学得了掌眼这本事。
唐监生父母年纪相仿,自小相识,青梅竹马。两人十六七岁便私定了终身。
可惜唐监生祖父看不上大朝奉家闺女,觉得她相貌简陋,身段又不好生养,更要紧还特别嘴碎。
唐监生外祖父也看不上当铺少东家,觉得他文邹邹,娘们儿兮兮,不像个能抗事儿的爷们儿。
两位老父亲,各自都给儿女寻了别的亲事。可是当年的唐监生父母愣是坚持不从。两人一齐生生拖到了快三十岁。
熬到双方父亲实在看不下去。唐监生外祖父看着女婿实在痴情一片,唐监生祖父想着儿媳妇好歹有一身本事。便终于松口,同意两人成亲结婚。
可惜唐监生父母也许是岁数大了些,也许是确实不好生养,果然只生了唐监生和唐小妹两个孩子。
唐父给儿子唐秋芳捐了监生,女儿唐小妹则留在自家铺子里帮忙做事。
最后唐监生又补充一句:“我也就是听说。毕竟当年的事儿,我也没在场。确实赶不上不是。”始终不忘记嘴碎。
听完唐监生一番讲解,谢凡终于明白唐监生为何如此相貌性情,想必都是随了他母亲。
更由衷佩服起唐监生父母。两人为了爱情,硬是撑到了三十岁。在如此社会环境之中,实在勇气可嘉。
心中赞叹起来:“想不到唐监生父亲看起来斯文白净,却有如此勇气,违抗父命。唐监生母亲更是厉害,身为女子,能有如此本领,做了当铺大朝奉。”
谢凡连忙举杯向唐监生进酒,称赞令尊令堂勇气可嘉、情比金坚。令堂更是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
唐监生已经饮过几杯,脸色微醺,说话也大胆了些。
便打趣谢凡:“你这南京大萝卜也是颇为特别,旁人多觉得家父家母离经叛道,尤其是我老娘不守妇道。你却夸奖他们两人,也是读书人中异类了。”
谢凡也饮了一杯酒,哈哈大笑起来。说自己若是有机会,倒是想求娶一位如令堂这般女子为妻。
唐监生听了更是抚掌大笑,说自家还有个老姑娘,便是如自家老娘一般脾气秉性。只是可惜没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傻少爷,坚持不懈等着求娶呢。
这说得便是唐监生的嫡亲妹妹,唐小妹了。因为唐家兄妹两人相貌性情皆是随了母亲,生得方脸大头,性情豁达又十分嘴碎。
唐监生身为男子倒也无甚大碍。唐家家境富裕,出手阔绰,早早为他定下一门亲事。唐监生去年便已经娶妻成亲。
唐小妹身为女子却是天差地别。虽然娘家富裕,也有人家贪图嫁妆丰富愿意求娶的。可是她自己有一身掌眼本事,能在当铺独当一面。根本瞧不上那些没本事的男子。如今唐小妹年过十七,却并无婚约。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唐监生只是随意说起,谢凡却真动了心想求娶唐小妹。
在谢凡看来,唐家父母恩爱情深,家庭氛围一定和谐温暖。唐监生兄妹自小在和谐温暖家中成长,才会有唐监生这样乐观开朗性格,以及风趣幽默口才。唐小妹更是随母亲学了掌眼鉴定本事,能在当铺中独当一面。
可见唐小妹是位独立能干、性格有趣的女子。至于相貌,谢凡觉得夫妻两人须得相伴一生,白头到老。相貌美丽固然很好,但是容颜终将老去。与脾气秉性相比,相貌算不得最为重要。
只是谢凡有些担心祖父祖母不愿接受唐小妹相貌和唐家出身,现下婚姻大事,必须家中长辈首肯。谢凡自己又是鳏夫,唐小妹未嫁之身,恐怕介意。
但又想到自己如今人在北京,又是庶吉士。祖父祖母远在千里之外,又不能得知唐小姐脾气外貌。而上次登门,唐父对自己已经颇为客气。便多增添了几分自信。向唐监生约定,自己下回一定登门,再拜访唐父唐母。
唐监生此时饮酒有些上头,也未曾多想便一口答应下来。
过后唐监生又说了些时下趣闻流言,谢凡捡了些要紧的记在心中。
主宾尽欢之后,谢凡便送唐监生到胡同口,各自回家不提。
宴请过唐监生,谢凡带上文章,随着其他二甲十六位进士,未来庶吉士一齐拜访了会试座师,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陶东阳大人。
此次拜访,陶家下人接待一众进士颇为热络。热情迎接进门后,又上香茶上点心。
陶大人亦是热情亲切,对着众人好一番勉励鼓舞。陶大人生得方脸浓眉,鼻若悬胆。此刻笑容满面,显得格外和善。
只是在谢凡听来,陶大人并未说没什么实在言语,也未有提点教导。说来说去皆是些场面话,什么“忠君体国”,“报效君父”,“社稷为重”等等。面面俱到,叫人挑不出错来。
谢凡听在耳中,一律左耳进右耳出。只随着众人应声附和,点头微笑。
接着谢凡又分别拜访了南直隶乡试两位座师,高大人与杨大人。也许是因为会试舞弊一案,两位大人府上都有些冷清,接待门房也是有些拘谨客气,全无新年期间嚣张气焰,更未曾向谢凡索要好处。
因为谢凡选了庶吉士,两人对谢凡倒也亲切了不少。不光问了谢凡学问,还问了谢凡家中如何。谢凡都一五一十老实答了。
对于学问,谢凡自知水平有限,倒也不曾避讳,拿出前日所作文章。只老实说自己才疏学浅,尚且需要多加提高,求老师提点。
两位大人都看过谢凡文章,见他如此坦诚,倒也觉得孺子尚可教,着实提点了谢凡几句:
谢凡所作文章,文理通顺,朴实自然,言之有物,这是好处。可惜欠精采,少出色,又少用典故与修辞,读来缺少朗朗上口、耳目一新之感。
两位座师都点评都大同小异,谢凡知道乃是中肯评价、肺腑之言。于是牢牢记在心中。只是缺少文采一事,须得日常积累,才能提高,正是所谓“功夫在诗外”。谢凡暗暗决定以后须得多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