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幸福多源于比较,谢凡顿觉自家日子已经相当不错。乡试虽然痛苦,也不过区区几日。
三人年龄相仿相处也越发融洽,顾三郎又是勤劳外向性子。谢凡读书之余,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谢凡也将顾三郎之事写信告知祖父祖母,只是隐去两人由打劫相识一节。
时光飞逝,乡试日益临近。因为学问精进,此次科考谢凡顺利取得一等。转眼已至八月,南京城中赶考士子云集。陆家兄弟和谢老秀才夫妇也由溧水家中赶往南京。陆家富裕自不必说,谢老秀才夫妇亦将乡试所用一应事物笔墨、卧具、餐食,为谢凡准备周全。
谢凡出身应天府,故参加南直隶省乡试。偏偏南直隶为全国两京十三省中,文教最为兴盛之地。每届乡试,参考士子人数皆多达数千人。少时两三千,多时四五千。可所取举人却往往为定额,只一百余名,多不超过一百五十人。偶有多录,也绝计不过两百人。因为南直隶乡试格外艰难,甚至有人冒籍去外省参考,以求取中。
因为乙卯年天子不幸驾崩,上次乡试未能如期举办。所以此次乡试,参考士子人数格外众多。谢凡虽不知具体数字,可见城中客店一房难求,租赁房屋房东坐地起价,便猜想人数恐怕接近五千之众。
见今年情况,谢凡心中默默盘算:“按最高比例算,如果今年四千人参加乡试,录取两百举人,录取率最高也才百分之五。”
回想起前世高考,录取率远远超过十分之一。更不用如此艰难,连考三场,吃住皆在考场里。谢凡叹气之余,更盼此次一举得中。
八月九日为第一场。谢凡带着福顺和顾三郎两人,初八日寅时便至江南贡院外等候。因为知道候考人数众多,谢凡力劝祖父祖母留在张家院中等候。谢老秀才多次参考,也知贡院外定是人山人海,自己与老妻两人前去恐怕挤出个好歹。所以不再坚持,只送谢凡一行人到路口。
寅时天色未明,而等候人群已是摩肩接踵。谢凡主仆三人片刻便和陆家一行人冲散。万幸顾三郎身材高大在前开道,谢凡紧随其后,之后是福顺拎着考篮。好不容易挨到点名,谢凡上前接受搜检。
现场脱下衣服儒巾,甚至鞋袜,一一仔细检查。考篮中文具吃食也被细细翻检,陆氏所备定胜糕亦被切得稀碎,以防夹带。方才依号入闱。贡院内号房二十间一闱,每巷外又有栅门。
号房十分窄小,谢凡身材算不得高大,尚且十分拘束。坐下答题还好,躺下仅能躬腿侧卧。不过万幸,谢凡所在号房并未漏雨,也不临近茅厕。考场内每闱有二十名考生,有一名兵士看管考生,称为号军。号军依次给每位士子分发三支蜡烛,又送上热茶水。
即便如此严苛,谢老秀才亦是塞了几钱散碎银子给谢凡傍身。一钱交予贡院门前检查小吏,一钱递给考场内号军,余下以备不时之需。
本来贡院中有明远楼,专供监试、巡察等登临眺望,以防考生、号军小吏作弊。谢凡是凭真才实学,不做舞弊勾当,却也须打点。不为通融,只求免于刁难。
检查兵士若是有意刁难,便可对考篮中食物文具挑挑拣拣,衣裳鞋袜拉拉扯扯,恶意毁坏。号军更是可对考生百般折磨,比如分发破损蜡烛,端来冷水凉茶,或是阻拦考生出恭如厕。
只任意一项,便牵一发动全身。稍有差池,考生这三载辛苦便是白费,只能下次请早。谢老秀才老于此事,洞悉其中关窍。因此提前为宝贝孙子筹谋万全。
考生尽数入闱后,每巷栅门都上锁。同时也封闭贡院大门,并鸣炮三响。
因谢凡已提前打点号军,对谢凡倒是颇为恭敬,早早为谢凡送上热茶。谢凡知道本场全赖此号军照顾,虽送了银子打点,亦是十分恭敬。双手接过茶水。见号军是个中年汉子,便口称兄台,又“多谢有劳”一番。
那号军见这小秀才如此上道,更加几分照顾。又对谢凡讲解一番号中如何休息方才舒适。言毕请秀才相公先安心休息,只等子时发放试题。
谢凡按照号军所言,果然能在号房中顺利躺下。八月夜间颇有些凉意,又拿出考篮中薄毯,盖在身上。开始小憩,恢复些精神。
因为早起候场辛苦,谢凡已十分疲惫。他顿时沉沉睡去,一转眼便是九日子时。还是那位中年号军分发试卷,共有正卷纸、草卷纸各十二幅。谢凡依旧拱手道谢。
第48章 挑灯夜战
谢凡按照前世考试技巧,拿起试卷,先通览题目一番。一见内容,果然是《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如书写不及,皆可各省去一道。
谢凡备考多时,已将《四书》读得滚瓜烂熟。读完题目,心中便有腹稿。
因为《诗经》谢凡在前世义务教育阶段便多有理解背诵。院试中也恰巧遇上,谢凡所选本经便是《诗经》。又见《五经》义中诗义题目也皆是平日里所熟读诗篇。顿时心下大定。
谢凡略一沉吟,提笔便在稿纸上写下初稿。白日里日头颇盛,他也丝毫不觉炎热。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转眼间,两道四书题谢凡都顺利完成,五经也已写成两道。忽然谢凡似觉光线变暗,抬头一望,原来已至黄昏。
专心致志之时,光阴总是飞速流逝。谢凡一心撰写文章,居然误了吃饭。此时停下,谢凡突然感到腹内饥饿。既然天色已暗,索性放下纸笔,仔细放置一旁。点上蜡烛,取出考篮中吃食,补充能量。
因为一场考试蜡烛只有三根,一旦燃尽绝不补发。所以寻常考生,往往不舍得首日便将珍贵蜡烛点燃。此事谢老秀才考前也细细叮嘱过。不过谢凡仗着自己初稿已经大成,便提前点了蜡烛。
因为八月间天气尚且炎热,寻常饭菜容易腐坏变质。所以陆氏特地备下些易消化、好入口、谢凡平日喜欢的点心干粮。经过前日搜检,定胜糕已成齑粉。谢凡只好小心翼翼捻起一点,小口吞咽。顺便浏览余下诗义两题题目。
一题为: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一题为:无父何估,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南山”一题为《小雅·南山有台》,是贵族宴饮聚会时颂德祝寿之乐歌;“无父”一题为《小雅·蓼莪》,是歌颂父母恩德,子女孝敬父母。
谢凡口中糕点甜美可口,正合他胃口。想到祖母种种慈爱,无微不至。又想到临行前祖父细细筹谋,上至考题纲领,下至蜡烛打点,滴水不漏。
此生虽然父母双亲不做人,万幸得祖父祖母悉心抚育,谢凡方能顺利长大成人。
心有所感,谢凡便选择《蓼莪》。此时他文思泉涌,立刻提笔作文。明明烛光之中,不免想到祖父祖母年纪渐长,身子已不如自己刚来时那般康健。正如这蜡炬莹莹,终有燃尽之时。
又复想到李宁和倩娘皆是年轻夭折。命运无常,病来如山倒,刹那间便是阴阳永隔。人死不能复生,自己须得抓紧时间奉养二老,方可报答恩情。
谢凡心头一痛,双眼泛酸,饱含泪水,写下一句:表里山河,天下有失而复得之国;墓门拱木,自古无死而复生之亲。
一气呵成,写完初稿。谢凡将草稿细心放好,吹灭烛火。照旧盖上薄毯,歇息一晚。
次日谢凡尚在睡梦,便听得官靴踏在青砖之上的脚步声。睁眼只见依旧是那中年号军。他在自己号房前略作踏步,又复迈步离去。此时天色已然大亮,谢凡立刻明白这是号军好意提醒自己起床答题。
谢凡心中感谢之余,更抓紧时辰誊写文章。会试戌时便会清场,若是慢了,恐怕来不及完卷。应试文章字体,首推楷书,卷面更需工整干净。如有涂改污渍,有暗示标记嫌疑,必将落榜。
为防考官徇私舞弊,辨认考生笔迹。乡试及会试中考生原卷皆须糊名。再由誊录人用朱笔誊写一遍,方送交考官批阅。士子用墨笔作文,曰墨卷。誊录人用朱笔誊录,曰朱卷。
谢凡又将文章细细通读,检查一番有无违反避讳。他誊抄之时,已有考生陆续完卷,领了照出牌。号军开放栅门几次,巷外亦有声响。谢凡心无旁骛,斟酌字句,稍作修改,又用心誊写。终于圆满完成。
抬头一看天色,已是正午。四周考生已陆续出去小半,谢凡也招呼号军交卷,领牌出去。号军笑眯眯收下卷子,谢凡多蒙他关照,亦诚心恭敬向他作了一揖。
少顷号军开放栅门,谢凡便收拾东西,出得考巷。又等了许久,才聚有约千名士子完卷,贡院大门方才开放。谢凡随着众人一齐出得贡院。门口又是熙熙攘攘,都是家人们在等候考生出来。
谢凡出门便见谢老秀才领着来兴、福顺、顾三郎三人,另有陆有富领着陆家一干仆人,张世贤也领着张家几人,皆在门口等候。因为陆家兄弟也是同场参考,所以陆舅爷还特意备下了宽敞大车供三位考生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