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古镇,员工都是古穿今 第278节
胸科主任唰地回头看向他。
有办法?
张仲景无视众人惊疑的目光, 也没解释:“情况紧急,我需要先为病人施针。”
胸科主任张口想要说什么,被李老抬起手来制止了。
李老对张仲景说:“你尽管来处理。”
胸科主任没再说什么, 反正现在都是死马当成活马医了,该怎么样就怎么吧。
张仲景转向钱博江,语速加快却依旧条理清晰:“博江, 把我金针拿过来。”
钱博江早已经打开了随身携带的那个古朴药箱, 取出张仲景的金针, 然后又听从吩咐拿出了艾柱。自然有训练有素的护士上前,小心翼翼地协助解开病人的上衣, 露出需要施治的穴位部位。
金针闪烁,艾炷点燃,随着他的操作,病房内弥漫开艾草特有的辛温香气。
张仲景凝神静气, 枯瘦却稳定的手指拈起一根寸许长的细毫金针。手腕微沉, 指尖轻旋, 那金针便如一道细微的金芒, “嗖”地一下,精准而轻快地刺入了病人头顶的百会穴。
胸科主任和其他医生好奇观察, 只感觉他带着一种极有韵律的轻捻浅刺。
针尾微微颤动, 仿佛在唤醒沉睡的阳气。
“先刺百会、水沟、素髎,重捻浅刺,以开窍醒神, 提振阳气……”张仲景已经连刺了数根金针下去,他习惯性对在一旁的钱博江提点,听得旁边的胸科主任脸皮都忍不住抽了两下。
这张大夫,是把病房当成了临床教学了吗?
金针留在穴位上导引气机, 张仲景又让钱博江取来一枚橄榄形的艾炷,这是他在清河古镇的时候用陈年艾绒搓制而成,平常用的时候效果极好。
艾柱被稳稳地放置在病人脐部的神阙穴上,他用线香点燃艾炷顶端,一缕青烟袅袅升起,带着艾草特有的、清冽而温煦的香气,迅速在病房内弥漫开来,奇异地冲淡了消毒水和疾病带来的沉郁气息。
那艾火并不猛烈,而是持续地、温和地释放着热力,透过皮肤,向病人冰冷的躯体深处渗透。张仲景的手指时而轻触艾炷周围的皮肤,感知温度,时而微调艾炷的位置,确保热力均匀透达。随后,他又在关元、气海等要穴上如法炮制。
一时间,病人躯干上几处关键穴位,金针微芒闪烁,艾炷青烟缭绕,温热的气流仿佛在以肉眼不可见的方式,强行贯通那些淤塞衰败的经络。
在病房外,透过门上的观察窗,几个守着的秘书正在悄悄往里看,脸上写满了焦虑与期待。
“这……这能行吗?”一个年轻些的秘书忍不住压低声音,语气里满是怀疑,“又是扎针又是烧艾草的,看着跟江湖郎中似的,于老这情况,靠这些老法子能管用?”
旁边一位年纪稍长、跟在领导身边更久的秘书摇了摇头,示意他噤声,目光却始终没离开病房内张仲景沉稳的身影:“别瞎说!这位张医生,可不是一般的中医大夫。多少疑难杂症,大医院宣布没办法的,到了他手里硬是给扳回来了!”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带着几分神秘:“前阵子沪城那边有个富商,脑子里长了个位置特别刁钻的瘤子,国内外专家都束手无策,连手术都不敢做,就是请了这位张老去看的。具体怎么治的不清楚,但人现在还好好的,瘤子据说都缩小了!唉……反正神着呢!”
“真有这么神?”年轻秘书将信将疑,但看着年长同事笃定的神色,心里也不由得信了几分。
在请人来会诊之前,他们肯定是全面打听过的。
他吸了吸鼻子,闻到那缕缕飘出的、带着药香的艾烟,忽然觉得这原本冰冷压抑的病房,似乎多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令人心神稍定的“生气”。
“希望能有用吧……”他喃喃道,双手不自觉地握紧,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这位老专家可太重要了!
病房内。
“……继续,到皮肤潮红为止。”张仲景依然照着自己的节奏在走,一边调整着艾炷的位置,一边低声指点着辅助自己的钱博江观察病人施灸部位的反应和颜色的细微变化。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空气中艾草的辛香愈发浓郁,混合着消毒水的气味,形成一种奇特的氛围。除了仪器规律的“滴滴”声和张仲景偶尔的低语,病房里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等待让每个人的心情都如同绷紧的弦,焦灼而又不敢表露。
直到大约十分钟之后,一直紧盯着监护仪屏幕的一位年轻护士,忽然像是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眼睛猛地睁大,惊喜地低喊起来:
“升了!血压升了! 主任,收缩压从75上升到85了!血氧!血氧也到92%了!”
她的声音瞬间打破了病房内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唰”地一下全部聚焦在监护仪的屏幕上。
果然,那原本在危险区间徘徊、甚至时不时向下刺探的血压和血氧曲线,此刻竟然呈现出清晰而稳定的上升趋势!虽然数值依旧不高,但这种向上的势头,在这种绝望的情境下,无异于黑暗中破开的第一缕曙光!
这一幕让胸肺科主任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居然真的有用……”他甚至把应该放在心里说的话喃喃低语道了出来。
张仲景的神色并未放松,他摇摇头:“现在说有用还为之过早,针艾之力只能为病人争取到一线生机。若要拔除病根,扭转乾坤,还得看后续的治疗。”
李老的脸色轻松了一些,他问:“老张,你是不是有方案了?”
他和张仲景这一年多来接触颇多,对他很了解。在他施针的这一刻,想必他应该已经有了系统的治疗方案。而且针灸并非老张的强项,相反,辨证和汤药才是。
所以,李老的信心恢复了一点。
张仲景点点头:“我有那么一个方子,你先帮我掌掌眼。”
李老抬起眉头,有些困惑。老张的汤方堪称一绝,辨证精准,用药老辣,比自己高明了不知多少倍,怎么会让他来掌眼?这不像他的风格。
但很快,他就明白了张仲景的意思。
“附子,大黄……”他目光扫过对方递过来的方笺,看到上面那十几味药材,尤其是看到“附子,干姜,大黄,枳实”以及后面标注的远超常规的剂量时,不免也有些心惊胆战。
李老语气凝重:“老张,这……附子大辛大热,回阳力猛,但毒性也烈;大黄、枳实攻下峻猛,这方子,是不是……?”
他没说出口,但旁边的几位医生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
“张老,”那位胸肺科主任忍不住开口,“于老现在身体极度虚弱,各器官功能都已濒临衰竭,再用猛药,会不会适得其反?”
张仲景似乎早就料到他有此一问,他示意钱博江将病人此刻的舌象、脉象记录拿给李老看。
“病人之证不是寻常虚损,而是寒邪直中三阴,格阳于外。看似体虚欲脱,实为阴寒内盛,闭塞真阳,邪无出路。若按常法温补,如同以薪投冰,非但不能融冰,反为邪气所缚,助长其势。”
李老拧起眉头,而胸科主任和那几位医生像是听天书一样,有点懵圈。
钱博江跟在张仲景身边,早对他一聊到病症和药理就略有些偏古文的讲话方式很习惯也很熟悉了,便索性用大白话解释了一下:
“张老师的意思是,老专家现在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身体虚弱,而是像一股极强的寒气直接钻到了身体最深处,把维持生命的那点根本的阳气给逼到角落,快要熄灭了。堵死了,热气出不来。这时候如果只知道用人参、黄芪这些补药去温补,就好比拿着几根小木柴想去融化一个大冰坨,不但化不开冰,反而可能让冰坨里的寒气更嚣张。”
张仲景点点头。
他指着方中的君臣之药,顿了顿,也换了种表达方式:
“所以,必须要下一剂猛药,比如附子这种药性极热、力道极猛的药,才能冲开深处的寒冰,把被逼到角落的热气重新点燃……”他一点一点解释自己的用药,“……这几味药配在一起,就是一边用猛火回阳救急,一边通便给病邪找出口,双管齐下。看着是挺凶险的,但这是唯一能直击病根、有可能把人从鬼门关拉回来的路子了!”
他讲得仔细而且深入浅出,这下,大家都听明白了。
胸科主任恍然大悟:“这其实就和西医的一些理论是类似的。”
比如在处理某些严重感染性休克时,有时也需要使用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来强行提升血压、维持器官灌注,甚至采用一些激进的支持手段,看似冒险,但临床上却有效果。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对这张药方的疑虑倒是打消了一大半。
张仲景微微颔首:“医理或有不同,但扶正祛邪、拨乱反正之目标,大抵相通。”
李老仔细斟酌着方中的每一味药和它们之间的配伍,尤其是君臣佐使的构成与那惊人的剂量。他反复推敲着脉案和方义,脸色变幻不定,最后又不得不承认,张仲景的诊断切中病机,方剂构思大胆而精妙,确实抓住了关键。但这其中的风险……
最终,他深吸一口气,将方笺递还给张仲景,沉声道:“老张,我支持你的方子。但这个关乎于老生死,责任重大,我们只能先呈报上去,让上头来决定。”
张仲景自然也明白,点了点头。
最终,李老和胸科主任都在这张凝聚着巨大风险与希望的方笺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们明确向上级汇报:这是目前所有专家会诊后,得出的唯一可能扭转危局、但也风险极高的方案,是最后的办法了。
消息传递上去后,病房内外陷入了一种焦灼的等待。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大家都在休息室等着消息。
李老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省城的夜色,眉头紧锁。他转过身,看向依旧沉稳在向钱博江讲着于老脉案的张仲景,忍不住压低声音道:“老张,说实在的,你这方子……还是太险了。其实你大可不必将这个天大的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
张仲景知道他在说什么——他完全可以用更保守的方案,哪怕效果不佳,至少不会担上用药过猛的指责。
他淡然一笑:“我行医一生,所见濒死之人不知凡几。医者父母心,与其眼睁睁看着病人在眼前逝去,不如倾力一试,搏那一线生机。况且,”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你们不也都在这方子上签了名吗?”
这是他们这些同行对于自己的信任,重于千钧。
而且,张仲景也没什么好怕的,就算是以前,御医没有治好皇帝也都不会有性命之忧,更何况现在呢?
李老拍了拍他的肩,有着同属于医者的默契,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时,他口袋里的手机突兀地振动起来。
李老立刻掏出手机,看到屏幕上显示的号码,神色一凛,快步走到相对安静的角落接了起来。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而富有力量的声音,正是负责此次抢救的最高领导之一。李老屏息凝神,仔细听着,脸上的表情从紧张逐渐变为一种复杂的释然和坚定。
片刻后,他挂断电话,深吸一口气,走回张仲景身边,目光扫过同样紧张的胸科主任和钱博江,沉声开口,转达了上面的决定:
“就用这个药方!”
“上面说,于老一生攻坚克难,带领团队突破了无数技术壁垒,最擅长的就是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靠的就是这股子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魄力!他们相信,如果于老此刻清醒,也一定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与其在绝境中等待落幕,不如奋力一搏!
闻言,张仲景立刻转向钱博江:“那咱们赶紧按方抓药,即刻煎煮,火候、时间,分毫不能差。”
钱博江大声回答:“知道了!”
……
张仲景回到清河古镇后已经是一个礼拜之后的事情了。同样是那边派人将他送回来的,但这次的规格却高了很多,甚至还带上了许多省城和外面难以买到的特产。
于老在几天前已经醒过来了。
那是用药后的第三天黄昏。
病房监护仪上那些原本在死亡线边缘挣扎的数字和线条已经出现了令人欣喜的稳固趋势,大家的脸色都不由得轻松了一些。
于老的秘书轻轻推开病房门,小心翼翼地端着一杯温水走进来。他把温水放在一边的床头柜上,却忽然听到了一点含糊的微弱的声音。
当他看到病床上那位数日前还人事不省、被多位专家遗憾表示可能不太行了的老者,虚弱睁开眼睛,甚至还能微微抬起手指时,秘书的眼圈瞬间就红了。
他强忍着激动,退到病房外,对着守候在外的领导和其他工作人员,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醒了,于老真的醒了!”
在于老醒来后的当天,张仲景立刻给他更换了汤方。他已经当仁不让成为了于老治疗小组的主治大夫,负责调配一切相关的资源和人员。
在第四天的时候,胸科主任宣布于老脱离了生命危险,所有人都欣喜若狂。
“这位张医生真的是当世神医啊!”
几位医院内部的医生也都在津津乐道这次的病例,他们医院在国内也算得上是前排了,结果被请过来的专家拿走了主治权,而且还是那么凶险的病情。
如此奇事,大家在茶余饭后都很愿意讨论一二。
“对啊,说实话,最开始看到那个方子,尤其是附子的用量,我心里直打鼓。这药量也下得太多了些。可现在看这结果……真是不得不服啊!”
“你们是没看见于老刚送来时那情况,多器官衰竭,炎症风暴……我们科最先进的crrt加上顶级抗生素都压不住,大家都觉得,唉,这次怕是不行了。可张老几根金针,几副汤药下去,硬是把人从悬崖边上拉回来了!这找谁说理去?”
“所以中医还是牛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