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何爷爷见她说的都对,心里就很佩服她,连着点头:“那就请你替我们开个方子吧?”
贾大夫也怕他们期望太高,先把丑话说在前头:“方子我能开,但是这得吃三个月才有效,你们真的确定要开吗?”
就连贾大夫自己也承认,中药不好入口,熬药也费功夫,确实不如西药服用方便。
何奶奶点头:“要开中药,我们什么时候来复诊?”
老贾就找出吴秀给自己的笔记本和铅笔,开始写方子:“一个月后再来复诊。”
宋支书见这边很顺利,也就先回去了。
免得被人看到自己在这边出入。
明面上,他们家和老楚这些人,是很少有来往的。
何志刚打量了一下低矮的房子,还有里面简陋破旧的家,心里也不太相信这个中医。
他也是更相信西医,更何况现在中医处境不好,看着就像是骗子。
可看到爷爷奶奶深信不疑的样子,他也不好揭穿,想着回去和父母说一声,让他们劝劝爷爷奶奶。
等何爷爷何奶奶都拿到各自的方子,何奶奶从兜里掏出装着钱的帕子放到小桌子上:“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老贾也没拒绝:“多谢,你们慢走,我就不送了。”
等他们再回到何家,已经是十点多了,香味也更浓郁了。
何奶奶就让他们爷孙找地方待着,她自己跟着楚丹去看楚红了。
楚红正在房间里看书。
别误会,她是在看正经书。
因为今天她才想起来,结婚的时候,她也得说几句。
未免自己说错话,只能现在看一下上面发下来的书。
现在人结婚,已经不流行穿红戴绿,入乡随俗,他们也买了绿色的布料,做了两身衣裳。
说真的,现在穿还有点冷。
看到何奶奶进来,楚红也放下书,起身招呼:“何奶奶快请坐。”
何奶奶见她淡定自若的样子,心里都有点佩服,这结婚当天,新娘子也不害羞,再想到她是招婿上门,也不好多问,只是夸她长的俊,再说一些闲话。
时间过得很快,远远传来锣声,楚丹就紧张的起身:“姐,顾知青也该过来了吧?你也准备准备?”
按着先前说好的,他们会提早半小时下工,再骑着自行车过来。
因此楚红家的自行车,还有队里公用的自行车,还借了李家和岭中村的自行车,等下顾辞和他的朋友就都会骑车过来。
楚红原本以为自己一直能很镇定,可听到这话,她就觉得自己心跳有点快。
“我知道了。”楚红起身往外走:“咱们也先出去吧?”
来吃席的乡亲们也陆续到了,宋爷爷和两个儿子招呼着大家落座。
何志刚他们爷孙三,也被安排和本村的男知青们坐了一桌子。
很快,四辆二八杠的自行车从外面骑了进来,有人点了鞭炮,噼里啪啦的一阵响后,一身绿色衣裳的顾辞也很精神的从自行车上下来。
他先规规矩矩的喊宋家人:“爷爷,奶奶好。”
宋爷爷和宋奶奶也都笑着应下,还递给他一个红纸包,这是见面礼,也算是改口费。
顾辞双手接过,笑着道谢,又喊宋支书:“爸,妈。”
“大姐,小妹。”
最后才看着同样是穿着绿色工装,显得很精神的楚红,红着脸喊:“楚红。”
楚红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好,有点无措的看着宋支书。
宋支书就讲了一番话,无非是顾辞今后就在宋家,和楚红一起进步,也是岭下村的一份子这一类话。
之后的结婚流程,就是一对新人朝着伟人像鞠躬行礼,又对长辈们鞠躬行礼,新出炉的小夫妻就算走完了仪式。
相比以前的婚礼,确实很简单。
不过围观的乡亲们也都起哄叫好,倒也显得很热闹。
接下来,就是大家最期待的环节了:上席。
先上来的是一盘瓜子,一盘花生,一盘喜糖,一盘红枣。
何志刚才捏了两颗花生吃,转眼就看到同桌的知青们,已经迅速各抓了一些放到兜里。
岭下村的男知青队长,刘建华看到何家三人瞪大眼睛的样子,不好意思的笑了下:“这干果,本来就是让咱们揣着走的,等下这盘子还得收回去装菜呢?”
“哦,懂,都是一样的风俗。”何志刚往别的桌子一瞄,也发现都是瞬间空盘。
他都有点担心,等下上菜了,自己能抢到菜吗?
接下来上的是腊肉炖萝卜,红烧大肠,爆炒猪肝,红烧杂鱼,卤猪肚,青菜肉丝炒番薯粉。
何志刚发现自己先前是白担心了,每个菜的分量都很足,更让他惊讶的是,这些猪下水的味道都很不错。
他第一口是小心翼翼,深怕有怪味。
等吃完后,也是赶紧去夹下一筷子。
知青们也都吃的很满足,还低声议论:“没想到这席面这么好,咱们送出去的礼钱也不亏了。”
他们也都好久没吃过肉了。
听到宋支书的二女儿要结婚,哪怕是心疼不舍的知青,担心会被宋支书为难,还是扣出两块钱,用红纸包包了送过来。
第131章 热闹
知青们现在看着一盘盘好菜上来,心里都觉得送的礼钱不亏了。
有八卦的男知青低声问刘建华:“听说先前那一个也是办了酒席的,上次酒席也是这么丰盛的吗?”
刘建华也喝了点白酒,脑袋有点晕乎乎的,也没往日小心谨慎,此刻微微摇头,低声道:“没这么丰盛。”
也有男知青扼腕:“我原先还以为宋家不会这么急,谁知道便宜外村的知青了。”
“呵呵,你也不撒泡n看看你自己,就你这样,人家能看得上你?”
男知青不服气:“我这也不差啊?”
吃瓜的何家祖孙三看了眼男知青,浓眉大眼国字脸,看着确实不差。
另外一个男知青就笑:“顾知青比你白,还比你俊。”
男知青一脸遗憾叹气:“女同志就是只看脸,我可比顾知青能干多了。”
这下就连何爷爷都忍不住八卦一下,凑到他们那边低声问:“今儿这新郎和前头那个比起来,哪个更俊一些?”
“那肯定是今儿这个俊。”
“瞎说,我觉得钟知青也很俊。”
反正谁也说服不了谁,还是又上菜了,才堵住他们的嘴。
何家人也发现了,他们这一桌的人最少。
别的桌子边上,都围满了十三四岁以下的孩子,都是找自家大人要吃的。
当然这也是正常的,现在家里做菜油水少,来吃席,每家又只能来一个人,孩子们嘴馋,当然会趁机让大人们投喂。
再大点的孩子,脸皮薄,不大好意思来要吃的了。
幸亏每个菜的分量足,哪怕一桌边上有十多个孩子,也都能吃到味。
而何家这边和知青们坐在一起,大家都能吃的很饱,还能剩下点菜。
今儿的米饭是木桶里蒸的饭,吃着特别香,就连何奶奶都吃了两碗:“这饭特别香。”
要知道,她在家吃饭,从来都没盛过第二碗。
现在大都人都吃不饱饭,但是何奶奶已经怕吃多了胖,都已经有减肥意识了。
何爷爷见了就道:“回头咱们也买个木桶蒸饭。”
顾辞拎着红布袋子,也叫“子孙袋”,里面装的是红枣,花生,桂圆和瓜子还有喜糖。
等喜宴快结束了,顾辞拎着红布袋子,楚红就给每桌每人抓两把,不仅是能让大家认识顾辞,也能让大家‘吃不了兜着走’,能给家里人也带点。
楚红和顾辞走过来,正好听到何家老两口的话,她心里好笑:同桌好可怜,本来就已经吃饱了,还要被迫
吃狗粮。
她边给大家抓两把,还不忘趁机介绍:“顾辞,这是我们村里的知青们,都是拿笔能写文章,拿起锄头也不差的好同志,以后你们也能凑一起聊天。”
顾辞先前可是听说过,岭下村也有好几个男知青经常往楚红边上凑,心里别提多防备他们了。
现在好了,自己和楚红结婚了,他们这些人就只能在边上看着他们夫妻恩爱。
因此他对自己的手下败将们,心情有些微妙,还是很客气的笑了笑:“感谢诸位能来我们的婚礼,大家吃好喝好。”
现在以男主人的身份招呼他们,真的是特别神清气爽。
楚红又和何家爷孙寒暄:“何爷爷,何奶奶,今儿招呼不周,你们有事尽管喊我啊。”
何爷爷眉开眼笑:“都挺好的,菜好吃,饭也好吃,很丰盛,也很热闹。”
楚红见他这个时候还没忘记蒸饭,也很佩服他老人家的执着:“我家倒也有小点木桶,要是你们不嫌弃我们用旧了,那等下你们带回去蒸饭。”
“哎呦,那可真是太好了。”何爷爷笑容更甚:“那我可是当真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