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宋璟顿时哑口无言,他想说洛北临朝拜相,又掌控一方,要不皇帝还是加赐节钺、再加个剑履上殿赞拜不名来得痛快。但皇帝重病如此,他不敢再争论下去,只得躬身道礼,退出皇帝的内殿。
李重俊看着他离开的背影,用手背遮住了眼睛:
“就算他真当了皇帝,又能如何?他既无家室,又无子嗣,这份家业能传给谁?宋相公还是没想明白啊……”
几乎与此同时,与宫城还有一段路程的兵部衙门厢房里,姚崇端着茶盏,定定地望着房中悬挂着的那副地图发愣——这是兵部所存的唯一一副由当时还是职方司郎中的洛北亲手绘制的地图。
雨后潮湿的地面生出了几处青苔,不知是谁脚下打滑,廊下录事们的嬉笑声一阵响过一阵。姚崇微微皱眉,把茶盏往一边桌上轻放,发出一声轻响。
兵部侍郎张说自外间走进来,见他把那副地图拿了出来,心底先是一笑,面上却不得不做出一副恭敬姿态:“姚相公。”
年前的乌海之战一结束,姚崇就被皇帝自兵部尚书擢升到尚书右仆射的位置上,但还要代为署理兵部事务。
当时朝野都猜测是姚崇简在帝心,陛下是要借着这个机会酬功。但如今一看——皇帝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就起了召回洛北的心思。
姚崇扫他一眼,见这位素来热爱高谈阔论的属下兴致缺缺,知道他内心也在为这任命担忧,开口道:
“你看看这副地图,苏毗、象雄、吐谷浑等国故地都标得一目了然,洛北大概在那个时候,就起了拆解吐蕃的心思。”
姚崇不叫他坐,张说也只能站着:“洛将军确实是天纵奇才,不然也不能在十余年内就为我大唐荡涤四方,澄清玉宇。如此功勋,亘古少有。可陛下对他厚恩如此,也是前无古人的。”
他见姚崇静默不言,又道:“卑职听闻宋相公今日入宫朝见,非要请陛下收回成命不可。姚相公觉得,他能成功吗?”
姚崇的指尖在地图边缘轻轻摩挲,忽听得张说这般试探,抬眼时已换了副云淡风轻的神色:“道济何时也关心起宋相公的谏言了?”
张说被这声“道济”唤得脊背微僵。自姚崇拜相,就再没这般亲昵唤过他的表字。他索性撩起绯袍下摆,自己坐在了姚崇对面:“因为我以为姚相公也会和宋相公站在一道,反对此任命。”
“为什么?”姚崇似乎第一次听到此话:“因为洛北年轻,又出身突厥王族阿史那氏?”
张说颔首道:“陛下念及旧日东宫情谊也罢了,姚相公不会也念着灵武道的旧情吧?我听说,洛北第一次入朝还是您和宋相公举荐的呢。”
姚崇神色一僵:“这等旧事,我都忘了。”他不想和张说谈及旧事,干脆站起身来,袖手而立:“你见了他就知道,他为人光明正大,把天下苍生看得比自己重得多,确实是当世难得一见的人才。”
“当年举荐他的时候宋相公也是这么说的吗?”
“宋相公当然也是这么想的。陛下只发了手敕,宋相公也是宰辅,若要反对,直接封驳就是了。何必折腾这一遭?”姚崇道,“我看,朝野反对此任命的人会比你想象的少得多。”
张说轻轻一笑,心中却忍不住想起未来——他和自己的这位新任上司没打过几回交道,反倒是和洛北的心腹褚沅相熟。从前往来文会上的时候,也没想到那位年轻的褚女史能到今日的高位上。
相较之下,倒显得他这些年蹉跎了许多。
“论人品才貌,或许还有的比。”他在心中暗自叹了口气:“要论年纪轻轻便官居高位,入阁拜相,我怕是这辈子也赶不上了。”
一切正如姚崇所料,随着宋璟与皇帝几番辩驳都以偃旗息鼓告终,这项任命正式以制书的形式下发——满朝文武几乎无一反对,就连民间百姓都是一片赞颂之声。
在这样的声音里,吐蕃请婚使的车驾缓缓地驶入了长安城。
请婚使穷桑倭儿芒掀开锦帘一角,望着丹凤门鎏金鸱吻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拇指重重擦过腰间玛瑙刀柄,那是老祖母赤玛雷送给她的子孙们的礼物之一。
他出身于吐蕃赤玛雷的家族没庐氏。当年吐蕃第一次求娶大唐公主,便是出于赤玛雷的授意。如今由她的子孙来到长安,算得是一种友好的延续。
说是“请婚”,其实他们手中的那封国书已与跪地投降没有多大区别:割地、贡赋、人质、大唐入藏“顾问”......
一看就知道是出自精通部族事务的官员之手,把吐蕃人的空间限制得死死的,一点喘息的空间也没留下。
正在他沉思之际,外面一群群欢笑的儿童声音打乱了他的思路。
“他们在说什么?”穷桑倭儿芒问坐在车驾前的侍从。
那侍从分外机灵,也精通汉蕃两种语言,他侧耳听了一会儿,如实相告:“他们在歌唱赞颂洛北将军的童谣。”
“是这样......”穷桑倭儿芒闭上眼,靠在马车背上,即使是再躁动不安的吐蕃将军,看着在苏毗境内修葺的唐人守捉城都得熄了心思,安心与大唐演好甥舅之盟。
可是大唐当真一点弱点也没有吗?
他想到此处,坐直了身体,他已经备好了一份礼物,等着那位战无不胜的洛北将军在长安栽个大跟头。
“将军,鸿胪寺的人来了。”通译官的低语打断了他的沉思。他理了理衣袍,下马车参拜,却看到那位年轻的鸿胪寺官员衣带上挂着的紫金鱼袋。
“鸿胪寺少卿褚沅。”绯袍女官抬起头来与他们对视,脸上带着一点温和的笑容,“在此恭候多时了。”
第269章
诏命下发的次日, 长安城连绵的大雨终于停了。晨光从云端泻下来,正照在热闹的政事堂门前。
这一日不是朝日,皇帝李重俊因病也没有召见大臣, 但朝中宰相的车马却齐聚政事堂前——
他们在等洛北。
以边将身份入朝拜相, 首次踏入政事堂的洛北。
政事堂前庭的青砖还泛着雨后的湿气,洛北踏过水洼时,脚步声惊飞了檐下躲雨的燕子。
他仰头望着朱漆大门上的鎏金牌匾,心里却不禁想起多年前郭元振给他的寄语:“凭借你的身份才情,边关才应该是你的翱翔之地。京城那个危机四伏的金笼子, 不太适合你。”
“郡王请。”通事舍人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紫袍玉带的英俊青年解下腰间那把极少离身的陨铁唐刀时,指尖不自觉地停留了一瞬。
他的动作立刻被廊下当值的起居郎记入本中:“四月壬辰,碛西郡王入政事堂, 释兵刃如仪。”
政事堂里飘着浮浮沉沉的安息香,奉命参知政事的苏颋、岑羲和张孝嵩到的都比他要早,正聚在那里聊天, 见到他时, 张孝嵩笑开了一双俊朗的眉眼:“郡王安好。”
“孝嵩何必。”洛北只受了他半礼,就伸手把他扶了起来,又示意苏颋和岑羲:“两位相公也不必多礼。”
苏颋笑道:“当年我到访碎叶,深觉民风淳朴, 衣冠俨然,百姓安居乐业, 有胜于中原,我当时便想,郡王才德如此, 理当入阁拜相,操持政务。如今终于与郡王在政事堂中相会, 可谓是因缘早定。”
“苏相公这话说的倒像是你举荐大将军入的阁。”岑羲笑道:“我与大将军不曾有过交往,但你当年挺身而出,怒斥武三思的风姿可是朝野皆闻。”
他与洛北同因与五王相熟,被武三思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今日提起,算是有些“同病相怜”。
洛北一笑,正要说些什么,萧至忠已经带着宋璟和姚崇一左一右地走了进来。姚崇还是板正着面容,袖中塞着好几份要商议的奏疏。一贯有“阳春”之称的宋璟却也是一脸严肃,倒把政事堂内众人看得心里发毛。
但无论如何,这几人都要同堂共事许多时光,一番兵荒马乱的互相见礼之后,萧至忠开口道:
“碛西郡王以大功入朝为相。诸位同僚都应当见过了。但愿日后我们能通力合作,共襄盛世,再造贞观之风。”
他说了几句不咸不淡的客套话,就让众人同坐,又召中书舍人萧嵩入内,要与众人商议朝中大事。宋璟却突兀地敲了敲桌案:
“萧相公,按照旧例,新拜宰相当献策论。不知洛尚书准备了什么?《平戎十策》还是《西域屯田疏》?”
张孝嵩神色一变:这是什么时候加出来的规矩?!他和苏颋、岑羲拜相的时候可从来没有这个说法!在场众人,也只有姚崇拜相之前向朝廷提过《十事》要略。
他下意识地往洛北的方向看去——莫说没有准备,便是有准备,洛北这位边将出身,谙熟边事的新任宰相也不可能抛开边事的话题。可只要他开口谈论边事,便会正中宋璟的圈套。
洛北英俊的脸上倒是平静如常,和以往战场上一样无悲无喜。张孝嵩甚至能从他金棕色的眼眸中看出一点疲惫,似乎已经厌倦了朝堂上的这些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