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临安不夜侯> 临安不夜侯 第936节

临安不夜侯 第936节

  对这些匠人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恩,最大的后顾无忧。
  甚至……有人开始跃跃欲试了……
  杨沅没和这些匠人说太多。
  说什么,说安全吗?
  关乎他们生命的规则,他比你更在意。
  只不过,再如何注意,意外总是难免的。
  对他们来说,杨沅对死伤匠人的处理,才是最实惠的。
  就连那个晕迷的小学徒,杨沅都给了赏钱。
  对众匠人安抚一番,让他们各自退去后,杨沅又把萧千月请到一边。
  杨沅道:“现在什么比例的火药适合用来发射,什么比例的火药适合用来爆炸,基本已经摸清楚了。
  你拟定详细流程后,按照严格的规范,交给其他匠人去继续生产、继续测试它的稳定性就好。”
  杨沅从袖中取出两张纸,交给萧千月:“这是我的构想,你看看如何实现。”
  金人和西夏人强于大宋的,主要是骑兵。
  杨沅觉得,在火药威力大幅提升之后,已经可以用来做为对付骑兵的重要武器了。
  他要组建自己的骑兵队伍,但目的不是为了和敌人的骑兵硬碰硬地对决,而是能追得上逃跑、转移的敌军,加强大宋军队的机动能力。
  用来对付敌国骑兵的,他想更加依赖火药的力量。
  在欧洲火药发展史上,火枪出现后,曾经耀武扬威的装甲武士,轻易就倒在刚刚训练一个礼拜的农民枪下。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当机枪出现以后,游牧民族就变得能歌善舞了。
  杨沅把他了解的早期火枪的概念,甚至连发枪的概念,都对萧千月等匠人们提过了。
  但他也只能提出一个概念,具体的研发必然需要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
  而且很多配套的生产工艺技术现在是达不到的。
  不过,最难的一关是火药的威力。
  应付骑兵的第二个难关,是早期火枪的射击速度。
  第一关已经解决了,第二关……可以变通一下嘛。
  杨沅觉得他之前在香积寺见过的那种“神火飞鸦”,就可以好好发展、研究一下。
  这种武器在研发出来不久,就因为它在使用过程中的种种限制和弊端,遭到了试用部队的批评。
  于是,它的生产就被大宋军械司废止了。
  但杨沅觉得,有问题想办法克服就是了,大可不必因噎废食。
  他觉得这东西完全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机枪”,成为对付骑兵和集团冲锋的大杀器。
  此外,无缝钢管什么的现在生产不出来,他也给不了建议,但地雷和手雷这种玩艺儿,在已经有了足够威力的火药前提下,匠人们还不是轻易就能研制出来?
  有了这些东西,杨沅就可以随时“爆兵”了。
  不过,这样的军队高度依赖后勤补给,弹药一旦断了,他们就是任人宰割的牛羊。
  所以,杨沅让萧千月重点研究的,就是它的运输、储放和保养。
  尤其是颠簸环境下的运输安全、雨雪天气下的使用不受影响。
  因为这才是它真正能够得以应用的关键。
  ……
  杨沅以蓬州吴家遭遇灭亡惨案为契机,在潼川路全境展开了严厉打击山贼路匪的活动。
  以此为鉴,以配合官兵清剿为由,杨沅开始在潼川十六州推行“忠义社”。
  “忠义社”由地方自筹自建,由地方官员和地方士绅公推“忠义社”的社长、副社长等职务。
  这个“忠义社”,就是杨沅打算成立的地方团练武装。
  朝廷是有团练使这个职务的,但那是正式的朝廷官职,需要由皇帝任命,俸禄由朝廷发放,杨沅不能私设官职、也不能私发俸禄。
  但大宋朝廷的团练一职,和节度使一样早就是一个虚衔,只是专门用来寄禄的,也就是用来确定俸禄等级的。
  所以,朝廷的那些所谓团练使,是无定员、无职掌、不驻本州,就是个用来定工资的行政级别。
  朝廷在之前的裁汰冗滥过程中,已经把这种毫无意义的寄禄虚职取消了。
  杨沅在潼川所推行的这种地方自卫武装,朝廷不需要给他们发放俸禄军饷,他们还得自掏腰包购置训练器材、兵器弓弩什么的。
  但是这能提高地方豪强的威信,他们在地方官府中的话语权也能增强,同时确实能够打击山贼流匪的生存空间,让地方豪强士绅更有安全感。
  因此,地方豪强是乐于花这个钱的。
  毕竟一个地方也不只一个豪强,原本大家平起平坐,现在要成立地方自卫武装,全落在你家怎么成?
  你做正社,那我怎么也得抢个副社干干。
  而这种争抢,也就使得他们内部再度达成一种相互的牵扯与制衡。
  这些忠义社受到了当地豪强的大力支持,自然是甫一成立便卓见成效。
  杨沅安置过去的老兵,也受到了这些地方豪强的热烈欢迎。
  杨沅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用这些伤残老兵去控制地方豪强武装,那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让那些地方豪强们拥戴他,那就够了。
  这些伤残老兵是以教官身份去的,他们只负责教授训练,其他一概不管。
  那些地方豪强自然乐得花钱请上这么一个有本事的来,提高自己这支地方团练武装的实力。
  这种以地方性结社性质存在的组织,杨沅作为一路大员就可以自己作主,不需要请示朝廷,这就给了杨沅极大的自主空间。
  杨沅目前没有把他正在研发改进火药武器的事情告诉朝廷。
  一个原因是,现在还没有彻底研究成功。
  如果报到朝廷,军器监等仍然处于机构迭架的诸多相关衙门,就会跳出来横加干预,一旦陷入不必要的推诿扯皮之中,就会误了正事。
  另一个原因是,他此来川峡的目的,是为了震慑西军。
  朝廷要清理整顿西军内部的种种不法行为,在肃清整顿之后,再以西军为主力,趁金国无力他顾之机讨伐西夏。
  可是不管是想对西军进行大规模的肃清和整顿,还是要出兵讨伐西夏,都需要一支镇得住它的军队。
  不然,尾大不掉的西军一旦毫无顾忌,谁知道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这个时候,杨沅自然不愿提前暴露自己的大杀器。
  因为现在报告朝廷,西军三巨头必然知道。
  接着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把配方弄到手,这是毋庸置疑的。
  杨沅在潼川路的一系列举措,他的几个邻居都在关注着。
  直到目前为止,杨沅的所有举措中规中矩,并没有触及到谁的敏感神经。
  朝廷接下来,将要趁金国无力南顾的机会,腾出手来先解决西北问题,这一战略已经向西军三帅臣通气了。
  因此,杨沅积极筹措粮草、发展军工、训练民壮,是完全合理的举动。
  只有杨沅对潼川第一将进行大裁汰,并且重新招纳军士进行训练的消息,让他们稍生警觉。
  但那也不过是潼川一军之调整,杨沅应该是想有一支给力的护卫他的力量,倒也并不过分。
  此时,计老伯和老苟叔已经分别成为这两支新军的总教头,对这两支刚刚重新组建的军队,进行着残酷的训练。
  杨沅打算等潼川再发展稳固一段时间,容他腾出手来对人事上也进行一番调整。
  因为经过这半年多的观察,对于潼川各州府县的官吏们的能力、品性还有服从度,他也心中有数了。
  只是,还不等他趁着年终考评之机,对潼川路十六州的官吏们再进行一次大调整,利州中路的杨政部,却发生了一桩血案。
  杨政麾下大将裘皮儿,暴毙于他的宅邸之中。
  是病死、仇杀、情杀,还是其他原因,莫衷一是。
  但是由于杨政老迈,现在一心考虑子嗣后人的安置问题,正密谋向利西的吴家示好,利中人心浮动。
  因此,裘皮儿之死,产生了种种流言,令利州中路暗流汹涌。
  朝廷得到消息,急令杨沅就近赶赴利中,主持调查此案。
  正忙于发展壮大自身的杨沅,这才醒觉他身上还挂着一个右谏议大夫的身份。
  于是,杨沅只得暂且搁下人事调整的要事,以大宋总检察长的身份,赴利中公干。
  第688章 有心、无心、本心
  定军山,西军杨政部下大将裘皮儿的驻军之地。
  自从裘皮儿离奇暴毙,种种流言便开始在军中流传开来。
  军中将领们由于裘皮儿的离奇暴毙,对杨政产生了不信任感。
  杨政近来召集诸军将领议事,定军山裘皮儿所部将领都托辞不去,杨政对此也颇感无奈。
  杨政有意“投靠”利西吴家的消息,在杨政军中高层里并不是秘密。
  而裘皮儿就是对此持反对意见的高级将领之一。
  身居上位者,代表着一大群追随者的利益。
  杨政老迈,后继无人,为子孙计,便想低下高傲的头颅,向旧主吴家俯首称臣,交出兵权,换来子孙的荣华富贵。
  但,这就不可避免地要牺牲追随他多年的部下的利益。
  利西吴家人才济济,战将如云,有的是人才储备。
  哪怕利西吴家现在答应的再好,一旦接收了利中杨政的兵权,慢慢以吴系将领取代杨系将领,这都是显而易见的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