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想想之前在天幕看到,那在小小的一叶扁舟之上死了的杜甫,碎嘴子捧着心脏,心如刀割。
他现在十分能理解杜甫。
于是他又将帕子往杜甫面前移了移。
哝,擦眼泪。
【永王李璘并没有坚持很久,没多久后就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之中失败了,而李白也因为李璘的失败,被牵连入狱。】
[李白又不懂政治。]
[气死,我的李太白真的被李璘给坑惨了。]
[只能说李璘没金刚钻还非要揽瓷器活。]
[李璘也不是很懂这些,是他儿子唆使的。]
李亨:!
是他儿子唆使的?
李亨拳头握地邦邦响,感觉又有揍人的欲望了。
继揍完自己的儿子之后,他还想揍李璘的儿子。
杜甫眼巴巴看着窗外,几乎要望眼欲穿。
有没有人去救救他的偶像啊?
那可是李白呀,他不懂什么政治,天幕也说了,他被坑了。
而被李白的诗开导过的碎嘴子此时也真诚地希望有人来营救李白。
天幕上,是一间阴暗逼仄的牢房。
这间牢房要比李白上一次在长安时候住的那个房子更窄一些。
这里甚至连窗户都没有,一丝光亮也无。
过道传来踢踢踏踏的声音和饭菜的香气。
这香是鸡鸭肉的香,是肘子的香,是牢狱之中本不该闻到的香。
可这样的香气不但没有让这牢狱之中的囚犯兴奋起来,反而沉寂的气息更浓烈的。
周围阴暗湿冷,只有鼠虫活动的声音更大了些。
狱卒蹲下,似笑非笑地将手里的饭菜放在囚笼之前。
温和的催命声音响起:“吃吧。”
而牢狱之中的人丝毫不觉得面前是美味佳肴,他拼命往后爬着,像是失心疯了一样喃喃念道:“我不想死,我不想死……”
狱卒显然是习以为常:“不吃也没事,饿着走吧。”
于是这个饿着肚子的人,嘶喊着被拉了出去。
这样的场景每隔几日就要在这狭小的地方上演一遍。
囚犯们不知道这里被关押的有几个人,也不知道周围被关着的是谁,他们只知道,被关押的全部都是永王的人。
过一段时间就要有这样的饭菜送进来。
这饭菜端到谁的面前,谁就要被拉上断头台。
这里是阎王的游戏场,谁被阎王点到了,离死也就不远了。
李白就被关在了这样的地方。
借着过道微弱的光,李白看清了放在对面牢门前的那餐饭。
微弱的光幽幽照在上面,那是送死的断头饭。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李白的面前上演着。
向来说着生死不过须臾的李白,此时竟也不可避免地怕起了死。
李白就这样久久注视着那断头饭,想着“朝如青丝暮成雪”,又想着“光阴百代之过客也”,最终自嘲一笑。
想他李白潇洒一生,自诩仙人,此时竟也成了俗人。
李白内心极度挣扎着,最终他坐到了一张简陋的案边,案上放着的,是一纸一笔。
狱卒听说过李白的大名,他总是觉得这样有名的人,肯定是有大批人来营救的。
在这牢狱干的久了,看的也多了,能结个善缘,自然也不会推辞。
所以在李白想要纸笔的时候,狱卒没说二话就把纸笔拿给李白了。
本以为没多久就能收到李白送信的吩咐,结果这一等就是数日。
这数日李白饱受煎熬。
纸他只要了一张,信想写给谁,他早就有了打算。
但话到嘴边却变得晦涩起来,请求的话怎么都说不出口。
李白就坐在这昏暗的灯下。
纸空白多日了,但这上面全是李白难以舍弃的自尊。
【在牢狱之中的李白想起了高适。】
【他们是至交好友,也曾携手共游梁宋。时至今日,李白都能想到当时在梁宋玩耍时的景象。】
【他与杜甫,高适三人同行,一起骑马游街,便览名山大川。】
【那时候李白刚离开长安,浑身上下全都是赏赐,腰包鼓鼓囊囊,无论是下馆子还是住酒店,李白豪迈掏腰包:不要跟我抢,我来付钱!】
【虽辞官离去,但李白端的却是万丈的豪情。】
【他可以跟所有人说,是啊,没错,皇帝让我去当官儿,给我万千宠爱,但是我李白看不上官场,不想做了。就是这么任性!】
【有辞官这个由头,有皇帝给的那可观的赏赐,李白是可以这么说的。】
【没人去深究李白辞官究竟是因为,他不想做官,还是皇帝根本没有重用他的意思。】
【那时候的杜甫科考不中,那时候的高适,也仅仅只是万千落魄文人之一。】
【但李白交朋友从不看朋友是不是有钱花,是不是有官做,是不是有出息,他只关心和朋友玩的开不开心,而从没想过在朋友身上获得任何的利益。】
【那时候已有盛名的李白觉得,他与杜甫和高适就是好朋友了。】
【而时至如今,一切好像都变得不一样了。李白成了逆王党羽,是新皇的阶下囚,是一个落魄的将死之人。】
【而曾经的落魄文人高适,已经是有名的御史中丞,鼎有名的淮南节度使。】
【那是御史中丞啊,那是节度使啊,淮南是纳税重地,是油水最多的地方。这两个官无论拿出哪一个,都是实实在在掌握权力的大官。】
文武百官唏嘘不已。
张九龄感叹道:“当真是世事无常啊。”
颜季明猜测道:“如果李白跟那个叫高适的确实是有这样的交情,那说不准李白就是被他救的呢。”
年轻官员附和着:“是啊是啊,天幕不是说了吗,李白是差点死了,而不是真的死在了断头台上。”
但年长一些,或是混迹官场的人却默不作声。
他们直觉事情不会这样简单。
一向咋咋呼呼的宇文融不说话了,李林甫也保持了他一贯的沉默。
如果这个高适是别的官,或许他真的能不顾一切来营救李白。
但他是御史中丞,他是淮南节度使,身兼数职,且都是有权力的重要位置,在乱世能爬到这个位置,不简单啊。
宇文融和李林甫对视一眼,皆明白对方眼中的意思。
如果让他们冒着丢官杀头的风险去救一个朋友,他们会义无反顾地去吗?
答案很明显,他们不会的。
杜甫捶胸顿足:“我没用,我真的太没用了!”
碎嘴子着急忙慌地安慰着。
他才刚刚才明白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现在他得来安慰安慰他的朋友小杜。
杜甫嘴里含糊道:“我真没用,救不了李白。”
是啊,忙忙碌碌想当大官辅佐皇帝,想了大半辈子,努力了大半辈子,最后得到的最高的官也仅仅只是一个拾遗。
这样小的官,如何能救他的偶像呢?
他如果像高适那样也是什么御史中丞,节度使的就好了,这样他就能去帮李白说话了。
哪怕不能免罪,也能尽全力谋取个从轻处理的结果。
碎嘴子的连安慰都是在碎碎念:“你不认识李白,救不了李白也很正常啊,冒昧问一下,兄弟现在是不是还没有高中?没官做肯定救不了啦……我不是说你没用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这也仅仅是天幕,这上面的事情真假参半,是吧,你的偶像也不一定,不是,是肯定,肯定不会有牢狱之灾,你放心!”
碎嘴子拍着胸脯跟杜甫解释。
杜甫握爪,暗下决心,一定要提前找到偶像李白,然后帮助他躲避这场牢狱之灾!
【李白想向高适求助,但到底放不下自己的自尊。当时有个叫张孟熊的人启程去当高适的参军,于是李白写了一首送别诗给张梦熊,《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说是送张秀才,其实这诗到底还是为高中丞写的。】
【李白在诗前写:“余时系浔阳狱中,正读《留侯传》。秀才张孟熊蕴灭胡之策,将之广陵,谒高中丞。余嘉子房之风,感激于斯人,因作是诗送之。”】
【他像是漫不经心提起了自己在看的《留侯传》,好像是老友随意交谈一样。好像自己没有身陷牢狱,没有面临生死威胁,更不是永王一派的落败者。】
【骄傲如李白,在死亡的威胁之下,他不得已扯下史书的一页,给自己做了一张布,来维护自己所剩不多的自尊。】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李白说高适作为江淮节度使镇守一方,谈笑之间就灭了逆王的威风,实在是厉害。】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李白又说,高适在皇帝幕后为皇帝出谋划策,为皇帝解决一切困难,身上的功勋实在卓越至极啊。】
【在诗最后的最后,李白才将笔锋转向自己,“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