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更惜当时圣人耳目闭塞,权臣当道,偌大朝廷,竟无一处可容纳有志之士栖身。
李瑛惊讶看着自己儿子眼中不断变化着的情绪。
是的,他在惊讶。
扪心自问,他人至中年,是并没有这样广博之情的。
李倩说着诗圣杜甫的情怀广博,可说着此话的李倩,又怎能不是那广博之人?
所谓贤君需施仁政而爱民。
爱民,就是广博地爱这片土地的每一个百姓。
李倩年纪这样小,就已经隐约生出仁心了。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是河南巩县人。他所在的京兆杜氏是北方有名的世家大族,杜审言是他的祖父。】
【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他自小耳濡目染,早早受到了儒家仁义爱人的思想的熏陶。于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成了他抱守终生的梦想,这也为他终成为一代诗圣打下了良好的精神基础。】
原本就紧张的杜甫这下彻底紧张了。
没错,他的祖籍是襄阳,他也是河南人,他所在的家族也是京兆杜氏,他的祖父也叫杜审言。
如果这都不能证明他就是天幕所说的那个诗圣杜甫的话,那什么才能证明呢?
杜甫左右张望着,看到没有人注意到他,这才放下心来。
原来他是诗圣。
诗圣这样大的名号一下就砸到了年轻杜甫的身上,他的第一反应不是骄傲,而是惶恐。
他惶恐自己才能不够,道德不足,担不起诗圣之称呼。
长安所有人都在仰着头往天上看去。
“这是什么?这就是我爷爷说的天幕吗?”
“天幕重新出现了?”
“诗圣?好大的名头,这是圣人啊!”
“听说上次引如此神迹出现的,还是上官昭容呢,那可是顶顶有名的才女,开辟一代诗风的人物啊。”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讨论。
尤其杜甫所在的这个酒馆。
能来喝酒的都是豪放不羁之人,说出的话也是直抒胸臆。
但这份热情让杜甫有些无所适从。
诗圣,圣人,这恐过于夸大了吧?
杜甫小心翼翼,不着痕迹,更靠着窗户坐过去了。
有些害怕。
[啊啊啊啊,年轻的杜甫我也很喜欢啊!]
[不管年老的杜甫还是年轻的杜甫,我都很喜欢。]
[哪里有杜子美哪里就有我留下的爪印。]
[要是杜子美能知道就好了,后人没有一个人不会背他的诗。]
[这可不是一首两首啊,每个人都能背好多首呢。]
[今天也是要向杜甫表达爱意的一天呢!]
杜甫小脸通红。
这这这,这更夸张了!
【我们提起杜甫,脑海中一定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老年诗人形象。好像在我们的记忆里,杜甫没有年轻过,李白也没有老过。】
【但杜甫也有他的少年意气,这是一个七岁就会作诗的孩子啊。而七岁的杜甫第一次作诗,就是“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这样气象浩大之作。】
【“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也出自杜甫之口。如果你要是想跟杜甫说他的祖先,那杜甫一定是如数家珍中带着点骄傲和小得意的。】
【杜审言,杜甫的祖父,那可是“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诗的格律甚至就会是经由他规范,再经过宋之问等宫廷诗人推广开来的。】
天幕上出现了一个不大的少年郎。
他带着年轻人所拥有的朝气,以及祖辈与自身才能所添的自信,骑高头大马,簪明艳之花,招摇过市。
这个一个骄傲且臭屁的少年,对于周围善意的目光照单全收。
头上那多嫩粉色的花在阳光之下,散着薄薄的香。
这一丝香意也勾着蜂蝶前来,追着这少年郎嬉戏。
少年总是风流,谁没年轻过呢?
文武百官看至此,释然笑了。
也是,谁说圣人一定生来就是忧国于民的?也没人规定圣人一定要在朝堂之中报效朝廷啊。
他们若是执意这样想,那才是真的狭隘了。
这样年轻得意的少年郎,谁看了不心生欢喜呢?
想到了自己的祖父,杜甫腰杆挺直了。
他也不害怕了,也不忧心了,他甚至隐隐觉得,有这诗圣的名号,才不算是辱没了杜家门楣。
他需得努力,要配得上这样的称号才是!
“祖籍襄阳,是河南巩县人……”
“祖父是杜审言……”
“京兆杜氏一族……”
李隆基亢奋:“快快,来人,已经锁定了杜甫,快去找诗圣!”
李隆基激动地走来走去。
到底还是天幕有用啊!天幕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三言两语的,把杜甫的祖籍给扒干净了。
这便宜了谁,这便宜了他李隆基啊。
想想马上就有一个诗圣站在朝廷之中,李隆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二十四岁的杜甫去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彼时的杜甫带着年轻人的心高气傲,尚未好好准备就去了考场,果不其然落第了。但杜甫并不将这事放在心上。他还年轻,一次不行那就再来一次,年轻,向来都是试错的替换词。】
【因此只考一次便落第,这对杜甫来说也并不是什么大事。现在我们高考之后大多数都会来个毕业旅行,而杜甫也是如此,他虽没考中,但也收拾好心情旅游去了。】
李白迷迷瞪瞪起床。
他听到了外面不断传来的热闹声音,只当是有什么大事。
有热闹,怎么能缺了他李白呢?
但李白起开窗后,却并未看到楼下街道有什么热闹可瞧。
反而是天上,那才是真的有看头。
天上有个少年郎簪花骑马,招摇过市,臭屁极了。
李白定睛一瞧,哈哈大笑。
“此人当真不羁!不知是何人,可与之结交一番。”
【作者有话要说】
晚上还有一更嗷,大概六千多字?反正我努力写,先把上午写的放出来,啵啵。
第124章 没有人尊重过杜甫的理想
[哈哈哈哈, 原来小时候的杜甫那么可爱啊。]
[那句好像杜甫没有年轻过是真的,我真觉得他一直是个老头。]
[难得看到杜甫这样快乐的样子啊,大多数的博主都是沉郁顿挫来讲杜甫的。]
[人都年轻过, 年轻真好啊,珍惜年轻的时候吧。]
天幕将杜甫第一次科考不中的事情扒出来。
杜甫有几分羞涩。
第一次科考,确实是他年少轻狂心性不稳了, 没能提前好好预备着, 这才让大家都看了笑话。
李隆基一脸问号。
杜甫都来参加科考了, 居然还能让朝廷错过他?
但杜甫未好好准备成绩比不过其他考生,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李隆基唉声叹气拍大腿。
诗圣太任性了,这是一点机会都不留给他们呐?
【杜甫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 所以尽管少年总是意气, 但他依旧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我们现在所有人提起杜甫,几乎每个人都要感叹他的伟大,他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深入到百姓之中,用另一种不同的视角去观摩这世间的百般模样。在杜甫生命的很长时间内, 他不是诗圣,也不是圣人, 更不是朝廷命官, 他只是杜甫, 一个普普通通的, 用悲天悯人之心去看待万物的老人。】
【我们现在背诵杜甫的诗句, 我们为杜甫的沉重的爱国之心而感动, 为他坎坷的平生和郁郁不得志的仕途而难过, 我们敬重他是诗圣。】
【可当时的杜甫从未被敬重过, 连同他怀揣的那个“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梦想,从未被任何人认真对待过。】
【年轻的杜甫尚不知岁月蹉跎的煎熬与无奈,更不知这回的科考,是他此生无限接近于最中央官场的机会。此后几十年,他始终在官场边缘徘徊着,郁郁终生而不得入内之门。】
年轻的杜甫呆愣住了。
天幕像是一锤定音地告诉他,你现在怀揣的梦想此生都不可能实现。
如此,你还要继续揣着这样的梦想,终生都走在自己所坚持的路上吗?
杜甫有一些迷茫。
他不明白辅佐皇帝,亲眼看到大唐实现政通人和,民风淳厚为何艰难。
在他看来,皇帝是一个贤明的君主,而官场风气清明,正是适合入仕的时候。
天幕为何会说他此生郁郁不能得志呢?
骑马踏花,意气风流的少年,和茅庐倚仗,深沉叹息的老人在杜甫脑中不断交叠着出现。
而那老人沉沉的叹息就好像是在他的耳边。
声声叹息皆包含疲惫无奈,声声叹息皆是梦想破碎的声音。
[已经准备开虐了是吗?]
[我就知道不会让我快乐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