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李隆基激动啊。
伴随诗圣实现于天幕上出现,他似乎看到了两人自时空之流缓缓走来,他们一手执一半的大唐,一个现实,一个浪漫。
伴随二人的相聚,盛唐重归于完整。
【作者有话要说】
我本来想写三千字中午就能发出来,但是有点多,我就干脆全写完了。下午和晚上构思新剧情,如果顺利的话我尽量十二点那会再摸出来一更,不顺利就当我没说(遁走)
第122章 这糟老头子是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舒缓的女声自云端传来, 声音空灵,伴随着丝竹乐音,恍如春风拂面。
接着, 淅淅沥沥的雨声传来。
先是微弱, 接着更大了些, 却并不扰人睡眠。
凝神细听, 甚至还能分辨这雨滴落在何处。
是屋檐上顺着瓦片滑落地上之雨,是掉进溪流随着涓涓流水东去之雨,是从树叶掉落在青苔石板路上之雨, 是能凝心安神催人安然入梦之雨。
天幕之下, 文武百官闭目倾听。
他们的精神难得有如此放松的时刻。
陛下如今勤勉朝政,他们身为臣子,也不能懈怠了。
随着陛下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他们需要为百姓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几乎所有人, 每日皆是带着一身疲惫睡去。
而现在天幕之中出现的雨声,像是让整个大唐的时间都慢下来一般。
他们不必赶时间上朝, 更不必埋于案牍之间处理政务。
现在的时间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雨下多久, 他们就能听多久的雨声。
这雨声将所有人的疲惫一丝丝给抚平。
文武百官的精神鲜少有这样放松的时候。
春雨柔绵, 每一滴都在抚慰他们的心灵。
就在他们困意渐起的时候, 一声神音惊醒了他们。
【这首《春夜喜雨》, 正是“诗圣”杜甫所作。】
百官把眼睛睁开。
诗圣, 杜甫!
李隆基眼睛迸射出光芒, 好像刚刚那个因为成堆奏折而疲倦到昏昏欲睡的人不是他一样。
诗圣杜甫出现了!
所有人都带着李隆基的同款激动。
“诗圣”之名实在是人尽皆知, 大名鼎鼎,在场的每一位官员,在以往的天幕之中皆听说过杜甫大名。
诗佛王维的才名已然是引众人惊艳,所以他们对比诗佛更加厉害的诗圣杜甫,是抱着一百二十万分的期待的。
众人按捺住内心的激动,预备将刚刚那句诗放在心里反过来倒过去的品味。
开玩笑,这可是难得一闻的诗圣之诗啊。
这是后人,人人都会背的篇目。
此时不品,更待何时?
张九龄最激动,他先开口念:“好雨知时节。”
贺知章紧随其后:“当春乃发生。”
韩休跟了一句:“随风潜入夜。”
萧崇慢吞吞道:“润物细无声。”
宇文融像是一个捧哏:“好诗!”
其实宇文融没什么文化,就是经过这些年的恶补,也仅仅是到了不把字认错写错,不闹笑话的地步。
要是让他品鉴诗歌,这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但宇文融也不是傻的,他知道这是大名鼎鼎诗圣的诗。
本着对诗圣的相信,他觉得这诗一定是上等佳作。
萧崇有些语塞。
他无法形容自己内心的落差感。
这种感觉就像是,期待满满地在等端上桌的是满汉全席,可最终端上桌的是盘拍黄瓜。
倒不是说黄瓜不好吃。
黄瓜毕竟是贡品呢,那可不是人人都能吃到的。
但是这黄瓜倒是还是清汤小菜,和满汉全席相比,还是少了点滋味在里面。
萧崇踌躇着,最终还是说道:“这诗,是否有些过于简单了些?”
韩休耿直点了点头。
张九龄开口:“简单也有简单的意趣在其中。”
没错,道理是这个道理,他们不是说这诗不好啊,也没说里面没有简单的滋味。
他们只是觉得,这诗跟想象之中的诗,差距有些大。
[啊啊啊,子美我来了!!]
[子美看这里,你的粉丝在这里!!]
[呜呜呜,谁懂啊,这是我幼儿园就会背的诗啊,现在读依然觉得很好。]
[是这样没错,感谢义务教育的普及,现在谁能不会杜子美的诗啊。]
[为杜甫痴,为杜甫狂,为杜甫哐哐撞大墙啊啊啊!]
文武百官脑袋上缓缓冒出了一个问号。
宇文融刚刚捧哏捧错了地方,现在不敢说话。
李林甫开口:“后人怎这样激动?”
宇文融见有人先开口,马上跟上:“我觉得多少是有些夸张了。”
“撞墙,那不至于。”
文武百官:我们也觉得有些夸张了。
长安城内,接连在小酒馆内打卡偶像作诗之处的杜甫,从二楼的窗户往外看。
他一双手有些无所适从地端放在双腿上。
杜甫,杜子美。
他也叫杜甫,他也叫子美,可是他从来没写过这首春夜喜雨啊?
这说的到底是不是他啊?
杜甫没等来偶像,却被天幕弄的甚是忐忑。
【我们小时候一定背过这首诗,当时老师上课时一定也讲了这首诗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讴歌春雨,赞美春雨,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对对,表达了对balabala的喜爱之情,我小时候答题总这么说。]
[哈哈哈,同一个世界,同一份答题模板。]
[这首诗通俗易懂,而且朗朗上口,作为儿童背的诗很合适。]
[对,我那会觉得杜甫是个很有雅趣的人。]
百官点头。
这首诗表达了对春雨的讴歌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没错,他们认可这个说法。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好雨”知时节,这夸的不要太明显了吧?
润物细无声。
“无声”不惊扰睡梦中的所有人,还能滋润万物,有谁能不夸这雨一声好?
但是堂堂诗圣,真的就只作这样的田园诗?
可田园诗向来是有先驱在前的,五柳先生之诗正像是田园诗中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山。
想要攀登这座高山,而超越其高度,这实在太难了。
饶是这杜甫有诗圣之名,他们也难相信杜甫是能超越陶渊明的存在。
【但是课堂上却几乎没有老师会讲这首诗的作诗背景。因为这首诗所包含的感情实在是太好理解,甚至不需要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理解。如果真的要深究创作背景的话,还真的可能把这首诗的诗意给歪曲理解,在答题纸上写错误答案。】
【几乎很少人知道,这首《春夜喜雨》,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在同一时期所作的。这都是他流亡蜀中之时作的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上来就搞这样的千古名篇吗?]
[居然是同一个时期?我一直以为《春夜喜雨》是杜甫在极闲适的时候作的。]
[必背篇目了,烂熟于心。]
[现在我还能随便背上两句,这几乎变成了肌肉记忆。]
[杜甫的这种大义,我是长大后才理解的。]
[诗圣是当之无愧的诗圣!]
众人疑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怎么了?这首诗讲的是什么?
天幕下的众人两眼迷茫。
怎么个事?发生了什么,他们好像听不懂后人说什么了。
人与人的悲喜到底还是不能互通的。
就像他们现在完全不理解后人在激动什么劲。
杜甫干什么了,怎么就大义了,怎么就当之无愧了?
于众人不注意之时,淅淅沥沥的雨声消失了。
那有如春风拂面的触感也连带着一同消失。
春雨是细无声地来的,也是细无声地走的。
直到那隐隐的呼啸声传来,众人才觉得不对劲起来。
这声音像是有极为强劲的凤风刮过,顺着门的缝隙,霸道强势地钻到房屋内,将外面萧瑟寒意全捎带进来。
接着,“咣当”一声,门被狂风暴力砸开。
不大的呼啸声一瞬间席卷大殿前的众人。
这些不论干什么都讲究礼仪体面的大臣,就在此时此刻,被这呼啸的风狠狠甩了一个大鼻窦。
这风毫不偏颇,一人一巴掌。
在众人想发怒的时候,这风也发怒了。
现在狂风不仅仅把门给撞开了,还把屋顶的茅草给吹飞。
所有人只觉得脑袋一凉。
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小小的茅草屋。
这茅草屋无甚特别的,它在这恶劣天气之中存活地极为艰难。
宇文融由衷感叹:“这草房子也太可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