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安禄山瞧不上他?他还没有瞧不上那个偷羊贼呢。
他,杨国忠,是李杨斗争的最终胜利者。
他凭什么被看不起啊?
杨国忠骂骂咧咧,急的跳脚。
史思明又开始说小话了。
“胖子,你看啊,杨国忠虽然斗过了李林甫,但是神迹说了,你都瞧不上杨国忠那货呢。”
安禄山的关注重点倒是不在杨国忠身上。
他的重点在自己十分惧怕李林甫这件事上。
他,怕李林甫?
是不是有点假了。
他,一个未来的皇帝,怕一个被贬为庶人的小垃圾?
必不可能。
想想自己穿着大棉袄,大冬天在李林甫面前吓出一身冷汗的模样。
安禄山觉得没面子,忍不住呸了一口。
窝囊。
他安禄山,以后的皇帝,才不会做那么窝囊的事情。
【李隆基的眼光差不仅仅在安禄山跟杨国忠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还体现在了史思明身上。】
史思明整个人要沸腾了。
什么,神迹提他的名字了?
神迹不仅仅是提了安胖子,神迹还提他了。
安禄山能感受到史思明整个人都激动起来。
他又用自己的大手拍了拍他:“很正常,你日后肯定是要跟我打天下的,神迹自然会提到你。”
“做我麾下的大将,要稳重一些.”
史思明听话的点头。
但实际上 他心潮澎湃,稳重不起来,完全稳重不起来。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有安禄山当然要有史思明。]
[史思明怎么说呢,跟安禄山是好朋友。沆瀣一气。]
[他和安禄山也很有意思,一个胖一个瘦,每次说到他们两个,我的脑子里就很有画面感。]
[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史思明:……
安禄山:……
“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句话像是一盆凉水,兜头浇到了他们的身上。
李隆基在听到“眼光差”三个字之后,就开始觉得背不舒服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又要被背刺了。
让他想想他都干了什么蠢事。
他把攻陷长安的逆贼当成了保家卫国的大将,精心培养,不仅从张九龄的手里救下了他,还给了他无上的荣宠。
李隆基想想就觉得好笑。
这种好笑之中还夹着着对着自己识人不清的怒火。
现在,天幕又说到了史思明。
他不会又酿成了什么笑话吧?
用自己的话,打自己的脸,实在是太疼了。
【史思明跟安禄山是最好的朋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用在他们身上是完全合适的。安禄山就像史思明暴富的闺蜜,带着史思明吃香的喝辣的,他当官了,就把史思明放在身边,也给他个官做。等到他变成节度使,拥有官吏任免权,提拔史思明就更方便了。】
惊喜一波接着一波。
虽然史思明觉得安禄山发达了之后,肯定会提携自己,但这毕竟只是觉得,这是设想之中最美好的未来。
要是安禄山不愿意带他一块吃肉喝酒,他也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
但现在神迹里的话像是把一瓶定心丸都囫囵塞进了史思明的嘴里。
史思明惊喜又感动看着安禄山。
好朋友,一辈子!
【随着安禄山官位不断往上走,史思明的身价跟跟着水涨船高。在成为知平卢军事的时候,史思明得到了面见李隆基的机会。】
【李隆基先是问了问史思明的年纪,然后上上下下打量他,用非常满意的目光看来看去,最后意有所指,神神秘秘来了一句:“卿之贵在后,勉之!”】
[不是吧,他也看好了史思明?]
[李隆基他真的,我哭死,他这是在干什么?为什么他能精准筛选出最垃圾的那些人?]
[一个是意外,两个是巧合,三个是什么?]
[李隆基这个眼睛堪比探照灯和x光线啊,看什么什么是垃圾。]
[或许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他的本事?]
倏然,天幕的光闪了闪。
一段很有节奏的提示音传了出来。
【啊,扩展延伸就讲到这里吧,手机没电了,下次再跟你们闲聊。想看什么可以给我评论哦,我抽一个评论作为下一个视频的主题。今天的直播到这里就结束啦,我们下次见。】
这话说的很快,天幕消失的也很快。
啪地一下就没了。
看天幕的所有人眼睛里都带着还没反应过来了迷茫。
最迷茫的是李隆基。
他脑瓜子里还是那句“卿之贵在后,勉之!”
这是他跟史思明说的话?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安是安禄山,史原来是跟那安禄山沆瀣一气的史思明?
他,先是觉得安禄山必能当大将,不顾反对救下了他。
接着,他又觉得史思明以后必定大富大贵?
我的天哪。
他脑子里是塞驴毛了吗?
简直不可思议。
天幕要是再这样下去,他怕真的要被自己气早夭!
“就,这就结束了?”
“这是否过于突然了一些。”
“啊……天突然亮了,有点晃我的眼睛。”
“刚刚天幕是否还说,有想看的可以给她评论?我们能给她评论吗?”
“如果说了什么就能看到什么的话,那大唐的命运或许真的能改变了。”
大臣们的话把李隆基的脑子从那堆驴毛之中解放出来。
说的不错,或许给天幕的评论,会变成下一个天幕的内容呢?
但天幕嗖的一下消失了。
已经没了啊。
李隆基不想放弃这个机会。
说什么就能看到什么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
于是李隆基小声说了一句:“朕想评论。”
“啊,啊啊,出来了!”
“我看到天上在闪光!”
李隆基这话让天幕犹如回光返照一般,扑闪扑闪着又出来了。
于是李隆基看到了那久违的评论区。
众人眼睛亮晶晶看着李隆基。
现在的评论权在陛下的手里。
天幕不知道几年才能出现一次,现在的评论或许就是下次的天幕内容。
李隆基在思索。
他想看什么?
他想看自己长久坐在皇位上,想看大唐在他的治理之下井井有条的模样。
可这是他能看到的吗?
这不是啊……
李隆基叹息。
想要看到盛世大唐,就要直面最惨烈的安史之乱。
他现在已经知道了安史之乱之中的主要人物,安禄山和史思明,他知道了他弃城而逃之后长安沦陷,他知道自己在这逃亡的路上并不好过,兵乱时有发生,奸相死状凄惨,他也失去了最爱的贵妃。
他甚至知道了自己儿子收回长安之后,他过的是怎样落魄的日子。
但这些都是无足轻重的。
那是他一人得失,一人的过往和未来。
他想看的不是自己,他想看的是大唐。
看那个在长安沦陷之前,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大唐。
李隆基的眼神一点点严肃起来。
最重要的,是深挖安史之乱如何发生。
或许在此过程之中他会看到自己更多的斑斑劣迹,或许他还会看到自己那些昏庸的决策将大唐一步步推向深渊。
或许下次能看到这天幕的人,不仅仅是宫中这寥寥几人,而是整个大唐的百姓。
他的刚愎自用,重用奸臣,保全自己,心无百姓,会被天幕揭露的一览无余。
或许,就此,他的姓名再也不能跟明君相连。
可是,他得看。
不仅他要看,满朝文武也都要看。
知道安史之乱是怎样一步步酝酿成一个足以拖垮大唐的灾祸,才能躲避灾祸。
李隆基目光沉沉。
作为一个皇帝,他不能让大唐没落在他的手里。
作为一个大唐人,他不能眼看着大唐的没落而无所作为。
安史之乱,大唐的耻辱,也是……他李隆基的耻辱。
如今他愿意把耻辱摊开,给所有人看,换一个挽救大唐的机会。
在满朝文武百官期待的目光中,李隆基开口了。
“我想看看,安史之乱是怎样发生的,长安究竟是如何沦陷的。”
李隆基说出的话在天幕之上转化成文字,变成了评论,混在了所以人的评论之中。
这评论平平无奇,并没有这是因为李隆基发的评论而有什么格外的优待。
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顶着初始头像,是最低级别的小白号,承载了整个大唐王朝的希望。
评论纷杂。
[我想看李白!啊,我的男人李太白!]
[有李太白怎么能没有杜子美啊,我的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