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文武百官纷纷点头。
这没错,很有道理。有嫡立嫡有长立长,这很正常啊,没有人会提出异议。
点完头后,众人又齐齐摇头。
想什么呢,他们的太子还活着呢,就想着立新太子的事。
这样不好。
李隆基拳头握紧了。
就是李亨,想要他的皇位?
让他先评估一下这个儿子的政治素质如何。
但李隆基还没有得出一个结论,满屏弹幕就成群结队,手拉手,呈哈哈哈的形状过来了。
李隆基傻眼了。
[哈哈哈哈哈让你立年纪最大的那个,你俩前后脚死的呀!]
[我去百度了,李隆基跟他的儿子李亨的死亡日期就差十三天。]
[儿子老子一块死,谁懂啊,戳到我笑点了。]
[真神奇啊。]
[不是,李隆基他真的好能活啊。]
儿子老子一块死。
李隆基沉默了。
这话说的是事实,但是怎么听着就不是那么悦耳动听呢。
后人在笑话他,因为他活的久就笑话他。
他确信。
此时李亨的心里也是波澜起伏,
什么?
前后脚死的?
李亨心里因为那句“李亨是李隆基之后的皇帝”而雀跃的心情还没完全降下来,就被天幕雷霆之击重重打倒。
他竟死那么早?
究竟是阿耶太能活,还是他实在过分脆弱啊?
后宫中,杨贵嫔开始担心了。
她倒不是担心自己的儿子当不当得上皇帝,她担心的是:“与陛下前后脚死,我儿死的很早吗?怎么死的,有办法阻止吗?”
赵丽妃也想到这茬:“是啊,天幕也没说是因为什么,我们也不知道能不能改。”
“要不……不当那个什么唐肃宗了吧?”
杨贵嫔斟酌良久后,真诚建议。
她不是什么有野心的女人,她只是想让自己的儿子能平安。
如果登上皇位就意味着早亡的话,那她宁愿自己的儿子不等这个皇位。
王皇后也开始真心实意为杨贵嫔的孩子担心起来。
满后宫,没有一个把注意力放在了李隆基能活多久,他究竟是怎么死的这上面。
没有人关心他。
哦,能活多久?
天幕不是说了吗,“李隆基他真的好能活啊”。
【张九龄和李林甫在宦海沉浮,一个唱罢,一个登场。但这随着他们二人在宦海沉浮的并不仅仅是这两个人的命运。张九龄做宰相的时候,还提拔了一个他非常赏识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佛”,王摩诘,王维。】
[啊,居然能讲到王维。]
[我太爱王维了!]
[是王维把我炸出来了,我粉的诗人必须有牌面。]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最喜欢他的这句诗。]
[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喜欢读他的诗,读了以后就能平静很多。]
天幕的话引起了大殿上短暂的骚动。
“王维是谁?”
“他在后世这样有名吗?”
“快看啊,突然出现了好多的弹幕。”
“听说这是张公赏识之人,你可听说过张公还赏识谁了?”
“咱们有同僚叫王维的吗?没有印象啊?”
“那是大名鼎鼎的‘诗佛’啊,能得这种称号,想必很厉害吧?”
“就是单看这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便已经能感受到他的不凡了。”
所有人把目光齐齐放在了张九龄的身上,以眼神示意询问他:张公,王维是谁啊?
张九龄脸上难得是迷茫恍惚。
他在自己的脑子里翻找许久,始终没寻到一个叫王维的后生。
他对着齐刷刷发着光的眼睛,摇了摇头。
众人表示不相信。
天幕说了呀,这是张公你提携的晚辈,有人才不要藏着掖着,拿出来大家一起看看啊。
李林甫深深看了一眼张九龄。
没看出来啊,正直如张公也会干出这种私藏人才的事情。
这是什么意思,留着当后手对付他?
人才不早早拿出来培养,只能被捂坏了。
就是李隆基,也坐直了身体,往张九龄的方向看去,满脸询问。
无他,那句“大名鼎鼎的诗佛”,以及铺天盖地的弹幕实在太过让人震惊。
就是贺知章出现的时候,都没能产生这样轰动的效果。
他实在好奇,这样一个才子究竟是什么样子。
张九龄百口莫辩。
他并未藏着什么人才,就是有这种能引起后世这样轰动的人才,出于惜才之心,他也该早早拿出来才是。
再说了,是这种惊世之才,就是不用他提携,步入官场哪怕片刻,也是该崭露头角的。
不至于到现在都没什么动静啊。
而此时长安城的崇仁坊因为放榜挤挤攘攘,被裹挟在人群之中的王维脚不沾地,随着人群流走,一身气度难得因为环境消失了大半。
周围是喧嚣的叫嚷,肆意的交谈,甚至还有小贩的吆喝远远传来。
人群里的王维一双眼眨了又眨,两眼震惊。
大名鼎鼎的诗佛,这是在说他吗?
后人这般激动,皆是为他?
【王维,又叫王摩诘,王右丞,我们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学他的诗。但或许,大多数的人对王维的了解,也仅仅只是他的诗。王维是个怎样的人呢,首先他家世很好,他出身于唐朝五大门阀士族之一的王氏,他的母亲崔氏也是北方豪族,父母双方可以说是强强联合。】
[羡慕,想拥有。]
[有这身份吃喝不愁啊。]
[怪不得王维能写出那些山水田园诗,原来本身就过的挺惬意?]
[真好啊,怪我投胎没投好。]
王维因为吃惊而微张这嘴。
原来天幕说的,真的是他。
他就是被后人称呼为“诗佛”的那个王维。
李隆基看着天幕,中肯评价道:“放在几十年前,确实是不错的家世。”
【因为他的诗太过出名,很多人单单知道他诗写的好,却不知他画也十分不错。钱钟书先生认为王维是“盛唐画坛的第一把交椅”,在画画方面,他是盛唐第一。也正是因为他精通诗画,所以才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评价。】
众人对这个素不相识的王维更是高看了一分。
他们虽不知道钱钟书是谁,但能得后人尊称一句“先生”,想必是大家了。
盛唐第一把交椅,那这个王维在作画方面,无人能出其右啊?
众人有感慨,有赞叹。
这对王维的赞美之声排队一溜烟跑进李林甫的耳朵里。
沉默的李林甫心里有几分不爽。
他作的画也是人人称道的,怎么天幕讲他的时候,没有提及于此,反而紧抓着他认错字这方面穷追猛打,逮着他的脊梁骨就是一阵猛戳。
李林甫悄悄摸了摸自己的后背。
这小动作被宇文融看到了,被李林甫怼了没多久后,他又开始跃跃欲试想找骂了。
“哦呦,李公这是被天幕背刺的太过了吧?背疼,腰疼?”
李林甫依旧没看宇文融:“宇文公原来这样好奇我的感受?”
接着他点头:“我理解,毕竟宇文公没有体会过,好奇些是尝事。”
最后李林甫终于分给宇文融一丝视线,但这眼神怎么看都带着不怀好意:“或许宇文公永远体会不到了。”
天幕都已经讲到他,这个占据宰相之位十九年的人了,宇文融在那个旮旯?早死了吧。
天幕不会再提他了。
宇文融又碰了一鼻子灰,没气到李林甫,反倒把自己气得够呛。
【诗好,画好,王维在乐理也是不错的。精通乐理是从祖上带的基因,王维把这个基因发扬光大,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太乐丞。不仅仅是这样,史书上还记载,王维“妙年白洁,风姿郁美”,这是人好看,还有气质。】
[哇,人间理想。]
[长得很帅我喜欢。]
[原来这是年轻王维的样子,我印象里他一直是个糟老头子,哈哈哈。]
[他写的那些诗都有种看破世俗的深沉,应该是年纪比较大的时候写的吧?]
李隆基来劲了。
嗯?有气质?
“气质比之张爱卿如何?”
李隆基看向风度翩翩的张九龄,开始期待这个经张九龄之手提拔上来的“诗佛”究竟是什么样子了。
张九龄喜欢的文人,想必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能有张爱卿一半的风姿,他就已然很满意了。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刚刚进京的时候,王维就是这样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那年他十七岁。】
[原来王维有这样意气风发的时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