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或许真的是有人在搞鬼呢?
谁是从这个回京时间中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呢?
李林甫!
李隆基的屁股又往自己的大龙椅后挪了挪,看着李林甫的眼神也带着几分质疑。
或许也有一种可能,是他自己想回长安来……
李隆基惴惴不安开始考虑自己一手策划回京事件的可能性。
李隆基心虚又正直。
心虚的是,长安确实更舒适一些,他贪图享乐还真说不定。
正直的是,他在谴责这样的行为,他可以拿砖头,把天幕里的那个李隆基一板砖敲死。
张九龄本也不确定陛下的态度。
若陛下日后依旧如天幕所说的一般公私不分,他依然会选择上谏。
他的每一次谏言,都没有考虑过保全自己的这个可能性。
更何况他已经知道大唐于安史之乱彻底没落,他身为宰相,就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
张九龄往高位上的李隆基看去,只见李隆基目光灼灼,质疑地看着李林甫,完全没有一丝被蛊惑的样子。
张九龄满意了。
陛下如此,他应当放心了。
【刚刚我们说的这件事,只是李林甫扳倒张九龄的第一个机会。很快,他的第二个机会来了。】
【这个时间被称为牛仙客事件。】
此时远在边境的河西节度使牛仙客猛地抬头,看向了天幕。
什么牛仙客事件,天幕说的那个牛仙客是他吗?
他怎么会扯到这两尊大神的政治斗争里啊?
牛仙客带着几分惶恐。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张公和李公斗法,他会不会在他们的斗法里,被波及到连渣都不剩下啊?
【牛仙客原本是边陲小吏,他工作勤勤恳恳,十分认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萧嵩的提拔,做到了河西节度使的位置,再后来,他被调任到朔方之后,接他班的新任河西节度使因为他的政绩,对他大加赞扬,写了长长的奏折呈给李隆基,里面全是夸牛仙客的话。】
萧嵩摸着自己的大胡子,想起了牛仙客的为人,点点头。
他的大胡子跟着他的脑袋一起抖。
这是个有才之人,可堪重用。
李隆基认认真真在笔记上写:牛—仙—客—
先不管他是怎么参与到李林甫和张九龄的斗争之中,工作勤恳干出政绩,就是好官儿。
萧嵩点头了呢,他看着了。
【接任牛仙客位置的节度使本想着,牛仙客是平级调动,没有升职,想必政绩也是平平无奇。可他打开牛仙客留下的仓库,下巴差点合不上。先不说成堆的粮食够吃好几年,光是排列整齐的大量兵器就把他看傻了眼。有这样的政绩,这简直就是大唐的楷模啊,于是他一纸奏章送去了长安,把牛仙客的政绩完完整整告诉了李隆基。】
【李隆基高兴坏了。其他边关的节度使天天跟他哭穷,带兵打仗的就没有一个不跟他说自己十分困难的。谁不困难,他也困难啊。一次两次拨款这没什么,总拨款这简直就像是在割他的肉。牛仙客不一样啊,他用着和其他节度使一样的物资,却能把自己的地方治理的如此之好,这简直是众人的榜样。】
【李隆基也不傻,不会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所以他亲自派人到河西去看了。这一看更是吓了一跳,牛仙客干出的政绩完全比写出来的还要多,军事财政两手抓,牛仙客这是奇才啊。】
【于是李隆基准备给牛仙客一些奖赏。】
[这不是挺正常的嘛。]
[是啊,难道张九龄反对了吗。]
[有这样的人才当然要好好用啦。]
天幕的一番话让李隆基热血沸腾的。
军事财政两手抓的人才啊,这到哪去找。
你说说这天幕,知道他缺人才,闻着味就给他送来了。
经过天幕的讲述,李隆基对这个牛仙客更是满意了。
他在笔记上标注重点符号,准备等天幕结束,就派人去瞧瞧此人如何。
【说到牛仙客,值得提一嘴的是,和籴法是他提出来并进行推行的。李隆基之所以要长安和洛阳两地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运输粮食实在是一件耗费人力物力的一件事情,所以长安时有饥荒。但牛仙客提出的和籴法彻底解决了长安的饥荒问题,江淮漕运的运输负荷也因此大大减轻。】
李隆基站起来了。
他听到了什么?他耳朵没坏吧?
“彻底解决了长安的饥荒问题。”
长安的饥荒问题是可以被彻底解决的?!
李隆基简直想尖叫。
可惜牛仙客现在远在河西,他如果就在这大殿,他一定要当场拥抱他!
牛仙客要是解决了粮食问题,他就不用去洛阳了。
那么洛阳不管是闹鬼还是闹妖怪,都不会再把他吓着了!
此时的牛仙客在李隆基心里宛若一身正气的天神降临,这就是被派来解救他的吧?
一直把自己缩在大大龙椅里的李隆基敢做出来了。
一直放在他心口,坠的他心慌的粮食短缺问题,即将被解决了。
他刚知道洛阳皇宫可能有妖怪,困恼于下次饥荒还是要去洛阳,这个问题就被解决了。
天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
李隆基高兴极了。
和籴法好啊!
他当即挥手招来人去找牛仙客。
“让牛仙客进京面圣!我得问问这个和籴法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办法。”
远在河西的牛仙客心快蹦出嗓子眼了。
这是吓的。
他的确在勤勤恳恳搞政绩,但是现在,河西的仓库里没有成堆的米,没有排列整齐的兵器。
而且这个和籴法究竟是个什么法啊?
怎么会解决长安粮食短缺的问题呢?
现在的牛仙客只觉得脑袋空空。
知识呢,有关和籴法的知识呢,这不是他想出来的吗,知识怎么不进脑子啊?
有没有灵光一闪,给他闪一下子。
牛仙客在确定此时脑袋的确想不出任何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办法之后,虔诚看着天幕,许愿。
但愿陛下不会听风就是雨,让他现在就搞一个和籴法出来。
第74章 (视频) 高傲如张九龄,他低头了
【牛仙客做出了这样厉害的政绩, 简直能当众人的表率。李隆基当即就表示,赏,一定要赏。他准备给牛仙客什么样的奖赏呢, 他打算让牛仙客当个尚书。】
【张九龄拒绝了。张九龄认为尚书这个职位自从唐朝开始,就只有那些担任过宰相,或者是德高望重, 贤名远播的人来坐, 牛仙客是个小吏出身, 且刚刚做出政绩, 还是崭露头角的阶段,甚至朝堂之上许多人都还不认识牛仙客,他哪里能坐稳尚书的位置呢。】
[张九龄这么说, 也有道理。]
[李隆基想给赏赐, 也不是不行。]
[各退一步不好嘛,不给那么高的赏赐不就好了。]
李隆基本觉得尚书这个赏赐听起来不错,但是在天幕的提醒下,又开始斟酌, 是不是的确有些不大妥当了。
资历尚浅,确实是牛仙客的短板。
要硬是把他提拔到尚书的位置, 不是说不行, 只是有些难以服众。
【李隆基原本就因为回京事件对张九龄不满了, 现在因为张九龄的反对, 更是没什么好心情。但是张九龄到底还是他自己选出来的宰相, 李隆基想着, 那要是尚书不行, 给个爵位可以了吧?所以他又问张九龄:“给牛仙客封爵加采邑呢?这总行了吧?”】
【张九龄依然觉得这个赏赐太过了。于是在李隆基本就憋着一肚子气的时候, 耿直的张九龄又怼了他:“陛下这个赏赐也十分不合理。封爵这封的都是有特大功绩的能臣, 牛仙客储存粮食,发展经济,搞好军事,这都是他职务所在,是他分内应当做的事情,不能因为别人没有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而牛仙客做到了,就给了他额外的奖赏。”最后张九龄真诚建议:“陛下要是实在想赏赐,给金帛之类的钱财之物就可以了。”】
[确实啊,牛仙客再怎么说都只是做的本职工作,赏爵有点过分吧。]
[之前那个至极提拔到尚书就离谱。]
[不太懂官僚制度,但是我觉得李隆基做的不对。]
[可能是对李隆基的印象太差了吧。]
李隆基已经变得和从前大不相同了,他现在已经能听进去群众意见,并且把愿意把群众意见给落实。
赏金帛,很合理。
牛仙客资历尚浅,且这样的赏赐没有先例。
最重要的是,张九龄说的对,牛仙客只是干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知道天幕里的自己能不能听进劝。
李隆基惴惴不安,他总觉得天幕里的自己可没那么听话。
看起来就欠收拾的样子。
张九龄也开始在反思。
牛仙客他小吏出身,又没什么文化,若果没有天幕的提醒,自己或许真的会看不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