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是啊,现在哪个人不会背这首诗呢,所有人都会背。]
  百官看着天幕,随着天幕的画面,从江河垂柳来到老叟稚童的身边。
  他们像是也沉浸到了这样的回乡氛围。
  在外考取功名效力朝廷,能有几个人能有这个机会回家去看看呢?
  就是在罢官之后回家,也鲜少能有人有贺公的心境吧?
  毕竟几乎没有人能如贺公一样,引全长安的人相送。
  若是更惨一些,因为被贬回乡,那才真的是贻笑大方。
  羞愧都来不及,如何有这样开阔的心境作诗。
  此时此刻,百官终于明白了贺知章的心境是怎样难得。
  他像莲花一般身处淤泥而不染半分尘埃。
  那颗心,那份最初进官场的心境,始终被他保存地很好,时至多年之后散发着如珍珠一般璀璨的光芒,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可贵的不仅仅是贺公的境界,更是后人能口口相传贺公的诗啊。
  逢人生知己可谓人生幸事之一,在千年之后,以短短的四言小诗为媒介,贺公的心意被千千万万的人都知道了。
  千年后,他们都读懂了贺公的诗。
  众人唏嘘感怀。
  张说也在与众人一同唏嘘感怀。
  但这唏嘘感怀之中,怎么都夹杂着一丝不能抹去的心酸。
  唉,后人只记得贺知章,为什么没有人记得他张说呢?
  他尚且记得最开始天幕出现,说要讲讲张说的时候,后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冒出困惑的脑袋。
  张说是谁?
  怎么能不知道张说是谁呢!
  张说喝着闷酒,想着想着眼泪就要掉下来。
  他为了宰相这个位置耗费心力,为了朝廷耗费心力,为了整个盛世大唐耗费心力,他怎么能不被后人记住呢?
  他自问不是贺知章那等洒脱不羁之人,他身陷官场,为利更为名。
  他想让张说的名字被记录在史册之上,想让张说的名字也能和姚崇一样,被排在四大贤相的行列,还想让他张说写的文章同样也能被后人口口相传。
  张说闷闷不乐,又是一口酒灌下去。
  苦酒!报喝。
  【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亦或是文化上,张说都做好了一个领头羊应该做的。贺知章的诗只是开始,而不是终结。后面有机会的话,再给大家讲讲唐朝的其他文人。这里回到张说身上,我们说张说设立书院、举荐文人,完全尽到了一个文坛宗师的职责。】
  张说停下喝苦酒的动作。
  嗯?
  夸我?
  天幕说我做的很好,完全尽到自己的职责。
  张说坐直了,挺直胸脯。
  天幕说的对。
  他不能颓废喝苦酒,要有一个文坛宗师该有的样子。
  说到口口传诵,他张说的文章也确实有些晦涩难懂,让稚儿去背着实有些困难。
  但他相信,后人一定有人在看他张说的文章!一定!
  【张说全力发展文治的时候,文化全力往前跑,但这时有一个人伸出小脚,踹了文化一脚。这一脚不要紧,把属于我们国家的文化踹到日本去了。】
  【这个人是谁呢,是李隆基。】
  李隆基感觉到天幕传来一股幽幽的不祥之气。
  形式不大对劲,他可能又要挨骂了。
  【作者有话要说】
  张说篇幅可能有点多,一是因为我是按照时间线来写的,张说做宰相时间比较久。二是张说处于的时间段比较重要,封禅就是开元盛世的顶点了,这之后一直是滑坡状态,在这个时间段就需要把文化引出来了。还有一点是,张说关系网大,从张说延伸出来的人有些多。本来想从贺知章引出李白,但是想想还是放在后面,不能太草率。
  明天日万。
  第53章 (视频+后续) 李隆基:我秃了
  【《兰陵王入阵曲》, 在唐朝被唐玄宗所禁,到了宋朝已经彻底失传了。而《兰陵王入阵曲》被传到日本后,却被视为正统雅乐而长久传承着, 一直到今天日本仍旧保留着这支乐舞,且在这首乐舞的传承中有一套非常严整完备的“袭名”、“秘传”制度。】
  【在日本的重大节日,像相扑大会、赛马节会等都会表演《兰陵王入阵曲》, 在一年一度的春日社上, 这首舞曲更是被排在所有古典乐舞的第一位。】
  【这首乐舞传到日本, 肯定是要迎合他们本国人民大众的文化口味的, 所以这首乐舞被改编了。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兰陵王入阵曲》,在舞上,它的仪式感大于戏剧性, 在乐上, 缓慢凄凉代替了慷慨激昂。】
  【除了那些唐乐之中会出现的羯鼓、笙、钲等乐器,还有独舞人冠顶的伏龙,以及赤色两裆的装束,我们很难从这首乐曲中找到本国的影子, 在欣赏这首曲子的时候,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 我们都很难有一种文化认同感。】
  【因为这首曲子到了宋代已经彻底失传, 所以很遗憾, 尽管《兰陵王入阵曲》是从我们国家传入日本, 但复原这首曲子的研究工作, 我们还是只能依托于日本的文献资料。时至如今, 我们再也听不到最初属于我们中国版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了。】
  【而造成这续的一切的起因, 都是李隆基的那句“非正声”。】
  【《旧唐书》记载:“歌舞戏, 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垒子等戏。玄宗以其非正声, 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
  【这其中的“大面”就是《兰陵王入阵曲》的演出形式,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解释,就是带着木制面具演戏。】
  [!!我们国家的文化还要靠日本传承?]
  [好的李隆基,我对你的讨厌又多加了一层。]
  [这都是传统文化啊,说禁就禁,合着文化发展就必须是读书人的事情呗?]
  [歌舞也是文化啊,痛心疾首。还不让我这种没文化的人找点乐子吗?]
  [古代人好惨,识字的人不多,李隆基还要把他们这点乐趣给剥夺了。]
  [不过唐朝的戏曲小说都还没繁荣起来。]
  [就李隆基这态度,能繁荣起来也是真的有鬼。]
  [非正声?那什么才是正声,李隆基你告诉我,什么才是正声?]
  李隆基满脑袋都是:完了完了又被天幕骂了。
  接着满脑子换成:赶紧做点什么补救一下吧。
  最后满脑子空白:《兰陵王入阵曲》被禁了?我没有干过这个事情吧?
  李隆基恍恍惚惚,让他操心的国家大事实在是太多了,禁一个小小的歌舞实在不是什么值得拿出来说的事情。
  他是真的没有找到和这个入阵曲有关的记忆啊。
  既然他想不起来,想必他应当还是没有禁的吧?
  是这样吧?
  那只要后续他不犯这个错误就好了!
  想明白的李隆基开心了。
  但在他身后的高力士贴心提醒他:“陛下下过命令,散乐巡村,特宜禁断。如有犯者,并容止主人及村正。决三十。所由官附考奏,其散乐人仍递送本贯入重役。”
  高力士不愧是李隆基的贴身秘书,李隆基不记不得的事情,他帮李隆基记着呢。
  李隆基得意的笑就这么凝固在了脸上。
  他还下过这个命令呢?
  完全没有这个记忆了。
  百官一时也说不清禁这舞曲究竟是好是坏,毕竟对他们来说,这样的舞曲禁或不禁,对他们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们没有和普通百姓并不处在同一个阶级,无法共情底层百姓。
  就是保留了这个舞蹈,对大唐的发展好像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增益。
  [我只是觉得很痛心,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能由我们自己弘扬和发展。]
  [《兰陵王破阵曲》的研究真的很困难,史料十分难找。]
  [我只想我自己国家的东西不要流落在外。]
  [我懂文化交流,也懂各国友谊,但是我就是很生气啊。]
  百官沉默。
  原来陛下的一个举动,对后代的影响如此深远吗?
  因禁此曲,所以此曲流落在别的国家。
  像一个离开故土的孩子再也没有办法回到家乡那样是吗?
  百官咂咂嘴,心里不大是个滋味了。
  自己的东西到了别的国家这是什么道理。
  天下都没有这样的道理。
  有感觉了,有点感觉了,已经开始感觉陛下此举不大妥当了。
  [尤其还是日本啊,每一个国人都不会忘记的历史吧?]
  [前几天刚去纪念馆,几乎所有人都穿着黑色衣服,还有人手里拿着白花悼念,所有人都没忘记。]
  [这都不是交流不交流的问题了,仇恨buff叠满了。]
  [南京大屠杀,万人坑,日本杀了我们国家那么多的人,手段之残忍触目惊心。]
  [所以再问一次,为什么要把我们自己的文化给禁掉啊,就是因为并非正乐?这理由我跟本没办法接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