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我明白博主为什么说宋璟不灵活了。]
[长安没粮食啊,难不成天天在长安等着饿死啊。]
[饿死应该是不至于的,整个领导班子去洛阳能减轻长安的粮食压力。]
[确实,毕竟那么多官儿,好多人呢。]
[一般这种“就食”都是一两年,所以真的能减少很多压力。]
[他们要是去洛阳了,那长安的百姓就能吃饱肚子了啊,还是去洛阳的好。]
[宋璟把规矩看的太重要了。]
姚崇身边的张说又在撩闲:“姚公,天幕马上要夸你了~”
这件事他也知道。
宋璟说话是不好听,但是姚崇说话好听啊。
所以当时陛下就问了姚崇的建议。
张说啧啧咂嘴。
别人看不清姚崇的性格,他还看不清吗?
姚崇就是在一些国家大事之上,会纠正陛下,但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方面,姚崇不管是什么都顺着李隆基说。
姚崇笑面虎一样,脸色极好,不是宋公那样的臭脸,说出的话也好听,柔软又熨帖,肯定把陛下哄的好好的呀。
此时李隆基也想起来当时姚崇宽慰他的话。
那会姚崇已经罢相,他虽然在自己儿子和手下的事情上犯了糊涂,但是大事方面向来都是很靠谱的。
李隆基瘪了瘪嘴。
他要去洛阳又不是为了去玩儿,他也是为百姓考虑,他也是想减轻长安的粮食负担。
若非如此,谁会喜欢长时间舟车劳顿呢?
但姚崇完全不考虑他的感受,直接就说了他去洛阳就是不对。
还劝他再进行德修。
德修德修,一天到晚的德修,他才修了没多久就又要再修一遍,他真的累了。
【所以李隆基去问姚崇的意见了。姚崇这人就圆滑多了,他比宋璟会讲话,也比宋璟会猜李隆基的心思。姚崇先是直奔主题,说,这洛阳该去呀,怎么不该去呢?接着把李隆基心系百姓的事情单拎出来,拍了拍马屁:“陛下您去洛阳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整个长安城的百姓呀。这洛阳为什么不能去呢?”然后,姚崇又说了:“况且这太庙是好几百年之前建造的,柱子被侵蚀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况且您去洛阳是为了百姓,做为百姓的利民事情如何能遭天谴,上天奖励陛下都来不及呢。”姚崇这是从两个方面,直接把李隆基最大的顾虑给解决了。】
【最后姚崇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现如今长安的百官都收拾好了准备去洛阳,宫人们将陛下的奏折与常用物品也打包齐全,洛阳那里为了迎接陛下也做了许多的准备,陛下如果不去,是让所有人的心思都白费了。陛下如果实在担心太庙,可以心腹留守,监督维修。这样太庙的修缮工作和“走食”就都不耽误了。】
[牛啊,跟着姚崇,学会与上司的对话艺术。]
[姚崇是实打实的务实派啊。]
[哦对了,他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我差点忘了。]
[对,治理蝗灾只有他不怕遭天谴。]
[唉,宋璟用来劝谏还是很好的,就是能力差点。]
张说脑袋又凑到姚崇的面前,依旧是欠嗖嗖的模样:“姚公也教教我,教教我说话的艺术。”
姚崇有心膈应张说,上下扫视张说一眼:“这大约是天赋吧。”
言外之意,你资质愚钝,学了也是白搭。
【作者有话要说】
捂着我的腰子送上万皇后,明天还是六贵妃吧……我蠢蠢欲动的日万心总是跟我虚弱的腰间盘有冲突(抹泪)
第41章 (视频+后续) 我替你看看盛世长安,究竟是何繁华模样。
李隆基因天幕所说的“走食”一事, 想起了姚崇的好来。
诚如天幕所说,姚崇这个人非常会说话,可以说是就目前来看, 他那么多大臣之中,也只有姚崇说话最合他的心意。
他最会掌握君臣之间的分寸好距离,多一尺疏远, 近一尺又过于谄媚。
可惜啊, 他的性格不适合长久为相。
李隆基往姚崇的方向看去。
这次天幕, 姚崇也来参加了。
天幕的话将李隆基的回忆拉回了姚崇还执紫微令为宰相的时候。
那时的姚崇严重颇有意气, 一心想与他携手开创君明臣贤的开阔□□面。
可眼睛里看到的姚崇却与之前大不相同了。
他本笔直的背佝偻了不少,头发胡子也全花白了。
许是因为担任闲散文官的缘故,他的眼睛里更多的不是进取, 而是守成。
整个人身上更多的, 是祥和的气质。
此时此刻,李隆基清楚地认识到,姚崇他老了。
李隆基转眸又看向宋璟。
宋璟还能当宰相吗?
答案是能的。
但他却不再适合当那个执掌紫微令的首席宰相了。
性格刚直,却能力不足, 可当一时之相,却不能长久为相。
李隆基看着天幕, 心里不免有些怅惘。
宋璟退去首席宰相的位置之后, 把谁塞到这个位置最为合适呢?
天幕呢, 天幕来说几句话啊, 刚刚背刺的那么欢乐, 现在怎么当了哑巴。
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 该说的事情拼死拼活掖着藏着。
下一任宰相究竟是谁?
他做的怎么样啊?
【如果我们将唐玄宗李隆基一手缔造的开元盛世划分为三个时期的话, 那有姚崇和宋璟辅佐的这个时期, 可以称为第一个时期。随着姚崇和宋璟双双下台, 这个锐意进取的开元初期,也算是拉下了帷幕。他们虽然不再任宰相,但他们的功绩却影响到了历史的进程,被史册永远记录下来了。在此之后,我们很难再看到这样一个君臣一心,为开创盛世这一个目标而齐心协力奋斗的画面了。】
李隆基心里一个咯噔。
天幕这话是什么意思?
不说下一任宰相是谁,不说就是了。
怎么还扯上了时代的落幕和很难再看到这样的画面。
姚崇和宋璟这两个宰相当然值得称赞,但天幕不是也说了吗,他们各有各的缺点,他李隆基找宰相,难不成还会越找越差?
什么叫“很难看到君臣一心,齐心协力努力奋斗的画面”?
为什么难看到。
他李隆基不是脚踩路上始终在奋斗吗?
他在砥砺前行啊?
天幕能不能张开眼睛看一看?
【宋璟是个好宰相吗?答案是肯定的,论宋璟的政治品格,无论是当世满朝文武,还是跨越时空一直追溯到现在,那样一心为公的纯净之心绝无仅有,很难找到第二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很难抛弃自己的利益。相对于姚崇而言,宋璟的能力差那么一截,但这绝不是说他没有能力,只是他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他在首席宰相的位置,管理整个庞大的国家政事。所以综合总结下来,宋璟他也在唐朝四大贤相之列。】
[四大贤相,上个视频好像提到了,我忘记了。]
[我回去看一眼。]
视频的观众在往回翻上一个视频,天幕下,宣政殿前的众人也在哗啦啦翻着自己的笔记。
张说也将自己满满当当的笔记翻的哗啦啦。
这笔记多且详细,有批注、有感悟、有反思,张说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
还有一种心安。
一种认真学习的心安。
姚崇看张说在一旁翻着笔记,目不斜视,出言道:“唐朝四大贤相,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张公可是在翻这个?”
张说乐颠颠:“对对,我就是在翻这个。”
姚崇说话的功夫,张说的手也翻到了那里。
让他看看,还有谁能走上那个宰相的位置,让他从这个天幕的字里行间,窥得一线天机!
他张说,睿智。
张说用手指着重复一遍:“姚崇,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为唐朝四大贤相。”
姚崇,上一任宰相,已经下台了。
宋璟,下一任宰相,估计要不了多久,也要下台了。
可这房玄龄、杜如晦,是太宗的宰相啊……
张说人傻了。
他这哪里是窥得一线天机,他这是在翻历史吧?
后面的人呢?
在宋璟后面的人呢?
他有些想当然了,默认为四大贤相是在陛下统治时期的宰相。
原来是整个唐朝的宰相。
房玄龄、杜如晦当列在这四大贤相之中,这个张说当然是承认的。
但是怎么姚崇和宋璟也双双都被后人列在其中啊?
这评定的标准是什么?
难不成在姚崇和宋璟之后,满朝文武再无人可用了?
没有人能超过姚崇的功绩?
开什么玩笑。
偌大一个唐朝,萎了?
张说将自己的笔记翻的哗哗作响,正过来看,反过来看,像是要把这样纸给盯出一个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