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他双手背在后面,偷偷把手心里的汗放在屁股的衣料上擦擦。
  没事,没有大事。
  他做的挺好的,没什么毛病。
  【但是他大张旗鼓,做表面工作的意味实在太严重了,怎么看都不是出自李隆基自己的本心。所以宋璟不是很满意,他又直言上谏了,他说,天子德修讲究的是一个诚信,陛下心不诚,想必上天是不会看到陛下的努力的,陛下与其大发制书,搞这些形式主义,不如在“亲贤臣,远小人”上下功夫,确保自己耳目不被小人闭塞。】
  【讲道理,李隆基做赈灾和平反冤假错案有问题吗,没什么问题,只是在宋璟眼里,李隆基做的这些还远远不够罢了。宋璟所希望的不是别人眼里或者是嘴中的一个皇帝,他希望大唐能有的,是一个实实在在,全须全尾,有内而发想去做好一个皇帝的皇帝。所以宋璟在发现李隆基想搞面子工程含混糊弄过去的时候直接指出,你这里不行,你要做到最好,你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做一个好皇帝,做一个最好的皇帝。】
  【宋璟的角色其实像孙悟空身边的唐僧,那个紧箍咒时不时念一段,看到李隆基头上的弦松了,就给他紧一紧。宋璟不仅是以最高的要求要要求自己的,他还用最高的要求去要求李隆基,希望他时时事事,都做到最好。】
  [宋璟你争气啊!活久一点,大唐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所以李隆基是孙悟空?有点好笑。]
  [真的很痛心,李隆基统治后期,再也没有这样敢说话的宰相了。]
  [朝堂无人敢说话真的很悲哀。]
  [我愿称宋璟为,会念紧箍咒的最强唐僧。]
  【李隆基他听宋璟了话吗?他听了。用《资治通鉴》上面的总结就是:“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
  【李隆基是敬佩宋璟这样刚正且从一而终的性格的,他心里明白,宋璟是为了他好,所以哪怕宋璟说的话不中听,他也会乖乖听话。】
  听到这里,李隆基吁了一口气,顺便擦擦脑袋上的汗水。
  看,他就说吧,他真的有在听话。
  【作者有话要说】
  立个flag明天万更,万不出来这章评论的在座各位宝贝都有红包,我肯定能日出来!我要粗长起来!!
  第39章 (视频) 百官:宋公原来不是神人,是旱魃吗?
  【有关宋璟直言上谏的例子还有一个。在开元七年的时候, 王皇后的父亲,也就是李隆基的岳父王仁皎去世了。在李隆基尚且年轻,且没什么权势的时候, 王仁皎就为了招待李隆基给他做碗面汤,当掉了自己的衣裳,李隆基心中自然是感激万分。所以这翁婿两人之间的感情是不错的。】
  [原来李隆基年轻的时候那么穷。]
  [王皇后家里好像也没有什么钱的样子。]
  [是啊, 王皇后的父亲武将出身, 严格来说王皇后算不上是大家名门闺秀。]
  [其实说到底李隆基喜欢的还是那种会吟诗作对的, 或者是脑袋里有计谋的。]
  [前者就是赵丽妃, 后者就是武惠妃。]
  [好的,李隆基不喜欢王皇后的原因找到了一点。]
  [哈哈,你管他喜欢什么。]
  后宫乱糟糟。
  赵丽妃连忙对着王皇后摆手, 一双素白柔嫩的小手快摆出了残影:“不不不, 不是这样的,我可不喜欢他,他不是什么好人。”
  开玩笑,在座的姐妹都是因为第一次天幕而对陛下产生了一些不可言说的厌恶之感, 大家同仇敌忾坐在了一起,处成了最好的姐妹。
  天幕这哪里是背刺陛下, 短短一句话差点把她的后背给捅个对穿。
  赶紧撇清和陛下的关系才是要紧的。
  幸好在座的各位嫔妃都不在意这件事。
  赵丽妃看看天幕, 又看看王皇后, 心里担心天幕将王皇后扯了上去。
  刘华妃帮忙分析着:“天幕说, 开元七年, 这不就是今年吗?”
  杨贵嫔道:“皇后的父亲就是今年去世的。”
  赵丽妃还惦记这王皇后被废一事, 心里急的不行。
  莫不是今年因为父亲之死, 皇后做了什么惹怒陛下的事情, 让陛下在一怒之下把她的后位给废了?
  “你快想想, 你有没有做什么不合规矩的事情。”赵丽妃推了推王皇后,带着几分急切的意思。
  王皇后依言仔细想了起来。
  没有呀,阿耶年初病重,今年几乎都是卧病在床,她去探望了几回,回回也都是按照着规章制度来的,不管是出宫还是带的宫人,都是严格按照礼制来的,从来没有半点逾矩。
  她去探望父亲,还同陛下讲过了,陛下也是同意了的。
  哪里能因为这些事情废了她的后位。
  若说她阿耶做了什么,惹怒了陛下,那便更不可能了。
  阿耶在年初就卧病在床,时醒时睡,前不久去世了,他能做什么?
  “没做过。”
  将脑子翻过一遍的王皇后老老实实道。
  王皇后毕竟不会在这件事上撒谎。
  赵丽妃、刘华妃还有杨贵嫔齐齐陷入了沉思。
  那究竟是什么事情,能把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和当朝首席宰相宋璟联系在一起呢?
  此时的武婕妤看着天幕,喃喃自语:“武惠妃……”
  赵丽妃已然在后宫里了,生的花容月貌的,早些年颇得盛宠。只是后来不知怎么的,像是偃旗息鼓一般,再不争宠,不是龟缩在自己的宫殿,就是去皇后的宫殿里头。
  就是皇帝宠幸,也大多是称病不出。
  赵丽妃倒是不足为据。
  武惠妃……
  现在这满朝之中,姓武的也只有她一个人。
  这武惠妃莫非是她?
  她从婕妤晋到了妃位?这是何时发生的事情?
  武婕妤心中满腹疑惑,但是无人为她解答。
  此时,宣政殿。
  天幕的话让李隆基想也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
  彼时他尚且是那个无权无势,无甚钱财,甚至还不知道拉拢人心的临淄王。
  去岳父王仁皎家中吃饭的时候,岳父家中也是贫穷,拿不出好的饭招待他,心里十分愧疚,拉着他的手反复说委屈了他。
  他那会的身份不高,谁人会想到他就是未来的皇帝呢?
  没有人对他高看过一眼,也没人会因为拿不出好饭招待就觉得委屈了他。
  但他的岳父王仁皎,总是觉得他是个能出人头地的儿郎。
  当日背着他,偷偷把自己的衣裳拿去当了,换了面回来,给他做了碗面汤。
  李隆基沉沉叹了口气。
  现如今,这个在他年轻之时就认为他能出人头地的老人去世了。
  他转头问身边的高力士:“已发丧了吗?”
  高力士知道,陛下这说的是王仁皎:“是,墓址选好了,已经发丧了。”
  李隆基这才想起,礼部前些时候按照礼制拟了丧葬流程,他已然看过批阅了。
  时隔多年,那一餐饭对李隆基来说算不上可口,更算不上珍贵了。
  李隆基便看满朝的文武百官,心里越发沉重起来了。
  但这饭里的情谊千金难换啊。
  不若将他的丧葬抬高一个品阶吧?
  李隆基摸了摸下巴,心里有一个小小的想法正在冒芽。
  【父亲去世,王皇后心中悲痛,于是王皇后兄妹二人联名上谏,希望能按照窦太后父亲下葬的规格下葬他们的父亲王仁皎。窦太后父亲下葬的坟茔是怎样的规格呢?五尺一丈。光说这个五尺一丈没有比照,大家或许比较难以理解这个规格是怎样的。当时有关下葬的制度是这样规定的,哪怕是一品官的坟茔,也不可超过一尺九丈,就算有陪陵,统共也不能超过三丈。王皇后兄妹二人所希望的这个尺寸是大大超过了礼制规定的。】
  天幕这话平铺直叙,但是李隆基不知道怎么的,就是品出了一些批评的味道。
  是他的问题吗?
  李隆基挠挠头,也不敢问旁人对此是怎样的看法。
  要是让他说,他觉得这五尺一丈的坟茔,也不是不可建。
  毕竟岳父生前年轻的时候,是如此赏识他。
  在他那般贫困落魄之时,依然坚定认为他以后能出人头地的人,实在太少了。
  就是建个越礼制的坟墓以慰岳父的在天之灵又能怎样呢!
  而此时,一旁的宋璟在听到天幕说的“大大超过了礼制规定”这几个字后,眉头就拧的死紧,能夹死一只苍蝇一般紧。
  超过礼制?
  这如何能行?
  不单单是劳民伤财,就是于陛下的名声,于皇后的名声,这都是大大的不利。
  他动了动嘴,想要说些什么,又突然想起来这是天幕所说的话,现在还没有人提出这样的意见。
  此时说话,为时尚早。
  宋璟最终还是闭上了嘴巴。
  紧皱的眉头也松开了,只是那眉间还留有因为久皱眉头而生出的皱纹,凭给他整个人都增添了一些不怒而威的气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