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姚崇和李隆基的脖子齐齐僵住。
  火热的泡泡被钢针瞬间戳碎,风簌簌吹过,宣政殿前,一片冷寂。
  姚崇和李隆基本能看向天幕。
  李隆基感觉天虽冷,但他要冒汗了。
  天幕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他之后难不成干了什么糊涂事,误杀了一个贤能的宰相!
  救命,谁能来管管以后的他啊?
  这都干的是什么荒唐事儿啊?
  他就知道天幕对姚崇大夸特夸不是什么好事,原来是在这里等着他呢?
  求求了,千万不要是他干了什么坏事了。
  他会被天幕骂死。
  他不仅要被天幕骂,文武百官也要骂他,谏诤制度刚刚完善,百官嘴皮子都厉害呢。
  李隆基在心中双手合十,虔诚祈祷,以后的他千万不要脑子发昏,干了什么对不起姚崇的事情,千万不要。
  姚崇双眼发昏,快站不住了。
  这是什么意思?
  他那两个儿子难不成要暴露了?
  不能够吧?他两个儿子那蠢材还能被记到史书上去流传后世?不要闹了,这怎么可能呢?
  难不成是他自己干了什么事情惹怒了陛下?
  不能够,不能够,他跟陛下关系好着呢,荣宠加身,陛下怎会恼他,不会的。
  难不成他两个蠢儿子真的暴露了?
  姚崇汗涔涔,想了想第一回天幕背刺陛下的模样,连拉起衣袖擦擦汗的力气都没有了。
  【坏就坏在他那两个儿子身上。姚崇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姚彝,一个叫姚异,我们之前说到卢怀慎死在了开元四年,姚崇的长子姚彝也死在了那一年。】
  远离长安的姚彝一个弹跳从躺椅上蹦起来。
  刚刚听完卢怀慎死讯,说着生死天注定,随他去吧,不是很关心的姚彝,此时眼睛要冒火了。
  他两手握拳对着天幕挥了又挥:“我正值壮年!谁死了?你说谁死了?你再说一次!”
  天幕当然听不到他讲话。
  姚彝得不到回应更加生气了,他鼻子快气歪了,感觉胸腔之中的怒火将他团团围住,他的五脏六腑就像胀了气一般,他甚至想对着天幕拳打脚踢:“你才死了,你听到了吗,你才死了!”
  宣政殿前。
  短短几个呼吸的时间,李隆基完成了完美的情绪转变。
  他痛心疾首看着姚崇。
  原来他这回真的没干坏事,可是他的好宰相,背弃了他!
  第34章 (视频) 姚崇哭泣.jpg:原来陛下不是真的爱我
  姚彝大声叫嚷:“这天幕妖言惑众, 胡言乱语!”
  “我要去见我耶,我要去见陛下,陛下该管管这些江湖术士的了, 要我死?这根本不可能!”
  姚彝的夫人看着他疯疯癫癫,像是得了失心疯的模样,往后退了退。
  她看着天幕, 心里如明镜。
  尽管姚彝竭力不愿意承认天幕所说的内容, 说着是江湖术士的妖法, 但她知道, 天幕说的大概是真的。
  她也知道,她的郎君心里是有七八分相信的,否则不会癫狂至此。
  是啊, 谁能坦然接受自己的死讯呢?
  上一刻还在做着借祖宗的荫蔽升官进爵, 回到长安的美梦,下一刻这梦就重重掉在地上,摔的粉碎。
  姚彝的夫人听着他重复喊着要去见耶,去见陛下, 心里只余叹息。
  他大概只看到了天幕说的,他死在了开元四年。
  却忽略了天幕还说了, 他阿耶的荣宠不会一直加身, 他阿耶一世的英明, 毁在了他的身上。
  他喊着要见阿耶, 要见皇帝……
  或许是见不到了吧。
  宣政殿。
  姚崇听到天幕点出了他的两个儿子, 心里仅存的一点希望彻底破灭。
  天幕什么都知道, 并且还要大讲特讲。
  此时他心里开始生出一些后悔, 后悔自己太过纵容两个儿子。
  姚崇失意, 张说便得意了。
  他摩拳擦掌, 兴致昂扬。
  他就说,根据前面两次天幕进行推测,天幕是不会光说别人好话的,天幕总得背刺点什么。
  若说天幕一直背刺陛下,他是不太行相信的。
  天幕既然讲到了宰相,讲到了姚崇,那么他是坚信天幕一定要说些什么背刺他的。
  这寒风瑟瑟里他等了这么久,终于要等来了!
  张说一改萎靡状态,此时拿好了比,跃跃欲试,已经迫不及待想把天幕说的每一个字都记住了。
  【说到姚崇的两个儿子,就要说到魏知古。】
  宣政殿前议论纷纷。
  “魏公?魏公不是去年已经病逝了吗?”
  “是啊,只记得魏公突然被罢为工部尚书,不久后病逝了。”
  “魏公此人刚直,先帝还在位的时候就多次直言上谏。我还记得先帝想为当时的金仙公主和玉珍公主修建道观之时,是魏公说,希望先帝体察民意,罢去劳役,造福百姓。”
  “魏公第一次谏言未被采纳,又去谏言第二次,言辞恳切,一心为民。”
  “不知魏公和姚公的两个儿子为何会扯上关系。”
  “说起来,魏公还是姚公提拔的。”
  说到魏知古,李隆基有了些印象。
  他看着天幕想了想,姚崇的两个儿子是不是让魏知古去办事了?他记得这么个事儿。
  【魏知古可以算得上是先天政变的功臣。我们在直播中讲过,太平公主后期的势力达到“七位宰相,五出其门”的地步。这个魏知古就是剩下两位之中的一位。李旦将他提拔为宰相,严格来说,他算是李旦的人,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政斗的时候站中立。】
  【但他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中立,李旦年岁已高,新帝出现只是早晚的事情,魏知古也需要为自己谋后路。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他看好的是李隆基。因此他在得知太平公主要发起先天政变的时候,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隆基。】
  【开元初年,魏知古官至黄门监,也算是与宰相同等的位置。按照职位来说,他与姚崇相差并不是很多。但姚崇对魏知古的态度是什么呢?姚崇有些看不起魏知古。原因有两点。】
  宣政殿前又热闹了。
  “姚公看不起魏公,竟还有此事?”
  “你资历尚欠,你还不知道这些。”
  “那陛下知道吗?”
  “哎,这我就不知道了,莫要问了,小心祸从口出。”
  “真是稀奇,姚公与魏公不和,可我听说魏公是姚公提拔的呀。”
  李隆基面色复杂,并未说话。
  【第一点原因是,魏知古是小吏出身,自科考得中之后,他仕途之上的每一步走的都有些艰辛,他是一步一步爬上与姚崇差不多的位置上的。姚崇是有些看不上他的身份的。第二点原因是,魏知古之所以能在李隆基手底下有那么一些位置,是走的特殊路子。他向李隆基告密得到了功臣的名头,才能有最终的宰相位置,他并不是像姚崇那种正统官僚,姚崇自然不喜欢他。】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姚崇曾在魏知古往上爬的时候,拉过他一把。姚崇看着曾经远远不能及自己的人,现在突然与他平起平坐,他心中自然不舒服。姚崇始终记得他帮助过魏知古的这件事,所以与魏知古说话总用高人一等的姿态。】
  宣政殿前有人惊诧,有人恍然大悟,有人没什么表情。
  唯一扬眉吐气的是张说。
  他拿着自己带的笔和纸,飞快将天幕说的每一个字都记录下来。
  记下来,都要记下来。
  他就说,姚崇是一个虚伪的人,但是没有人相信他的。
  姚崇他排斥异己还喜欢搞小团体,只是他也太会掩饰了一些。
  亦或是有人发现了他的真面目,但是没有人敢说出来。
  张说边想便愤愤然写。
  现如今天幕把这些鲜为人知的事情说了出来,众人就看清了姚崇的真正的样子。
  平日里受了姚崇不少绊子的张说此时神清气爽,通身都舒畅了。
  天幕将姚崇的本性分析地透彻,他倒要看看姚崇还怎么装。
  此时姚崇的心态与最初完全不同了。
  他不再飘飘然接受着天幕对他的诸多赞颂,不再认真将天幕说的话逐字逐句记录下来。
  他像是被抽去了浑身的力气,连带着之前的那些骄傲也一并抽走了。
  【张说的心态不是很好,魏知古的心态好吗?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两个人都是半斤八两罢了。此时魏知古身居宰相位,他不再是那个需要仰望姚崇的宰相了,他的心态也变了。魏知古认为,我跟姚崇相差不大,他凭什么对我颐气指使?我现在是宰相啦!我已经不是最开始那个需要仰仗姚崇鼻息的小官吏!】
  【两个人之间明明是有着提携的恩情的,但是应当牢牢记住这恩情的魏知古只想让姚崇赶紧把这件事忘记,而不应该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的姚崇,希望魏知古始终牢记他的恩情,对他再恭敬一些。两个人因为地位的变化,心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矛盾自然就产生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