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官有令 第26节
“娘娘娘……”梁小芸赶紧拦着,“小鹏去剑道书院这是喜事儿,你可说点儿吉利话吧。”
李彩云又叮嘱道:“到了书院有人欺负伱就回家跟娘说,知道吗?”
“嗯!”梁鹏重重点头。
一直到梁岳驾着车,拉着梁鹏和行李走远了,李彩云还在望着车辙惆怅:“唉,小鹏为人最是和善,这下离家远了,真担心他受委屈啊。”
“娘。”梁小芸安慰道:“小鹏自己会处理好的……真不用担心。”
……
车驾缓缓出城,官道两旁春暖花开,处处是葱翠鲜艳景象。梁鹏坐在车辕处,兄弟俩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路上间或有家人领着稚童或少年朝同一方向前进踏青,可能是要去见识一下剑道书院的盛景,春来花好,学子风流。
来到近前,能看到琅云山巍峨气象,浩然峰庄正磅礴,俱是山中雄伟之属。转过来,能看到浩然峰正对面,也是一片高耸山壁处,雕刻了一幅巨大的岩壁画。
壁画的景貌,乃是一朵九枝并生的狭长花瓣,看起来略带几分妖异。
梁岳目光一动,觉得这壁画上的花有些眼熟,便问道:“这雕刻的是什么花?”
“那是九首墨罗花。”梁鹏看了一眼,答道:“因为历来九蒂连枝,从前一直是古鞅国的国花。后来九鞅彻底分裂,也都不怎么再愿意提起这朵花了。”
“那为何刻在剑道书院的正对面?”梁岳又问。
“是书院先辈们雕刻的。”说起这个,梁鹏的神情稍稍端正。
“四百多年前,九鞅攻入胤朝,一度霸占凉州、西洲、北州数十年,还一直向中州进犯。多亏危难之际大兴帝登基,然后鏖战十年驱赶九鞅,才避免了九州陆沉之危。”
“大战中,大兴帝将国都从清都云麓城迁到了神都龙渊城,直面九鞅,亲自镇守国门。在他的提议下,儒圣祖师创办剑道书院,专为朝堂培养书剑合一的儒修。”
“之所以在对面雕刻九鞅国花,是为了提醒剑道书院学子们,敌人就在眼前,从来都未远离,九州之耻,不可相忘。”
梁岳听着他的讲述,轻轻点头。
这段历史他也是听说过一些的,不过九首墨罗花,确实是第一次见,
之前他曾见过类似的……
就在凤蝶后肩的纹身上,可凤蝶那个只有三朵花。
想了想,他又问道:“这种花只有九首吗?有没有三首四首之类的?”
“呵。”梁鹏一笑,“大哥你这么纠结这个花儿做什么?墨罗花天生只有九首,哦对,历史上好像有过三首墨罗花,不过只是一个商会的标志。”
“好奇而已。”梁岳摇摇头,没有再多问。
马车一路沿着正路上山,在半山腰的书院正门前被拦住。
前方高高立着一尊高大的持剑儒士雕像,剑锋遥遥指向对面山壁的九首墨罗花。
这位也是收复之战能取胜的决定性人物,儒圣祖师。
他与大兴帝年少相识,互为挚友,后来各有际遇,最终共同踏上顶峰、建立太平盛世,早已传为一番佳话。
雕像下方的台上还雕刻着两行金字。
“治国需老成,救世当少年。”
据说是当年大兴帝亲笔所题,用来表彰四百年前收复之战中,那些流血牺牲的年轻读书人的巨大功绩。
在九鞅占据三洲的岁月里,他们试图用几十年抹去胤朝的一切影响,毁掉书籍、诗文、图画,敢用九州文字者皆杀。
是无数年轻人毅然前往,在被敌人占领的疆土上以口口相传、沙土授课的方式,传播属于九州的文化。这让三洲百姓牢记根本何在,时刻期盼王师北上。
这个过程中,不知有多少儒生慷慨赴死。
这番话的意义便是如此,太平治国需要老成持重,国家才不会轻易陷入动荡混乱。倘若生逢乱世,唯有少年血气,方能拯救世界!
马车缓缓停在山门外。
这里有一位青年儒生微笑立在雕像旁,出声道:“梁鹏师弟来得早了一些,还好我也提前到了。”
“卞师兄。”梁鹏跳下车,拱手行礼:“当然要提早些到,不敢叫师兄等我。”
“我是竹字科的,名叫卞和,梁鹏师弟刚入院,这几天我会带他熟悉山门。”卞师兄又对梁岳说道,“家属和车驾就不能上山了,把他的行李交给我吧。”
“卞师兄,我自己搬就好了。”梁鹏连忙道。
“嗨。”卞师兄摆摆手,“何须如此。”
等梁岳和梁鹏把行李都搬下车,他确认了下:“就这么多了是吧?”
说罢,双手一拈决,一道清风环绕着他与梁鹏,以及地上那些行李,倏忽间便挟至半空。
浮空而行,脚下飘忽,梁鹏头一次感受这种玄妙,但神情也还算淡定,当空与梁岳挥手告别道:“大哥,我先走啦,你回家的时候小心一些。”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梁岳则是殷切叮咛。
然后梁鹏就向上飞走了,他独自一人驾着车又回来。
下山时,抬头看着对面山壁上的九首墨罗花,梁岳目光明灭,若有所思:“是与不是,一探便知。”
第32章 通北商会
龙渊城东市后方的一处旧街口,一派寥落景象,石牌底下就是一堆破筐烂布,时而有野猫叫声,不见人影。
此地白天也是人迹稀少,何况傍晚。
据说是因为当年杀的人太多,至今还能闻到血腥气,普通人进去逛一圈了就会觉得不舒服,夜里常做噩梦。
三十年以前,这里曾经是东市里最繁华的一条街,因为此间有一家商会。
“通北商会。”
梁岳沿着这条破败长街走到中段,踢开种种杂物,总算看清了地上那块破碎的匾额上的字。
“没错,就是这。”他又自语一声。
先前听梁鹏说起曾有个商会以三首墨罗花为标志,他回去之后好一通查找,终于找到了这个名字。
四百多年前的收复之战以后,九鞅被大兴帝打回老巢,有几百年的时间里不敢向南看一眼。
只有边境的百姓私下时常互通有无,胤朝这边的百姓用陶瓷、丝绸与生活器物等等,去交换九鞅那边的灵植、药草、野兽肢体等等,来往渐渐增多。
大约五六十年前,出现了一家风光一时的商会,名叫通北商会,他们将胤朝与九鞅的上层打通,将货物直接在九鞅各部与龙渊城之间运送。
通北商会所在的这条街,顿时就成为了东市最火爆的街道,来抢着买货与抢着卖货的人,让这条街昼夜繁华。
不过九鞅那边也不是每一个部落都支持与胤朝通商,事实上,愿意接纳九州文化的部落才是小部分。
通北商会基本只取得了苍龙部、月鹿部、心狐部这三大部落上层的支持,其余部落的上层依旧禁绝九州商旅进入,百姓们就算想要,也只能偷偷从其余三个部落购买。
所以通北商会的标志是九首墨罗花的一部分,只有三朵。
可好景不长,三十年前先帝突然病故,九鞅趁机大举进军西北。
新帝登基直接立年号“牧北”,以证抗击之决心。
西北大战打了四年,最后是牧北帝御驾亲征,在天峡关一举击溃敌军。不仅收复失地,还将九鞅木狼部的领地全部占领,锁死霜北城,让其余八部再难出山。
大战前期胤朝失利,神都之中群情激愤,“通北商会”被举报曾向九鞅走私军械物资,连名字都在自首,最终成员被全部当街斩首。
这一条街,被鲜血染得通红,久久未曾褪色。
此后再无人敢踏入,生怕怨魂缠身,就连东市的正街都迁移了一段距离。
这段历史过去了三十年,早已经被扫到了尘埃堆里,这个三首墨罗花的标记,哪怕是当年的亲历者可能都不记得了,只有寥寥几本记载当年事件的书籍里可能看见。
年轻人中只有极少数涉猎广泛的读书人,才有机会知晓这件事,譬如梁鹏。
于文龙的宅邸,就在东市之外,距离此地不过一坊之地。
梁岳迈过门槛,推开早就摇摇欲坠的大门,进入了商会内的杂乱庭院。
当时凤蝶提及于文龙送她的东西,想要去摸肩膀,这个小动作只有梁岳注意到。
后来的注意力更多都放在了破案上,也没有多想这件事,直到早间听梁鹏提及墨罗花的事情。
此前就曾经分析过,于文龙非得回到神都,极可能是有什么只有他才知道的东西要来拿。
连他的九鞅同党都不知道。
所以那些九鞅谍子才会干脆利落地杀掉凤蝶。
杀人灭口是出于谨慎,可这也暴露了他们根本不知道于文龙的秘密。哪怕仅仅是知道这样东西的存在,他们也不该如此草率出手。
毕竟凤蝶一死,线索就断了。
或许九鞅谍子之间的联系本就不紧密,否则一个落网都很容易牵出一串来,这些年的清除也不会如此困难。
那于文龙瞒着九鞅同党、豁出了性命也要回来取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梁岳踏入庭院之后,里里外外仔细寻了一圈,貌似没有什么藏东西的地方。当初商会成员被杀的时候,肯定也伴随着搜查劫掠,但凡是个箱柜之类的都被砸烂了。
难道于文龙压根就没有藏什么,又或者东西不在这里,亦或是此处另有机关?
那该怎么找?
梁岳站在庭院中,缓缓陷入沉思。
……
假如自己是于文龙,那在凤蝶身上纹下那个标记是为了什么?
或许……
是为了留下一个契机。
万一某天自己真的死了,而且来不及取走这里的东西,那凤蝶可能还有一丝希望找过来。
毕竟她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能让自己感受到真情的人。
至于是出自真心还是假意,有什么所谓呢?
那藏在这里的东西,就一定是凤蝶能找到的。
这样就注定它不会太难。
像是梁岳在得知三首墨罗花的来历之后,直接赶赴了这里,若是有一天凤蝶发现了这个纹身的含义,她也很容易联想到。
可是这里的东西,又不能被别人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