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659节
「鲍总,不是我不通人情,豫省也是产粮大省,玉米产量远比西北高,这舍近求远也不是个事儿啊!」
「老鲍,你觉得从西北把玉米运到东北来,这听着靠谱吗?」
「既然都能通过陇海线运出来了,为什麽不直接卖给外商呢?」
鲍春来接连三次吃瘪,而且被拒绝的理由有理有据,让人无法反驳。
「看来西北没法再继续收购粮食了。」鲍春来颇为无奈,「物流销售渠道还是太单一了。」
按前两年的情况,这段时间应该每天都有西北玉米发往西南地区,贸易量也还不错。
不过玉米良种更新换代的风也吹到了西南,当地玉米缺口基本实现了自给。
而贸易公司玉米中心依然按往年的节奏在西北收购玉米,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情况。
郭阳在一旁见证了全程,乍一看上去,这和信息搜集不到位有关,其实本质原因还是内需没开发出来。
国内玉米的消费潜力是巨大的。
今年国内玉米产量2.24亿吨,需求约1.5亿吨,依然有7000多万吨的过剩。
但原时空国内一年的玉米消费量已多年保持在2.8亿吨以上,相当于现在的产量还不能满足需求。
「我给熊景打个电话。」郭阳没有避着鲍春来,直接拨通了熊景的电话。
熊景是现在嘉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曾和方晓章搭档,郭阳也见过数面,留了号码。
电话很快被接通。
「喂,董事长,你好。」熊景也没料到会突然接到大老板的电话,以为是出了什麽事,心里还有点悬吊吊的。
郭阳开门见山问道:「在建的项目全部投产,玉米深加工产能一年能达到多少?」
「700万吨。」
「也就是说还有450万吨没有投产?」
「是的。」熊景想了想,沉吟道:「还有个很麻烦的问题,即使投产了,也很难全力生产。」
郭阳挑了挑眉,「也是产能过剩?」
熊景说道:「对,这两年国粮丶西王丶玉锋等企业都在疯狂扩产能,下游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如果等在建的项目都投产,国内市场可能就真饱和了。」
「乙醇呢?」
「也一样,乙醇下游领域主要有白酒丶医药丶化工产品和燃料乙醇。其中,白酒约占40%,是乙醇消费的主力,化工和医药产品占30%,但这三者都是供给过剩,唯一有指望的就是燃料乙醇,奈何推广不给力啊!」
郭阳听明白了熊景的意思。
不仅种植环节过剩,加工环节也出现了过剩,这就是产量突然暴涨带来的结果。
但这些都是幸福的烦恼。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早都已经摆在了桌子上,就看上层怎麽抉择了。
接下来,郭阳又和熊景聊了一些生产上的情况,但没下达具体指令,只是鼓励坚持,同时工厂的建设也不要拖。
尤其是燃料乙醇的项目,他预计国家接下来会进一步扩大燃料乙醇的推广,同时一定程度上放开用粮食生产燃料乙醇的限制。
这是解决粮食过剩的办法之一。
挂了电话,郭阳又和鲍春来交流了一会儿,详细听了下粮食贸易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等要下班时,他才回了办公室,然后给高德去了电话,详细说了说和陈燕秋丶鲍春来以及熊景沟通的情况。
国外消费市场稳固,以及国内供应链的坚实基础固然令人兴奋。
但两人都清楚粮食过剩才是未来的主旋律,即使这个星球上还有许多贫民忍饥挨饿,也改变不了这一现状。
如今的全球粮食贸易已经是微利,全靠体量撑着,等北美农业生产恢复正常后,竞争必会更加激烈。
嘉禾粮油需要尽快理顺海内外渠道,让自身进入盈利状态。
这年的最后一个月,卖粮难的问题越发凸显。
先是各地方媒体报导,随后又在网络上传播发酵,引发了一波热潮。
惠农网和蔚来微博也被波及。
诸如丰产不丰收,只见农资涨价不见粮价涨的言论遍地都是。
郭阳最近都呆在办公室,一边梳理着集团各个板块的业务,也一边应付着各种电话来访。
有地方县市的,有产粮大省的,最后农业部和国家粮食局也发来了函。
此时,他就在和粮食局的聂局通话。
「聂局,从粮食收购丶加工丶销售丶出口,嘉禾都已经尽力了,今年嘉禾只玉米出口量就接近1500万吨,国内没有比我们更多了的吧!」
聂局沉吟道:「能者多劳嘛,短期内也只有嘉禾有这个能力,粮食的运力跟不上,只有嘉禾全面实现了粮食的『四散化』运输。」
国家粮食局其实从去年就意识到了国内粮食流通的困境,国内也在逐步推行四散化运输,但效果缓慢。
以往国内也没有大规模出口粮食的经验。
而且由于有种植结构调整的预期,即玉米改种大豆或其它作物,最终会错开运输周期。
谁也没料到今年再次在流通上出现了问题,另外,去年国储收储的玉米有很大一部分都成了库存。
今年再进行收储,也能装下,但一直这麽存着,也不是办法,只能加大对外出口。
但出口又谈何容易。
铁路运输严重不足,汽车运输工具不足,接发装卸设施严重不足。
聂局带队去东北进行了考察,大部分粮仓和中转仓都是散粮存储,但运输时又变成了包粮,而出口又通常是散货船运输。
这一来一回,得凭空损失多少运力?
尤其是对比了嘉禾借鉴国际大粮商搞的粮食供应链物流通道后,这种差距就更刺眼了。
别人的中转仓小丶设施落后,装卸一车的时间够嘉禾完成两三车了。
码头也是同样的情况,一船散货,嘉禾可能只需要三天的时间就能装满,其它企业需要一星期甚至更久,还经常发生港口压船丶粮食压车等现象……
散储丶散装丶散运丶散卸,这是粮食物流最关键的几个环节。
聂局记得嘉禾粮油在进行四散化改革时就投资了60亿元,加上前后的投资,总的数据可能上百亿了。
但如今来看,这个投资是极其有价值的。
运粮车直接进田间收粮,散粮运输储存在中转仓,通过铁路和公路运输到港口仓库或者直接上船,甚至运输散粮的铁皮车都是定制的丶码头的装卸设备是进口的,各种配套设施也是为四散化运输而服务。
这让在整个铁路运力都还紧张的情况下,嘉禾的粮食流通环节依然能保持井然有序,效率明显高出一大截。
聂局认为嘉禾确实是能者。
「聂局,嘉禾确实尽力了。」郭阳沉吟了下,道:「嘉禾有一个粮食信息化平台,目前显示各环节都在满负荷运转,再多会乱套。」
「你还有没有其它建议?」聂局也不能强求,来电询问也是因为看到了嘉禾的粮食物流体系有感而发。
「交给时间来消化。」郭阳说道:「这是短期最好的方法。」
「长期呢?」
「有两条路可以同时走,一是大规模休耕,二是加大燃料乙醇的推广。」
「嗯。」聂局又恢复了淡淡的语气,这两条路也是欧美探索出的做法。
郭阳试探道:「休耕应该有定论了吧!」
聂局再次嗯了一声,在足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情况下,轮作休耕,让土地休养生息,符合科学发展观。
燃料乙醇也可以推广,但他猜测这小子此时提,多半是想让国家放开玉米加工燃料乙醇的限制。
对于用粮食加工生物燃油,这是个争议很大的话题,尤其是对粮食格外看重的国内。
虽然主粮实现了自足,但大豆丶棉花都还有部分缺口需要依赖进口。
在这个话题,聂局不想深入去聊,而是问起了四散化运输的建设心得。
郭阳也只能搜肠刮肚般的说了一番自己的见解,好在最近才和陈燕秋丶鲍春来聊了不少,还是说出了不少乾货。
聂局也很满意,结合嘉禾的一些经验,也能针对改善一下粮食物流。
接下来几天,各地针对卖粮难都出了不少应对措施,等热度散去后,最终还是由农民承受了这一切。
郭阳也再度来到了桂省,与马彪丶郭声等自治区高层丶北部湾三个港口的负责人进行了商谈。
桂省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这时候已经成立,除了三大港口,还包含了桂省沿海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资产重组已经完成,但三大港口依然保持原名,未统一称呼。
一开始,郭阳想受让一部分北部湾港务集团的股权,不过这被直接拒绝了,即使嘉禾出资平陆运河的修建,也没得谈。
但桂省却很欢迎嘉禾在港口进行投资。
会议上,羊城盐田港和和记港口的合作也屡次被提及,1992年,有位老人在南方画了个圈,第二年,盐田港与和记港口就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建设2个3.5万吨级和3个5万吨级货柜泊位。
此后,又陆续达成了几次合作。
盐田港也逐步发展壮大。
不过由于限制放开,又不能受让北部湾港务集团的股权,嘉禾这次选择了成立独资公司,将在北部湾开发建设经营10个万吨级以上的泊位及其配套设施。
同时也规划在防城港临港工业园区内建设100万吨级别的生物柴油炼油厂,但这是郭阳的口头协议。
至于平陆运河的出资,双方到最后都默契的没有再提。
郭阳推测,等真的筹建公司时,桂省肯定还会找上门。
等谈判结束后,郭阳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通报给了相关团队。
北部湾能不能成为嘉禾港口部门的母港还难说,但就当下而言,还是值得庆贺的。
比如说西北的苜蓿丶土豆丶粮食等农产品,以后出口到东南亚乃至中东,都可以从北部湾出海,而不用走陇海线绕一个大圈子。
郭阳还特意去北部湾三个港口进行了考察,在地理位置上,这里称得上得天独厚。
据估测,北部湾沿线至少可以开发出两百个以上的泊位,目前只有42个建好投入了使用,发展潜力还很大。
…
元旦前一周,郭阳再次回到了酒泉。
这一天难得飘起了雪,只是雪不大,郭阳站在窗边上,看到的不是北国风光,而是巍巍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