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都市言情>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421节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421节

  连续30c以上的高温,又几乎没有降雨,这时候的农业人是真的遭罪。
  也是一年中人最黑的时间段。
  上衣一脱,上身丶胳膊丶脖子丶脸庞,各个部位黑得各有特色,泾渭分明。
  郭阳只能再次催促余秦加快夏日套装的研发速度,来年一定要用上。
  同时,也让行政对外采购本季的防晒驱蚊等用品,现场人员先一人一套,至少能有个心理安慰。
  透过窗户,往日清晨还能望见祁连山上面的积雪,如今积雪也看不见了。
  航拍无人机已经迅速到位。
  配合天禾的技服人员,如今西北各地农业区都有航拍无人机的身影。
  各种数据也汇总到了郭阳这里。
  酒泉旱情还算好的。
  甘丶陕丶宁丶青丶蒙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旱情。
  河西部分沿山地丶山旱地玉米植株枯黄,部分川区雌雄穗发育受阻。
  陇中部分地方马铃薯出现叶片萎蔫和乾枯,中药材长势也较差。
  陕北大部及关中东北部也都出现了严重的旱情,有数万农村人口,和两万多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还有些玉米直接乾死了,
  也有农民早早见形势不对,就把玉米苗子砍了拿去喂牛,免得干狠了不好砍。
  宁省南部山区35万人出现饮水困难,近10万人靠远距离挑水度日……
  这甚至一度让人想到了1929年。
  那一年西北大旱,有人说是百年不遇,有人说是三百年不遇的大荒年。
  直至今日,西北当地依然流传着这样一首当年的民谣。
  「民国十八年,来人吃人来狗吃狗,鸦儿雀儿吃石头,老鼠饿得没法走……」
  200多万人活活饿死,300多万人逃离家园,剩下的吃树皮,观音土等等。
  左公柳也是在那三年里砍伐殆尽的。
  但从天禾传回来的信息来看,目前大部分地区都还是好的,没有出现大面积减产和绝收。
  引大入秦丶桃山引水丶景泰川电力提灌丶各种灌溉渠道丶水库等等完善的水利设施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而在这之外,膜下滴灌丶干播湿出等各种技术的应用,以及品种的进步,也让农业抵御旱灾有了武器。
  在宁省中卫,当大地一片焦黄时,种在碎石里的硒砂瓜,仍然有可喜的收成;
  在定西,依靠着更耐旱的马铃薯品种,中北部黄土高原乾旱区多数马铃薯种植户还保留着丰收希望;
  在景泰乾旱山区,砂石缝中也生长着一种特有的小麦——和尚头,即使乾旱,依然还能保留着收成;
  在春小麦区,农大培育的『西旱1号』春小麦,也即将迎来收获;
  在金昌的农场里,天玉8号全株青贮玉米展现出了极强的耐旱性;
  在河西走廊,天禾耐旱的棉花丶大豆丶玉米,也靠着生命的本能和极少的节水滴灌,维持着不多的墒情;
  在戈壁上的日光温室里,番茄丶辣椒丶黄瓜丶茄子……果蔬王国依然丰富着人们的餐桌。
  所以,这个时代即使再怎麽干旱,吃的总是不缺的,还不至于让人陷入绝望。
  在有限的水资源里,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一种成就。
  只是还不够。
  尤其是对嘉禾来说。
  西北春小麦区的天麦1号面临大面积减产,旱区的天玉1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些地区的蔬菜更是损失惨重。
  而且这还只是七月中旬,八月份的情况还不知道。
  如果再旱下去,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只会越来越多。
  郭阳回过神来。
  有了无人机提供的旱情数据,对于整体的抗旱减灾是极为有利的,至少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小精灵也在这种高强度的应用中,反馈了众多的使用数据。
  郭阳突然间想到,沙海的情况怎麽样了呢?那七口沙漠里的自流泉还在不在?
  于是他拨通了陆汉斌的电话。
  「今年荒漠区的刺蓬丶梭梭等荒漠植物长势很差,栽植的梭梭林为适应乾旱环境,也开始萎缩变得矮小。」
  「飞播的牧草长势也很差,很多都枯死了。」
  陆汉斌笑道:「但沙棘和红麻的情况很出乎意料,根系扎得很深,感觉比梭梭还要耐旱。」
  郭阳问:「青土湖那几口自流泉呢?」
  「还在。虽然石羊河和红崖山水库都很缺水,但青土湖这边的湿地范围没怎麽受到影响。」
  「甚至因为瀚海红麻的存在,植被反而更茂盛了,感觉就像是一抹小小的绿洲。」
  陆汉斌也极度不可思议。
  景电二期调的水进了红崖山水库,但沿途的农业灌溉和损耗就用掉了绝大部分,梭梭林还要取水浇灌。
  相当于上游几乎没有来水。
  在乾旱的沙漠环境里,水份蒸发是极为恐怖的。
  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靠着几口自流泉的涓涓细流,整个湿地的环境却维持住了。
  「就是再不下雨,和大领导的两年之约很可能完不成。」
  「能有现在的局面就不错了。」郭阳说道:「上次大领导是九月中下旬来的,这还有两个月时间。」
  陆汉斌说:「也是,总不可能一个夏天都不降雨吧!」
  「天热,干活的时候注意员工安全。」
  夏季,沙漠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抗旱浇水。
  人工种植的一两年生梭梭林,还抵御不了太久乾旱,需要进行人工补水,不然就只能枯死。
  烈日下浇水的滋味也不好受。
  很多人还不习惯做防晒措施。
  一不注意,就可能撂翻一两个年龄偏大的工人。
  不过瀚海红麻和沙棘的生命力,以及涵养水源的能力,依然超出了郭阳的预计。
  那几口自流泉大概率是来自沙漠边缘的地下水,水量很小,能坚持到现在,除了沙棘和红麻的能力。
  郭阳想不出还能有其它什麽原因。
  这两种植物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尤其是在河流以及输水渠道的周边,既能减少水分蒸发,还能改善小气候,用处很大。
  但单这两种植物也不够,未来还得丰富类似的植物组合。
  「咚咚咚…」
  「请进。」
  当郭阳想得入神时,办公室传来敲门声,丰凯的蒲飞带着牧草机械部的柯天秀走了进来。
  「你们终于来了啊。」郭阳说道:「嘉峪关可天天都在催我。」
  从上次的座谈会结束后,嘉峪关就一直在紧跟着嘉禾的动向。
  知道郭阳在乎北大河的生态环境,为了表示诚意,嘉峪关在排污治理上已经动了起来。
  上游的镜铁山矿区生态修复工程,也已经开始在走招标的流程手续。
  听说嘉峪关私下里还做了一些准备。
  「这次去乌市,碰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人。」蒲飞的脸上带着些压力。
  「碰到谁了?」
  郭阳让两人坐下后,给两人各自泡了一杯红麻茶。
  「福田雷沃重工也有意向在乌市建厂,已经与广汇集团完成股份制合作。」
  「白俄罗斯的国际知名厂家明斯克的组装厂也在乌市开工。」
  「另外,一拖集团上个月也悄然到了乌市,与高新区签下一纸合约,将投资数亿建东方红装备机械公司。」
  一连串竞争对手的名字,让郭阳也不禁感叹。
  「还真是热闹啊!」
  「因为采棉机的缘故,疆省对丰凯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各大农机巨头都在逐鹿疆省,不敢有丝毫松懈。」
  在丰凯内部,乌市的优先等级是远在嘉峪关之上的。
  乌市工业门类更为齐全,
  但对丰凯来说,最重要的是疆省毗邻中亚的地缘优势,使得在疆建厂可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而各大巨头都悄悄的在布局,郭阳能感觉到丰凯很紧迫。
  嘉峪关这边,丰凯已经达成一致,将牧草机械类和玉米制种机械拆分,两套体系都转移到嘉峪关。
  刚好能辐射河西走廊的苜蓿和制种产业,也能兼顾蒙丶青丶疆等传统牧区。
  发展得好,也能形成一个区域化的小农机产业集群。
  对嘉峪关应该也是能接受的。
  「嘉峪关这边主要就是争取一些政策条件,问题不大。」郭阳想了想,问道:
  「现在采棉机到哪一步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