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骄棠绽西洋 第128节
姜家父母没了工作赋闲在家,家里早就没有值钱的东西了,都卖到了黑市,只剩一堆破烂,唯一能用的就是几个锅碗瓢盆。
这些东西也被邻居捡了回去。
看着只剩桌椅板凳和床架,亮堂堂的房子,孙主任背着手,哼着小曲儿回了家。
-
九月。
虽然姜沅出国留学的名额因校领导联名推荐而内定,但她还是回了学校参加系里的初试还有学校的笔试,后期会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和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人一起进行统考。
华大正厅后面的主楼里,两百多名同学分为几个教室进行考试。
沈安澜已经转到无线电电子系,她也报名参加了。
就连林青颖和王翠花都去凑了下热闹。
这一天,全国各地一共有一万四千多人报名参加选拔考试,但最终合格的不足三千人,光是外语就筛了大部分人下来。
而符合条件的都在规定的日期内前往教育部指定地点进行统考。
沈安澜虽然没抱什么期望,但是听到自己落选了,心里还是有些失落。
林青颖和王翠花心态倒是挺好,重在参与嘛,也算长见识了。
最终统考通过的人分批去语言学院再次培训,国家也对这些即将留学的同志加强思想品德以及政治方面的教育,最后确定首批赴美的名额为五十人,其余人将会视情况安排时间,陆续出发。
这五十人优先从首都、海城以及江北三个地方进行遴选,方便就近集结。
姜沅凭借优异的表现以及成绩,成为这批人里最年轻的一员。
五十人里华大有九人,京大占了十三个名额,而沈昭并不在第一批次内。
在考试前,姜沅的政审经过反复核实,顺利通过。
海城铁路局和虞城海军司令部发出的表扬信反而没派上用场,不过也让上面的人对她留下了印象。
十月份才正式开学,在语言学院学习十天后,姜沅表现出众提前结业。学校告知她暂定赴美留学的时间是来年六月份,但是也可能有变动,一切听从教育部的安排。
谢宥川十月初要回边防团,他的归队申请已经通过,并且新的任命下来了,成功升任团参谋长。
如果没有负伤休养,这份任命书在一年前就会到他的手中。
归队前,谢宥川陪姜沅去看了房子。
她想在首都置办一处房产,经过两人的再三筛选,最终选中了一处位于菜市场口的四合院。
这套四合院共有大小
七间房,面积一百九十八平米,房屋持有人的情况和邱老爷子有些类似,是后期政府归还的房子。
姜沅仔细一问,才知道他们家里出过几位烈士,现在老爷子想带着老伴回乡下养老,但其他的亲戚却对这套房产虎视眈眈。
看完房子确定好后,姜沅对谢宥川点头:“不用看其它的了,这套就很好。”
她一开始是打算将房子放在自己名下,但是又顾忌会不会对留学有影响,而且她的户籍在学校集体户口上,取用都要和学校打报告,太繁琐了。
最终还是决定以干妈的名义买下这里。
和干妈商量好后,干妈提前寄来了户籍以及各种需要用到的材料,现在姜沅可以直接拿着去办理过户。
四合院的老夫妻开价一千,姜沅并没有还价,和他们去房管所用赠与的名义办了过户手续,交了契税和印花税,这套房子就落在干妈的名下了。
她提前问过沈家和谢家的长辈以及张老师,这样过户房产是符合当下政策的,不会对她和霍青淮的政审或者其它方面产生任何影响。
所以在拿到房管所工作人员盖了公章的手写房产证时,心里还是十分开心的。
当天,谢宥川就陪她退了大杂院的房子,帮她把东西都搬去四合院空置的房间。
“您可以不用着急回乡下,我暂时还不会住进来。”姜沅怕两位老人急匆匆收拾东西,所以提前说明了。
“好,姑娘你放心,我们不会赖着不走的,我牺牲的儿子他们也都是当兵的,我们老两口不会给他们丢人。”
老奶奶慈眉善目,看向她身边并没有穿军装的男人:“你丈夫也是军人吧,我们能感觉出来,他和别人不同。这样我也放心了,不然我家那些亲戚恐怕还会来闹事。”
有军人在,他们不敢折腾。
“钱的事我们不会主动说出去的,”姜沅并没有反驳老奶奶对她和谢宥川关系的误会,想了一下,说,“对外就说是我们照顾了您和爷爷,所以你们自愿把房产给了我们,您看可以吗。”
她是担心那些亲戚如果知道了老人手里有巨额财产,会动歪心思。
“你是个好姑娘。”老奶奶显然没想到她会这么说,和蔼地笑了笑,“这个说法好,不过也没关系了。我们老两口没有后代,不用留着钱,住在村里也能自给自足。这些钱我们打算全部捐给国家,我和老伴早就想回老家了,可房子国家不肯收回去啊,国家还惦记着我们这把老骨头,不然我们也不会想着买卖。”
姜沅和谢宥川没想到两位老人竟然会有这样的想法,都十分动容。
在离开之前,谢宥川让老人留了老家的地址,打算到时候安排人送他们回去,并且让人定期探望。
姜沅站在一边,看着他将纸条郑重折好收进口袋,眼底的笑意温和而清晰。
第97章 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
转眼到了十二月,月初。
姜沅刚从实验室出来,外面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她的眉眼不复之前的青涩,更加温和沉敛。
到了食堂,大家纷纷跟她打招呼:“小姜同学,下课啦?”
姜沅也一一笑着回应。
从确定出国名额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了,学校所有人都认识这九个人。
其中最年轻的当属姜沅,其余人最小也有三十岁,最大的四十多岁。
除了她和另外两个同学是学生,还有六位是学校的教职工。
他们这段时间比以往更加紧迫,除了提前熟悉集训办公室收集到的美国日常生活资料外,在学习方面更加用功。
大家心里都憋着一口气,不想出了国给祖国丢人。
林青颖早就没有缠着姜沅周末去陪她测绘了,晚上宿舍很安静,自从吴珍珍搬走后就剩她们三个人,留学的事在全校师生心里都埋下了一颗种子。
哪怕林青颖和王翠花暂时没有这个念头,但是保不齐以后也想去,毕竟国家往后每年都会陆续往各国派遣留学生。
出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也是好的。
所以晚上的宿舍熄灯也没有那么早了,学校特意延迟了一个小时,以此鼓励同学们好学的劲头,学校图书馆更是全天不断开放。
这天是周五,在学校吃了午饭过后,姜沅不打算留校学习,要去一趟张老师家,晚上再回军属院。
她撑着伞走在校园里,白衬衣外面套了件灰色的毛线衫,下面是黑西裤,还穿了件长款的黑色毛呢外套,脚上是一双黑色的皮鞋。
除了毛线衫是邱映雪自己学着给她织的,其余的都是上个月舅舅邱疏寒在国外访问工作时,帮她带回来的。
邱疏寒还给她带了一块瑞士表回来,英纳格的自动机械表,简约沉稳,很符合她的气质,但姜沅很少用。
清瘦的手腕上戴着的依旧是谢奶奶送的那一块海鸥女表。
这几个月也有男同学给她写情书,但是都被林青颖说她有未婚夫挡了回去,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人主动凑过来了。
她单手撑着伞走到门口单车停放处,推着车往外走时,赵大爷从岗亭窗户探出头招呼一声:“小姜同学!有你的信!宣城边防团来的。”
因为姜沅即将出国留学,所有信件都统一由邮电所发往学校,而且会经过检查后,才会交到她手里。
听到边防团,姜沅脚步微顿,停好单车走到岗亭外面,抖落一地水珠,收起雨伞。
“来来来快进来烤烤火,我估摸着这个月会下雪,冷啊。”赵大爷把煤炉子往她那边挪了点,示意她坐在小板凳上,把信交给她之后,又给她倒了一茶缸热水。
姜沅接过后轻声道了声谢,捧着温热的搪瓷杯,不紧不慢拆开信封。
男人凌厉的笔锋跃然纸上,开头便是见字如晤。
姜沅轻声笑了笑,继续往下看。
谢宥川写的信和他这个人一样冷淡,简短两行说给她寄了些东西,然后就是一切安好,勿念,最后提到月末是谢老爷子生日,也许他会趁休假赶回来一趟。
姜沅知道他用上也许两个字,不确定性就多了起来,所以她准备到时候去谢家给谢爷爷庆生。
谢家人对她都很好,并没有主动提她和谢宥川的事。
明知她要出国,也不询问两人进展如何要不要扯证办婚礼,就好像寻常时期一样。
比起把她当谢宥川的未婚妻,更像把她当孙女和女儿一样。
姜沅很喜欢这种轻松的感觉。
看完信,她折好纸张收进信封,又解答了一些赵大爷在学习方面遇到的问题。
听到他抱怨最近经常去蹭课的教室次次座无虚席,挤都挤不进去。
姜沅弯眸,哑然失笑道:“留学风潮一起来,大家对学习的热情都比以往更积极了,您下次带个马扎在后门听吧。”
“可不是么,都跟打了鸡血似的,电费都翻了一番,不过这是好事。”赵大爷拿着笔按照姜沅说的,在纸上写写画画,改完也感慨道,“看到你们这群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我们这群老东西也就放心了。”
姜
沅又笑着揶揄他越来越有文化了,夸他活到老学到老,两人互相吹捧着。
等喝完热水,姜沅起身,将信封收进黑色的挎包后,把搪瓷杯还给了赵大爷。
她重新撑起雨伞,单手骑着自行车去了不远处的教职工家属院。
穆云锦还没有下班,只有张望津刚刚到家,他才用钥匙打开门正在换鞋,就听到敲门声。
侧身打开门,看到眼眸乌黑清润的小姑娘拎着雨伞站在门口,张望津没忍住笑了。
“哪里来的落汤猫啊。”调侃两句,他让姜沅自己换鞋,又去拿了条穆云锦的干毛巾让她擦擦。
“你师母待会儿才回来,晚上想吃什么?我先去买菜,你要什么资料自己去书房找。”
完全没有把姜沅当外人。
这个学生可是他的宝贝疙瘩,天赋比当年的裴景深要高得多,甚至有隐隐要和老友一较高下的意思。
知微是他见过天赋最高的人,而姜沅却有时候让他感觉看到了老友的影子。
也许天才都是相似的吧。
所以张望津苦心孤诣培养她,自己所有的手札笔记都随她看,甚至都不用她开口,还大费周章托关系找来国外科学家们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论文,就是为了让她的思想更加接近世界前沿。
眼见着姜沅一点一点进步,就好像养育他和知微在科研学术上共同的孩子。
张望津越看她越是慈爱,又重新拿起外套,要去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