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是日,翎、江两城特意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秋日宴,邀请了两城各镇的士绅商贾及其家眷,共同为许家母子送别——历经八年,珍善堂的规模和声望在两城已经达到鼎盛,他们将继续向北地进发!
如此盛情,许家母子不好推却,韩珍便带着犬子大大方方地出席,她先是在男席连饮了数杯酒,因为都是熟人她便让儿子作陪,自己转而去女席敬酒。
今天她穿着一身石青色渐变长褂,袖边卷起正红色的绸缎上绣着透出岩石缝中的松柏,发髻一丝不苟地盘起,金色的流苏坠在乌黑的发间,端庄而不失灵动。
韩珍是个力求完美的人,既然挑选了华服美饰就不会吝惜妆容,她的妆面清透自然,两颊氤氲的胭脂宛若天边云霞,眉如远山、唇红齿白,恰如“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韩珍平日里出门都是一身低调的素色衣裙,难得见她打扮得如此耀眼,一桌的男人们均看直了眼,许哲宁暗自撇嘴,眼看着有些在商场上处处刁难过母亲的男人几杯酒下肚后,竟诉说起不舍和钦慕之情,他翻了个大白眼,连忙举杯朝向那几人,直把他们灌得不省人事才罢休。
另一边,韩珍甫一到场再度成为全场中心。
席间绝大多数女眷均找珍善堂看过病,出诊的基本是韩珍的女徒弟们,现在除非疑难杂症否则很难请到韩珍,所以比起男人们这些家眷反倒与韩珍本人交集不多。
可这并不妨碍女人们私下里八卦韩珍,神秘又传奇的女人向来惹人非议。
介于韩珍越发壮大的财富、隐藏的人情以及有潜力的秀才儿子,这些夫人小姐们平时顶多酸两句,不敢太过分,此时亦是如此,大家你好我好地互相吹捧一番,拉拉家常或讨论衣裳首饰,气氛其乐融融,但凡有点脑子的都不会在人家的送别宴上扫兴。
当然,这里说的是有脑子的,总有些自以为是的蠢货喜欢在人前蹦跶以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
酒过三巡,夫人们有些熏熏然起来,互相交头接耳地说起私房话,小姐们则凑在一起嬉笑玩闹,言行间放开了许多,席面一片欢声笑语。
恰在此时,一道柔弱却异常刺耳的声音响起,“许家夫人,你说巧不巧,我有个在洛城的亲戚正好认识你娘家,他说你八年了都没回去探望过,可是真的?”
出声的是个穿着正红色大褂、满头珠翠的年轻女子,艳丽的色泽映衬着她的脸庞愈发红润,她眉眼狭长而妩媚,声音娇柔软糯,与强势的打扮分外违和,众人起先均是楞了一下没明白“许家夫人”指的是谁,见她直直盯着主座上的韩珍方才反应过来,不禁露出了然的神色。
女子是聂家老爷新进门的夫人杨氏,年方十八,杨氏在闺中就以美貌和率真的性子闻名,嫁人后有大她十几岁的夫君迁就忍让,自然是愈发“率性而为”,来之前她就打听过这位“韩大夫”的大名,还知道自家夫君曾不顾公婆阻拦硬要娶她,今日一见,不过如此。
杨氏用“许家夫人”称呼无疑是在提醒韩珍自己的身份——生是许家人、死是许家鬼,哪怕是二嫁、三嫁最后入的还是许家祖坟!
韩珍饮下一杯甜酒,微微眯起双眸看向距离稍远的杨氏,并未直接回她的问题而是懒洋洋地反问道:“这位夫人是?”
“噗——”旁边一位官员夫人毫不客气地嗤笑出声,她不需要逢迎在场的任何人却也见不得人贬损韩珍,尤其还是个商贾之妻,“聂家的继室杨氏,刚过门不知道你的情况。”
有上杆子巴结的便主动接过话茬,“聂家夫人可别听风就是雨,韩大夫每年都会让我家镖局护送好些节礼回娘家,洛城离江城何止千里哪能说回就回,你这话说的好像韩大夫忘恩负义一般,真是没道理!”
——韩珍明白华夏自古以来是人情社会,哪怕是为了儿子将来的仕途考虑,她在各种礼节应酬上也从不敷衍,无论是对养父母家还是已死的夫家,她想的开,就当是花钱销赃、堵人口舌了。
是以,韩珍在商场上的名声非常好,诚信、肯让利、知进退。
“就是就是,韩大夫几年前就为娘家的落霞村和夫家的朝晖村捐钱修路,那可是实打实的利民之举,再加上近两年珍善堂推广的造价低廉的药丸,救了多少贫民百姓啊!聂家夫人你还小,不要道听途说。”
“我听夫君说,韩大夫光是制造可长期保存的、价格便宜的药丸这一项,就足以名留千史!据说上面是在等这药丸的普及率和功效,一旦确定其价值,韩大夫的封赏绝对逃不了。”
“真的假的?不过那小药丸确实方便,平时一些头疼脑热的根本不用找大夫吃几粒就好了,我听爹爹说韩大夫救助了无数穷苦百姓,是神医再世呢!”
……
眼见着自己抛出的质疑演变为对韩珍各种善举的夸赞追捧,杨氏不由恨得牙痒痒,年轻气盛的女子忍不住刺道:“许家夫人这般功绩真是了不起,可惜不是男儿身,否则必定会加官进爵延绵子孙。”
这句于众夫人来说倒是实话,她们暗暗点头,韩珍再优秀又如何,她不过是一介女儿身还能翻出天去?这般想着,有些酸溜溜的心思顿时平复了不少。
而那心直口快又自认为是为韩珍好的夫人,也忍不住感慨道:“是啊韩大夫,要是你再嫁,这功绩说不定能光耀夫家门楣,你也会成为整个夫家的大功臣!”
“没错,有了这份荣耀何愁不能在夫家挺直腰杆?若是还能得到个诰命……啧啧~”
“我早就说韩大夫是有福之人,我有个远方表哥虽然……”
没想到自己刺人的话都能给韩珍招来亲事,杨氏瞪大了双眼彻底息了声,韩珍从头到尾都未将她的敌意放在心上,她头疼地听着夫人们介绍的各种亲朋好友,一边假笑虚应着,一边心不在焉地朝院门外撇去,像是心有灵犀般,前院宴席上的许哲宁突然出现在她的视野里,少年手中拿着什么远远地朝这边挥舞,韩珍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本就是人群中心的她吸引了全部注意,一时间整个宴席鸦雀无声,所有人一同向院外望去。
“娘!中啦!孩儿中举啦~”
第二百一十六章 反派他娘有点彪22
嚯!14岁的举人?!
许哲宁中举的消息甫一传开瞬间引爆了全场,送别宴上伤感不舍的气氛顿时欢腾热闹起来,许哲宁第一时间就跑向后院将喜讯告知母亲,小举人遗憾地摇摇头,“可惜不是解元,孩儿真没用。”
这话听得众人一阵牙酸胃疼,又不得不撑起谄媚的笑脸夸道:“我们方元镇出了个十四岁的举人老爷,这可是几十年难得一遇啊!”他人无不应和。
有人惊道:“等等,小老爷这年纪中举是不是我大荀开朝第一人?”
“哎呦!我大荀开国五十九年,举办的科举尚不满二十届,还真有可能!”
“快!快把这个好消息拟成折子上报!”
……
一阵兵荒马乱后,送别宴转而变成了中举宴,许哲宁的同窗好友也三三两两登门道贺,还有挽留他们的说要办上三天流水席宴请全镇人,均被许家母子以各种理由推脱了。
是夜,待将来客一一送回,盛大的席面终于散场,许哲宁和他的师生好友们决定今晚不醉不归、抵足而眠,韩珍便也不管他只交代元安元宝好生照料。
韩珍一家有个毛病,都不习惯有人贴身服侍,韩珍、许哲宁带头不需要婢女,后续收的干女儿、女徒弟也有样学样都不用人服侍,除非像今日这般正式场合的隆重装扮,平日里洗漱穿衣打扮都是亲力亲为,买来的丫鬟小厮主要做些洒扫做饭采买等活计,并不近身。
这臭毛病很是让讲究的富贵人家看不起,觉得韩珍母子出身低贱不懂得享受,却也让不少清廉身正的读书人另眼相看,觉得他们不愧是师出医门,行事自有章法,许哲宁在涵山书院的名声和人缘非常好。
可现在这个‘臭毛病’似乎给韩珍带了些许小麻烦。
韩珍刚推开房门之时一股浓郁的酒味窜入鼻端,丫鬟们早被她打发回屋睡觉了,她一人站在门口有些进退两难,韩珍眉头微蹙,想着要不今晚换个屋睡?却听屋内那人吐字含糊地发着酒疯:“你回来了?你怎么不进来!是不是知道我在才不愿意进来!”
眼见着声音越来越大,韩珍三两步跨进门借着朦胧的月色精准地找到那个躺在美人榻上的男人,她也不点灯,端起桌上壶中残余的茶水一股脑儿全给泼到男人的脸上,手下飞快地给他扎了两针!
只见上一秒还试图借酒装疯的男子一个激灵清醒了过来,他慌忙地从塌上翻身而起,狼狈地擦拭着满脸水渍。
“闹够了没有?”韩珍压抑着怒气低声叱道。
昏暗的月光映照出男子俊秀英挺的轮廓,一如八年前那个夜晚,那个叫着只比自己大两岁的女子“大婶”的夜晚,而这个“大婶”注定和他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