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听说他家也在培养家族里有读书天分的孩子,希望能改换门庭,重振家族。
尹琪笑嘻嘻地说,“我还知道个事儿,当时官商想要低价拿下临安城的茶叶,结果茶农都不愿意,宁肯亏也不叫官商得逞。然后官商的人又去寻了南宫行首,看她是个弱女子,便企图用威逼利诱让她屈服。”
但是官商不过是披着官办名义的普通人,哪有什么权利去干什么,对上南宫家这样有背景、有实力的商人,他们除了放狠话外,还能怎么办。
“徐夫子似是比较推崇桑弘的理念。”
桑弘羊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臣,他主张农商并重。这确实是徐京墨所推崇的,在他看来,桑弘羊的观点是最适合封建王朝的,因为这样的时代背景,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有限,科技至多是萌芽而已。
科举考试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有着“重农抑商”观念,但是桑弘羊打破这样的传统观念。《盐铁论》中有记载,桑弘羊曾说“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意思是说开辟应该商业发展的道路,让物资流通起来,去满足人们的需求。
徐京墨极其赞同这一点,商贸的繁华源自流通,而商贸的繁华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才能让老百姓富起来,手上有了余钱,才能有更好的日子不是吗?
“农商交易,以利本末。这句才是本质。”徐京墨没想到学生们居然在讨论《盐铁论》。
他很高兴他的学生学会了独立的思考,圣人云,但是圣人不一定永远都是对的。农业和商业从来都不是互斥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繁荣的关系。
“夫子。”
“夫子。”
“夫子。”
徐京墨点点头,继续说“有了商业的流通,能让农产品通过商业的渠道增加价值,这样一来,农户就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假如每家每户都买的起牛,这耕种效率是不是就更高了,有了足够的银子,总会有人去开荒的,然后就会有了更多的农产品涌入市场,商业自然也就越发的发达。”
桑弘羊的
观点可不至于于此,他在政策实践上亦是极为杰出的,盐铁专营政策就是由他提出吗,沿用至今的。
孟自强是对商业最感兴趣的学生,“夫子,官商一事您怎么看?”
“不看,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本就不该出现。”徐京墨看了眼学生们,继续道“诸位,乡试在即,专注于课业。我个人是推崇桑弘羊的理念的,但是你们的考官就未必了,在还没有出仕的时候,不必妄谈时政,因为没人会听到的。”
不是他势利,而是这就是现实。
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就到了乡试的日子。
徐京墨一早就到了考院的门口,目送自己的学生。看到他在,伍班的学生就像有了主心骨一样,这次考试他们一定可以。
朝廷派了的考官正是秦卓轩,翰林院的学士,更是秦阁老的嫡长子。秦卓轩不好文风华丽,而喜务实的文章,这也是他家学渊源所致。
第一场考完以后,考生们交卷离开考场,试卷按座位号排好,然后将考生信息密封装订,此过程称之为弥封。弥封还不够,即便是馆阁体,也是能笔迹认出人的,所以这些卷子要交由誊录所抄写为无个人信息的朱卷。最后朱卷经由对读所检查,确定誊抄无误后就会送去公堂,交给考官们评阅。
三场考试,难熬的是应试的学子,对于其他人来说,九天不过是眨眼而过的时间。
临安的学风不错,考生的卷子能被考官看上眼的也不在少数,可惜这录取的人是有定数的。忙碌到最后,秦卓轩这个主考官要做最后的定夺,他看着眼前的试卷,觉得有些出乎意料,“这临安的书院是专门寻了做过官的人来讲授不成?”
他接连看到了六份很是务实的卷子,虽然角度不一,但是无一例外都考虑了实际的情况。有人说的是从木料到房子,有人说的是煮米成粥,也有人说的是瓷土成瓦,都很贴切,而且这些学子明显是做过的这些的,而非是道听途说后的纸上空谈。
温家,温大学士看着秦卓轩送来的拜帖,日子定在鹿鸣宴以后。他该是要见他一见的,四位阁臣,温阁老和秦阁老的政见更为相似,可惜,如今只剩年迈的秦阁老独自在撑着。
伍班的学子在考完后,还是回了书院,比起家里,还是在书院与同窗一道更舒服些。何况,他们心里都明白,徐京墨若是打算参加明年的会试,最多也就只有几个月时间与他们想处了。
他们将自己的卷子默下来交给徐京墨,徐京墨看了后心里大致有谱了,“你们这次参加乡试的有一十三人,若是考官没有文风的偏好,能上榜者约莫十之五六。”
待到放榜那日,果不其然,伍班尹琪、罗浩、孟自强、刘民意、张宇、林浩然六个人都是榜上有名。
鹿鸣宴,六人结伴而行。
秦卓轩发现阅卷时让他感到欣喜的卷子正是出自这几人,“你们几人是同窗?”
“回大人,我等皆是重山书院的学子,刚巧都是一个班的同窗。”
竟然还是同窗,那么他们这文风定是源自授业老师了,“你们的夫子是何人?”
“徐京墨。”
原来是他。
徐京墨初来临安时是个不起眼的少年,数年过去,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因为他的才学,也因为他的妻子。
秦卓轩对他也不陌生,他们秦家与徐家也是相熟的。不过既然是他,就不好再问了,不如等到拜访温阁老时再说。
既然知道了这些看上眼的学生都是徐京墨教出来的,他也就熄了收徒的心思。点评了一下众人的文章,再勉励了他们一番后,这鹿鸣宴就结束了。
崇山书院的几人都觉得很不真实,几年前,他们都还是书院里的差生,那么谁看的起他们。而今,他们都成了举人了。
“以后你们有什么打算?”
“我父亲想把我送去国子监,不是为了我的学业,而是想让我在那帮他搭上些关系。”尹琪嗤笑道,他考上了举人,他那位眼里只有妾生子的好父亲总算是看到他了。
刘民意看了眼他,问“那你要去吗?”
“不去,在书院好好读几年书,争取下次会是一举得中。”
罗浩笑着接话,“巧了,我也是个打算。总算是说服我父亲,同意我以工部为目标去努力了。”
“我想去刑部或者大理寺。”刘民意依旧看不惯这世间的种种不公。
“我想去户部,徐夫子说我这身算账的本事最适合户部了。看来我们又要共度几年,尹兄、刘兄、罗兄。”
这几人没有忘记他们今日所说之话,在数年后都成了朝廷的能臣。
伍班这亮眼的考试成绩,让徐京墨名声大噪,不少人拖了关系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崇山书院的伍班,更有甚者,想直接拜徐京墨为师。
温府,徐京墨正因为这些突如其来的“热情”向自己老师诉苦呢。
“若非你考虑去会试,其实多教些学生也是不错的。”
“老师,伍班兵不能完全归功于我,这些学生的底子本来就好,只不过缺了点引导而已。”
秦卓轩被管家引进来的时候刚好听到这句话,他喜欢这样坦率的人,“见过温伯父。”
“你父亲身体可还好?”
“老爷子只要不被气到,都还算不多的。”
温阁老闻言,只得无奈一笑,“这是我的弟子,徐京墨。子期,这位是秦阁老的儿子,秦学士。”
徐京墨站起来行了一礼,论辈分,这秦卓轩算是他的叔伯辈了。
“不必客气,温伯父收了个好学生。这次乡试,我看重的几个学子都是子期教出来的。”秦卓轩觉得今天还能见到徐京墨是一种惊喜。他的身份不好直接去找他,谁知道暗处有多少眼睛盯着呢。
他又问徐京墨,“你那些学生说的木工、泥瓦工、种田似乎都是亲身经历过的,但是鹿鸣宴上见到几人都是身穿华服。”
“秦学士有所不知,崇山书院每个年级都有个伍班,这伍班俱是官家子弟、世家子弟和富商之子。各有各的心结,才在学业上止步不前,打开了心结以后,至少考个举人是没有问题的。”
这些学生不缺吃穿、不缺书本、也不缺好的老师,他们考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秦卓轩听他讲了这些学生的情况,还有他那什么社会实践课,都觉得很有意思,不循规蹈矩,但是效果绝佳。
温大学士也不打断他们,看他们聊的差不多了,才问,“槿安,京中形势如何?”
“乱。”秦阁老想退却没法退,即便如此,凭他一人之力也是无力回天的。秦卓轩并不看好三皇子,甚至认为这样的人若是继承皇位,那么迟早会天下大乱。
“明年的会试呢?”
秦卓轩看了眼一旁的徐京墨,倒是稳得住,“若无意外,依旧是照常举行。陛下对这些琐事没什么兴趣,大抵还是交给阁老们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