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宋七斤惊了!
他如何不知道他们家隔壁出了个状元郎的事情!当年他还只是个几岁的孩子,听到村里人说他们村里的唐公望中了状元,以后要当大官了,当年唐公望回乡祭祖的时候,他还跟着村里的小孩跑到村里的祠堂看热闹,可惜人太多了,他也没看清楚到底长啥样,结果这大官居然不声不响地回来了,还记得他的名字!
宋七斤激动地连忙招呼着他们进村,并且还使唤村里的孩子跑去里正家将里正叫来。
他一面走一面憨笑着道:“前两年就看到你们屋子修缮了一番,俺婆娘还说许是你们要来人了,结果后来又没信了,原来是等到这个时候才回来!”
唐公望但笑不语,钟氏则是拉着宋七斤开始打听起村里的事情,因着钟氏方言未改,说话又爽利,原本宋七斤还有些拘谨,说着说着马上就敞开了,将如今黄宁村的情况一样样说来。
因着黄宁村出了唐公望一个高官,再加上唐公望当年中了进士后,他自己本无多少田地,就干脆将自己两千亩的免税额度让给了村里,黄宁村赋税不重,再加上出了一个高官,外边村里的人都不敢欺负到他们头上来。
路过村里祠堂时,宋七斤指着祠堂外面的进士牌坊,骄傲道:“俺爹从小就给俺讲,这是咱黄宁村的进士唐老爷的牌坊,庇佑着俺们村中的老老少少哩!”
从宋七斤的话里,沈江霖是真的听出了与有荣焉的骄傲和自豪,同时宋七斤看向唐公望的眼神里,流露出无比真诚的感激。
有时候朴实无华,最是动人。
唐公望乐呵呵地听着,他跟着一起抬头看了看那座进士牌坊,能够回馈乡里,他也感触良多。
尤其是想到三十多年前,他看着这座进士牌坊立起来的场面,那个时候的自己是多么雄心壮志,和今天的自己又完全是两个心境了。
等一行人走到了一处用篱笆圈起来的青砖白墙瓦房的时候,沈江霖便知道就是这里了。
唐家人忙着整理行囊,宋七斤在院门口张望了一下:“唐叔,钟婶,有啥要干的事,你们言语一声!”
这次唐公望回乡里,是准备和钟氏过乡间生活的,行李虽多,但是带来的仆人就一房四口人,一个是陪了钟氏多年的老嬷嬷,比钟氏小十来岁,手脚还利索的很,沈江云唤他云嬷嬷,另外三人,一个是云嬷嬷的丈夫,如今帮着赶车挑行李,另外两人是云嬷嬷的儿子儿媳,算是一家人都跟了过来,在乡间落脚了。
云嬷嬷一家本就是徽州人,如今知道可以回家乡,心中是千肯万肯的。
这些事情,钟氏早两年前就计划好了,虽然是农家的院子,但是地方不算小,一处院子里有三间卧房,钟氏和唐公望用一间,沈江霖用一间,另外一间充作他们师徒两人的书房,中间是一个堂屋,堂屋侧面是一个厨房,后罩房处一排四间房,两间给云嬷嬷夫妻和她的儿子儿媳用,另外两间如今用作库房。
篱笆围住的地方大约有个一亩的菜地,如今没人打理,里头杂草丛生,屋子里也都是灰尘,需要彻底地打扫一番。
“原本啊,这边的老宅两年前我就重新请人翻修了一番,就想着等你师父辞官回故里了,谁知道你师父偏又看中了你,不舍得回来了。”
钟氏一边让云嬷嬷打了水来洒扫,一边感叹道,沈江霖将袖子绑了起来,帮着一起擦灰除尘,因着之前在高斗南那边都做过,还做得挺有模有样的,看的云嬷嬷都愣了一下。
“师娘,咱们现在回来也不晚,如今你把我带回来可是带对了,我年少力壮,外头的菜地我可以帮着你一起种。”沈江霖一边干活一边笑道。
钟氏双手叉腰,立起身来歇一口气,这年纪大了,干点活就累了,想当年年轻的时候,这点活算什么。
“霖哥儿,你可千万别全揽了去,我回来就是想让你师父多动一动的,你看看他,这两年眼瞅着又胖了两斤,越老越懒!”
“喂,老头子,你怎么就坐下了,赶紧起来帮着擦灰!说你胖还给我喘上了!”
钟氏说到了唐公望,眼睛余光一扫,就看到唐公望居然大剌剌地找了张擦过的椅子就先坐下了,顿时不乐意了。
自从京城太医院的院正来帮唐公望诊过脉,说唐公望要注意饮食,多动一动,否则再这样爱吃红烧肉、嗜甜食,很容易过两年就得消渴症。
消渴症钟氏知道,也俗称“富贵病”,就是那些达官贵人,天天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然后又喜欢卧着坐着不动弹才会得的。
一旦得了这个消渴症,那到时候可就药石无灵了,钟氏曾亲眼看过一个老人得了消渴症,突然暴瘦不说,最后双脚还溃烂了,死状很是难看。
钟氏嘴巴上凶,但是实际上比谁都要忧心唐公望的身体,在京城的时候就每天监督他饮食清淡,饭后百步走,到了乡间,更是想让他多出来走动走动,别成天捧着一本书不动弹。
唐公望摆摆手,垂着腰道:“让我缓缓,缓缓。”
两个人猫捉老鼠的戏码多了去了,云嬷嬷偷笑了一下,一声不吭继续干活,沈江霖则是过来打了圆场:“师娘,师父也舟车劳顿一天了,体力不如我们,毕竟他胖些,您担待着点。”
钟氏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唐公望黑着脸站起,继续拿起抹布擦了起来,众人扫地的扫地,洒水的洒水,擦灰的擦灰,不一会儿就把堂屋给打扫的干干净净。
正准备歇一会儿,等会儿再去把几个住人的厢房先收拾出来的时候,云嬷嬷的媳妇许氏脸上全是黑灰地跑了进来:“娘,您去看看那个灶,不知道为什么点不燃。”
云嬷嬷以前做过灶上娘子,闻言连忙在身上擦了擦手,把抹布一丢:“走,我们去看看。”
钟氏也站了起来,要跟过去一起看,唐公望见老妻过去了,背着手也慢悠悠地跟上,沈江霖坠在最后,跟着过去瞧。
几个人头凑到灶口,看云嬷嬷怎么处理,云嬷嬷看到灶口一直在冒黑烟,却不见火星子,拿起一把铁钳子,对她儿媳妇许氏道:“这个灶和我们京城的灶不一样,而且是新灶,烧之前要先在这里捅一捅,气通了,柴才能烧起来。”
云嬷嬷说着,便用铁钳子通了起来,也不知道怎么的,突然一股巨大的黑烟从灶口冒了出来,然后“轰”地一下,火就马上烧的极旺起来。
“咳咳咳。”
“咳咳!”
“咳咳咳咳咳。”
一群人纷纷退后,猛的咳嗽起来,云嬷嬷也被唬了一跳,连忙往后退,然后抬起头一看,老爷、夫人、霖少爷,有一个算一个,每个人的脸都是黑黑的。
众人互相看了一眼,顿时灶房里充满了“哈哈哈”“哈哈哈哈”的笑声,让这个原本冷锅冷灶的厨房,顿时鲜活起来。
七个人收拾了一下午,村里的里正黎叔也带着村民一同过来帮忙,知道他们千里迢迢回来,必定没有新鲜的瓜果蔬菜肉,这家背了半袋子花生,那家捉了一只鸡,还有人干脆拿了两筐蔬菜过来,让唐公望他们紧着先对付过这几日的忙乱。
唐公望一开始还推辞,见实在推辞不过,只能对着众乡民道:“如今我就在老宅住下了,等过两日我们家安顿好了,再请各位乡邻一道过来吃上两顿,热闹热闹。”
村里人爱热闹,他们想要亲近唐公望,又怕人家在京城做了这么多年大官,看不上他们了,听到唐公望说要过两天请他们,俱都脸上笑呵呵地答应了,还说若到时候桌椅板凳不够,他们自己带过来帮忙。
夜幕已黑,许氏就着村里人送的菜,烧了个三菜一汤,唐公望他们一桌在堂屋吃,云嬷嬷他们一家四口在自己的房子里吃,草草吃过之后,众人也累了,便都回房洗漱休息去了。
村里人歇得早,沈江霖将开了大半天通风的木窗关上的时候,往外看去,四周已经是一片漆黑,方圆几里的人家里,恐怕只有他们家里还有灯火在亮着。
星垂平野,万籁俱寂,只有偶尔的犬吠之声,一切只余“平和”二字。
沈江霖这次最多的行李便是两个书箱,他将里头的书一本一本摆齐,放在书案上,又拿出笔墨纸砚,端坐在书案前,开始写家书。
一灯如豆,少年背脊挺直,侧颜俊秀无双,浓密的睫羽宛如蝶翅,在灯下垂下阴影。
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容安侯府内四处明角灯通明,还不到就寝的时候,这灯就不会熄。
偌大侯府里少了一个人,似乎很多人都不觉得和往日有什么区别,但是有些人却觉得心上空了一块。
徐姨娘针线做到了一半,又放了下来,有些呆呆地看着窗外,不知道霖哥儿到了徽州没有,路上可顺利,吃不吃得饱,睡不睡的好?
儿行千里母担忧,从来没和儿子长时间分别过的徐姨娘,这几日连做梦都是儿子在路上的事情。
沈初夏挑起布帘子进来,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