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刘虞没想到公孙瓒当着众人的面,驳斥自己,更没想到,他居然支持长安,终于憋不住心里的气愤,怒道:“汉室之乱,始于董卓,他现在的所作所为,不就是下一个董卓吗?你我都希望乱世尽快平定,我们助朝廷除奸,这是你我身为汉臣的本份!”
  公孙瓒被刘虞当众批驳,不怒反笑,他性格如此,心里越是瞧不上对方,越是生出想要激怒对方的兴趣来,见刘虞发怒,反而是一脸得逞的表情。
  身长八尺的公孙瓒一站起身,气势上轻松碾压刘虞,再加上他天生大嗓门,说起话来声如洪钟,堂内反而比刘虞发言时更加肃静了。
  “使君让我借兵给孙坚,让他拿着我们幽州的兵马,去打曹班,支援一个不知名的草莽,去打一个有名望的士人,使君心善,我却是个恶人,看不出其中本份。”
  “如今渔阳叛乱刚刚平定,冀州的袁绍虎视眈眈,使君一心想着洛阳,但王司徒可曾惦记过幽州?”
  公孙瓒此言一出,堂内的官吏表情都变了,与刺史这种需要遵守三互法则的朝廷命官不同,刺史属官多是幽州本地人,自然更能与出身幽州大族的公孙瓒共情。
  公孙瓒一番话,直接说得刘虞下不来台,他脑子一下转不过来,结结巴巴半天,脸憋得比喝醉了的公孙瓒还红,这时,公孙瓒下首的刘备突然发话了。
  “长史也能理解使君的难处,他们逼迫您去洛阳,您这也是出于无奈啊。”
  秋高气爽的天气,刘虞擦着额头上的汗,连忙点头:“正是,正是。”
  公孙瓒也借着刘备给的台阶,缓和了语气:“正因如此,我们才不能分兵啊,刘使君,有了我的兵马和使君您的名声,我们就能像袁绍一样,以名声笼络士人,以武力征服不从之人,这样还有谁能逼迫您呢?”
  公孙瓒的接风宴不欢而散,当然,不欢主要还是刘虞单方面的,他打开家门,以为等来的是救星,结果却是豺狼。
  公孙瓒回到军营,唤来左右,心情颇好地点评起刘虞来。
  “胆小无能,不堪大用。”
  公孙瓒的手下面面相觑,长史一来蓟县,就给州牧下马威,他们根基不稳,这样张扬,不太合适吧。
  公孙瓒见手下各个表情犹豫,猜到他们不支持自己,转而看向刘备。
  刘备对众人道:“如今世道,怎能容得我们不争?诸位观看幽州牧刘虞吧,他名义上拥有幽州,实际据领地,甚至不及兵败前的张举。”
  玄德的口才,就是连老师卢植也是赞不绝口的,有他帮自己说话,公孙瓒心情好了不少。
  然而刘备一番大道理讲完,最后却道:“长史想要增长实力,备以为,当务之急,便是要返回辽东属国,和姑臧君一战。”
  公孙瓒一愣,怎么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于此同时,长安洛水河畔,贾诩被莫名其妙地请到渭水码头。
  “实在抱歉尚书令大人,辽东方向来的运输船,按照情报部的规定,这个级别要您亲自签收。”
  辽东来的运输船?
  贾诩退后两步,仰头看向码头,大船刚刚靠岸,水兵还在搭桥板,看船的吃水深度,这是装了多少粮食?
  他怎么不知道,辽东还会有粮食运来?
  “印章情报部确认过了吗?不会有假?”
  码头接船的士兵,闻言立正身体,紧张道:“这样的级别实在少见,我们反复确认过了,不会有假。”
  贾诩将信将疑,展开货物的文书——
  船上突然传来喧嚣的声音。
  ——非常熟悉,但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声音。
  “吁——”马官手持马鞭,站在甲板上,驱赶着白马。
  上百战马齐声嘶鸣,整齐列队,踏着小碎步,踩着木板下了船,领头的白马高大匀称,面阔鼻宽,这是种马级别的千里马!
  码头的百姓纷纷停下手里的活计,好奇地围上来,贾诩低头,文书上的字迹潇洒不羁,和书写者的性格一样。
  文书除了列明这二百匹战马的来历和性格,以及同船的货物清单,末尾“辽东属国国相”的署名和官印下方还有一行小字——
  “借君一匹,还君二百。”
  第161章
  “三匹品质上佳的, 作为武举优胜者的奖励,其余的,就留给军体会吧。”
  辽东的战马体型高大,适应寒冷的气候,在耐力和体力方面,不输混血了大宛“汗血宝马”的西凉马,而白马在战场上的威慑力和象征意义更是不可小觑,曹班决定好好利用起来。
  随着曹班势力及影响力的扩大,扎根长安后,曹班的格物院一脉、段宁的田庄一脉以及三辅本地世家的新旧势力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一个人事领域的问题便暴露了出来。
  是任人唯亲, 还是任人唯贤?
  如果要任人唯贤, 如何公平地实现举贤不避亲?
  曹班的回答是——抄作业。
  学习司马光“举之以众,取之以公” ,扩大“众”的范围,从而提高公平性。
  而扩大“众”的范围,最有效的方式,便是科举了。
  算上六月刚刚结束的这次,曹班已经连续两年在领地内举行了统一考试,统一考试虽然在流程和要求上不及“科举”,但也算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填补了一部分稀缺管理人员的空白,因此曹班决定,在文化考试的经验基础上,将武力选拔也安排上。
  考虑到汉朝土生士人都是下马为臣,上马为将,文武兼修,曹班打算将武举时间和统一考试稍微错开,录用时间统一到十月,这样有能力的人能参加两场考试,择优从之。
  此外,姐姐手下凉、并二州的边郡将士和自己手下豫州、青州、兖州出身的关东将士也需要互相学习,加强一下感情方面的联络,因此曹班计划冬季的时候,在长安举办一场“军体会”,让军队之间的切磋一下。
  曹班领司隶校尉后不久,向皇帝推荐段宁为大将军,由她统领武部,姐妹两人一文一武的统治格局自此确立。
  和汉朝前几任执掌兵权和监察权的司隶校尉不同,曹班的司隶校尉府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制定和颁布法条。
  而原属于司隶校尉的监察权,则转移到了御史台。
  这种在外人看来完全是自断双臂的行为,别说洛阳了,就是长安城的北学府内,也成为了令学子们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
  由于段宁离京,武部暂时由格物院出身的符柯和凉州田庄出身的武宽二人统管,武部下属情报部,则由粟飞负责。
  “泰山郡传来情报,青州黄巾再起,发展迅猛,短短一个月时间,人数已达三万,北海国首当其冲,泰山郡、即墨港目前治安稳定,尚未发现成规模起义军。”
  泰山郡是曹班初任之地,情报部这条消息一出,尚书们脸色各异,齐齐看向上首的曹班。
  事实上,曹班对于黄巾死灰复燃,并不意外,当初在泰山郡凭借先发优势,掐灭的起义军萌芽也是这样,发展迅速,然而组织散漫,稍微成规模的军队想要镇压不是问题。
  问题是,单纯的镇压,其实治标不治本。
  农民之所以起义,无外乎是没饭吃了,这些年曹班治下太平,也是因为百姓有饭吃,能生存下去。
  但集交州一州之地的余粮,也只是能供给一郡之地罢了,支持她们姐妹打败董卓,占领长安,已经是极限,如今长安与凉州、并州连成一线,凉并二州本就是边郡,能自己自足已是万幸,要想像袁绍那样扩张地盘,就还需要解决粮食问题。
  汉末小冰河时期,粮食减产,是造成动乱的诱因,却也是摆在她面前,一个不得不除的根因。
  既要解决起义军问题,又不想单纯杀光了事,就必须从打破环境上限方面找突破口。
  ——高产作物。
  但坏消息是,几乎所有出名的高产饱腹作物,土豆、玉米、南瓜、红薯等,全部都是原产自美洲。
  美洲,那可是在大洋彼* 岸的另一端啊。
  曹班叹气。
  “扬州那边的,如果关系都打通了,就选两个地方做口岸吧,交州也一样,划出贸易区来,参考吴郡娄县的经验。”
  户部尚书点头记下,曹班又道:“选地方的时候注意避开良田,切不可因商废农。”
  曹班目前手长有限,交州的水师已经发展多年,军队在手,心里有底,是时候推一推沿海经济,让市场的手来帮帮忙了。
  “青州那边,先让徐正盯着,今年的统一考试,我会增加泰山郡的岗位,如果情况有变,我给予她便宜行事的权利。”
  政务上面的事情都交代得差不多,其他人退了出去,只留下粟飞将一份文书递给曹班,曹班捏捏眉心,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粟飞帮她剪了烛心,屋内亮了些。
  文书以防水纸袋密封,曹班一边拆封,一边听粟飞道:“上次给王允送回去的刺客起作用了,他这次秘密派了使者来谈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