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于是他干脆来到谯县的刺史府,拜访孔刺史。
  谯县不比颍川和汝南,离洛阳还有一段距离,又是刺史部所在,因此相对太平,孔伷得知是太傅的二子到访,在刺史府设宴款待了袁术,宴席撤下后,他将一封公告的抄本,交予袁术过目。
  公文的字迹潇洒,笔力苍劲,下方盖有三公印章。
  “这是……?”
  “讨董公告。”孔伷道。
  袁术将公文凑近了看,三公印章他在叔父的书房见过,这个确实是真货,可如果公告出自三公,他怎么不知道?
  ……难道叔父不相信他的实力?
  “不管出自谁手,我听说袁二公子已经响应了这份公告。”
  “袁绍!?”袁术推开木案,“他人呢?他在哪里响应?”
  孔伷诧异于他如此大的反应:“袁二公子在冀州,冀州牧韩馥是袁氏门生,袁三公子难道不知道吗?”
  袁术内心简直想撕了袁绍!
  又骗他!又骗他!又骗他!
  “屁!”袁术直接应激了,“什么袁三公子,我们袁氏就两位公子!我只认袁基一个兄长,他袁绍算什么东西?贱婢生的贱物,就不应当让他上袁氏的族谱!”
  孔伷是个经典的孔式儒生,看书前要焚香沐浴的那种,哪里见过袁术这种炸裂的性格,他想响应讨董号召,又怕袁术也想讨董,到时候如果他问自己要兵要粮,他给还是不给?
  于是他使出一招祸水南引:“我听说袁公子的母族在南阳,新上任的南阳郡太守张咨是我的旧识,他也是豫州人,袁公子如果有意,我可代为引荐。”
  -------------------------------------
  董卓拥立庶皇子刘辩登基,在京城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斩杀朝廷重臣的事,终于引起了天下英雄的不满。
  曹班暗中以三公的名义,向各州郡发布讨董的号召公告,并在公告中推举袁绍为讨董联盟的盟主,约定齐聚酸枣会盟。
  尽管公告是伪造的,但是各地的官员们像是终于找到了一个由头,很快互相派遣使者,响应号召。
  曹班的大军提前开拔,这是她第一次率军出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赶在黄河汛期之前,一艘接一艘的楼船从即墨港出发,她按照计划,提前通过情报部,联系了谯县、扶风的格物院,让他们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大战做好准备。
  因为携带粮草,曹班这次没有办法急行军,即使她想要尽快抵达的心情,比任何一支军队都强烈。
  她每到一个地方,尤其是重要的城镇和关隘,都会让测图科绘制好当地的地形图,再让医都尉收治流民,给孤儿们登记造册,再由卸下粮草后的楼船载着孤儿们回到泰山郡。
  由于曹班治军严明,她的军队越走越壮大,从最开始的七千人马,扩展了到九千之众,将近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跟随队伍的,多是无家可归的饥民,曹班开出条件,以工代赈,饥民们帮忙运送粮草,她给饥民口粮,三人编为一组,两名曹班手下的正兵,加一个饥民。
  粮草充足的好处,自然是曹班行军有底气,军队士气也很旺盛。
  但坏处也显而易见,米仓招老鼠,军粮惹山贼。
  她的军队很快引来了山贼的注意。
  不过这次的山贼有些不同以往。
  皮肤黝黑,身上带着薄薄一层肌肉的年轻人,自称魏郡太守栗攀,得知曹班也是来讨董的,大方表示要为曹班引路。
  曹班看了一眼他身后的士兵,手里拿的不是农具就是木棍,中原地带再落魄的太守,讨董也不会带上这样的家当。
  更不用说,魏郡太守她曾在洛阳见过,完美符合瘦骨如柴,常年不见阳光的士人刻板印象,和眼前这个年轻人完全是两个极端。
  但是对方魏郡一带的地形又极为熟悉,曹班去泰山赴任时,曾走过这一带,倒也不怕被人带沟里,因此同意了对方同行的提议。
  夜晚扎营后,曹班便派符柯去查这人的身份,符柯的效率毋庸置疑,第二天,曹班还在河边打水时,她就带回来了对方的详细情报。
  “他是黑山军的首领,张燕。”
  曹班双手捧着水,拍在自己脸上,从河水倒影中,她看见了自己模糊的相貌,有一瞬间的恍神。
  “主公?”
  “哦,没事……”
  没事的,马上就会见到了,不要紧张。
  曹班在心里告诉自己。
  “就这一个晚上,你哪来的情报源?”曹班好奇道。
  符柯得意道:“随便找了几个小兵,一问就问出来了。”
  曹班抬了抬眉毛,符柯继续道:“沿着黑山往北,便是黄巾首领张角的老家巨鹿郡,这一带之前也是黄巾猖獗,有个首领,名换张牛角的,张燕和他交好,后来这边的黄巾被皇甫嵩剿灭了,张牛角死了,张燕就给自己取了张姓。”
  “所以,他也信太平道?”曹班接过符柯递给她的手帕,擦干净脸上的水,手从袖子里掏出长条形的小木匣,打开盖子,取出里面的单框镜,放在右眼眶上。
  符柯一愣:“主公还是看不清么?”
  许久不见曹班戴这个,符柯都快忘了曹班近视这件事。
  曹班摇头:“左边视力没问题,所以合在一起还行,只是这样更清晰一些。”
  平日在郡里,或者在不其,身边总是有小孩子,为了不让小孩子觉得“很酷”,刻意弄坏视力去模仿,在室外时,她一般都不会戴眼镜。
  这几天山路不太好走,骑马的时候视线高,能看远一些总是好的。
  符柯最后总结道:“虽然他们人数还不到我们正兵的一半,但主公还是要提防着,毕竟是山贼。”
  两军人马相安无事的过了一夜,到了白日出发的时候,曹班军中的部将开始清点人头。
  于禁现在是手下有五百人的军候,五百人每五十一队,每队有一队长,于禁站在空地上,深吸一口气,高喊:“集合!”
  随后营中响起队长们整齐的口令声——“立正!”“报数!”
  正常情况下,军候们点完人数,确认五百人无误,层层上报确认后,曹班的军队才会出发。
  然而令于禁感到奇怪的是,接连好几天,队长们报上来的人数都不太一样。
  第一个数量变化的,是列在最末的五队队长,当他向于禁报上了五十一的人头数后,立刻引起了其他队长的嘲笑。
  “怎么回事,李队长,自己队伍的人都数不清?”
  “李队长是不是睡迷糊了,数学课都还给学院老师了?”
  偏偏李队长还是个腼腆内向的性格,等大家调侃完,他才尴尬道:“报告军候,确实多了一个人。”
  军中人数变化,也不是怪事,只不过军队里因为逃兵而导致人数减少是比较常见的,曹班军队这种情况虽然罕见,但也不是没有先例,按照军中规章,将增员的消息一同上报,获得批准后,只要军候能管好,十分之一以内的增员,都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当于禁发现,每天早上出发时,队伍里多出的人头,从一开始的一两个,到后面的五个、十个,甚至扛着兵器,带着口粮来投奔,事情性质就不一样了。
  张燕的好兄弟张牛角死后,张燕一直想摆脱山贼的称号,加入朝廷编制,却一直没找到机会。
  如今机会不久来了吗?
  听闻天下英雄齐聚酸枣讨董,怎么能少了他们黑山军呢?
  他不认识什么泰山郡曹班,但既然是讨董,对方粮草充足,装备精良,那他跟在后面,总能分一杯羹吧。
  张燕算盘打得是很好,可自从和曹班同行后,他却发现自己队伍里的人,到了第五天,他手下的一个副将,居然都直接跑到曹班的军营里了!
  于是他在这天扎营后,气冲冲的,拿起长矛,就要找曹班算账。
  然后就被许褚,一个四两拨千斤挑翻,整个人栽倒在了水里。
  他身后的弟兄们,本来是来给他打气的,见许褚勇猛,纷纷作鸟兽散。
  更加尴尬的是,他的那个副官,从曹班营地中的一顶帐篷里掀开门帘走出来,端着一只陶盆看热闹。
  见热闹居然是自己的“前上司”,副官吓得摔了手里的盆,盆掉在地上,里面热气腾腾的饭食洒出来,浓郁的肉香直冲张燕天灵盖。
  曹班听到通传,也放下饭盆,急急走出来,见张燕屁股泡在水里,忙命人取了一套自己的干净衣裳给他。
  张燕没多想,就地换上,曹班也习惯了,当做什么都没看见。
  副官尴尬道:“将军,要不您也来点儿?”
  他翻过倒扣的陶碗,将饭食巴拉回盆里。
  可惜可惜,汤汁洒了,那可是肉汤啊——
  副官在心里流泪,将陶盆递给张燕。
  张燕闻了闻,确实很香,就是这个味道,同行这么多天,每到用饭时间,这香味就穿过曹班的军营,飘进张燕军中,勾引着他的部将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