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这确实是问题的关键,贾诩此言一出,诸将士也不由思索起来。
“他们当然想要。”
“只是他们不能要。”
“袁氏在先帝驾崩当夜血洗皇宫、杀了大将军和宦官,宫里多少朝臣多少双眼睛有目共睹,若是他们再出面拥立皇子,大家会怎么想?”
贾诩扫视众人,眼睛微微眯起:“袁氏,想要做霍光吗?”
李傕在旁边拍桌子:“什么弯弯绕绕我听不懂,反正袁氏不干,就使君干!怎么就是死局了?”
贾诩不急不慢道:“使君冒着危险拥立二皇子后,必然会给自己封赏,袁氏门生遍天下,两位袁公子,一人领禁军,一人是先皇亲封的校尉,他们兵力如何?”
董旻沉声道:“三倍于我军。”
“那他们会坐视一个兵力不足自己一半的边郡刺史,拿到比他们更高的爵位和封赏吗?”
李傕这下听懂了:“那怎么办?真就不干了?让袁氏将这机会拱手让人?”
贾诩微微牵起嘴角,他看向董卓,拜服道——
“虽是死局,但邑有一计。”
第117章
依照贾诩的建议,计算京师的守备力量,要想达到目的,董卓需要在五日之内,将兵力扩充至现在的五倍以上。
所有的行动,从在洛阳城中造势开始。
袁氏屠杀宋氏余党和宦官, 在城内本就不是秘密, 因为外戚和宦官常年作恶,百姓们对于袁氏的这一举动,没有不拍手称赞的,甚至还有人传言, 这是先帝委托给袁氏的遗命, 由袁氏来替天行道, 为民除害。
然而舆论的风向,就在一夜之间,伴随着邪乎的鬼神之说,悄然变了。
宋氏一门上下百余口人的尸首,在这天清晨,突然出现在金市人流最密集的地方!
夏季尸体腐败的很快,蚊蝇和恶臭充斥着现场,堪称惨不忍睹。
但即使是这样,也没能阻拦闻讯来围观的人们。
于是民众间开始流传,宋氏有冤屈,这是怨灵驱使着肉身,从地府爬出来,到人间报仇啊!
袁绍在家中, 得知此事,骇然大怒。
“谁!是谁干的!?”
同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淳于琼, 在宫变之后,依附袁氏,被袁绍纳入麾下。
他去看了现场,胃里现在还翻涌着:“会不会真的是怨灵……我看好几具尸首的眼珠子都……”
“怨灵?宋氏的怨灵爬出来找谁?找你吗?”
淳于琼那日刀下亡魂也以十数记,闻言更加害怕了:“那我去请方士!”
袁术看热闹不嫌事大:“我认识厉害的!”
袁绍一樽酒直接泼到了地上:“都回来!”
淳于琼和袁术这才顿住。
“他们前脚说是怨灵,你们后脚给我去请方士,这是生怕别人不知道宋氏有冤屈?”
“那可如何是好,如今就算我们不说,城里也已经传得……”
袁绍在堂内来回走动,半晌之后,他沉声道:“你去帮我请典军校尉来。”
很快,袁绍通过典军校尉曹操的关系,在洛阳五部尉官的官署外面,让人宣读了宋氏勾结宦官,意图谋反的罪名。
百姓们还在为灵帝服国丧,这朝廷内一波接一波的动乱,都让人有些麻木了,一条条血淋淋的罪状念下来,人们这才想起了曾经宋氏和宦官们鱼肉百姓做的恶,似乎也对斩杀他们的袁氏有了改观。
然而,百姓对袁氏的看法,不代表朝中,有兵权的将领们的看法。
大将军在世时,几乎统揽朝廷军务,许多部将都受大将军提拔,或者本身就是宋氏亲族。
这些人中,有忠于旧主的,不是在宫变当夜,就是在这几日,被袁绍带兵,屠了个干净。
剩下的将领虽然归附了袁绍,但也难免兔死狐悲。
如今得知金市宋氏尸身惨状,本就不安定的人心,立刻骚动起来。
袁绍没想到,自己在家里受气、在军营里受气,到了朝廷,也不得安宁。
侍御史孔融,自己曾经的同学,居然直接在朝堂上弹劾他!
“天子居所,神圣弗侵!左中郎将袁绍大逆不道,视纲常法纪如无物,罪不可赦!”
袁绍气得当场就把手里的笏板砸了出去,正中孔融额头,给人官帽都砸歪了。
好你个孔文举,真是没话找话说是吧,怎么不弹劾他杀外戚和宦官,就弹劾他不尊圣居?
就你读过书是吧!你尊礼法,那你倒是给我找出一个既尊重圣居,又能除掉外戚宦官的办法来啊! ?
孔融身边的御史中丞护犊子,将见血晕倒的孔融交给了旁边的人,撸起袖子,踩过案板就要和袁绍干仗,袁绍也不怕他,挥着拳头就要冲出去,被身旁一人拉住了。
曹操劝他道:“本初,你又不是不知道孔文举,他就是这个性格,查举朝中不正之风,这也是他作为言官的本分。”
然而袁绍气得不是孔融不讲同学情面。
宫变曹操没有参与,现在和他的老爹一样,独善其身,在这里做好人。
他出了最大的力气,现在反而处处被人针对。
袁氏血洗宫廷,这事谁不知道?袁氏怕别人知道吗?不怕,因为正常来说,朝廷内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迫于太傅和袁氏的压力,谁敢把这个放到明面上呢?
可他孔文举,就不能按正常人的脑回路去理解啊!
果不其然,检举揭发这种事,有一就有二,有孔融这个不畏强权的言官打先锋,朝中弹劾袁氏的奏章如雪花一般来到了尚书台,尤其针对袁绍个人的,占了绝大部分。
袁绍看着尚书台传给他的奏章,就纳闷了。
管理尚书台的叔父在做什么?他就这样放任别人,来攻讦自己吗?
***
除了舆论攻势,贾诩的第二个建议,是让董卓直接去找袁逢。
“使君可以向太傅开价,提出要求增加一万兵力。”
“一万?”
贾诩的“舆论战”计谋是否奏效,董旻在朝堂感受最为直观,因此也是第一个从心里开始接纳“士邑”的董卓部将。
但就算如此,“士邑”每次说话,他还是有些跟不上思路。
“兄长直接去找太傅要兵,会不会引起怀疑?”
“正相反,若是使君不去找太傅要兵,太傅才会有所怀疑。”
董旻听完愣了一下,随后反应过来。
确实如此,董卓三千兵力,哪里具备拥立新皇的实力?一般人接到这个任务,也会向太傅要点好处的,只是——
“一万会不会有些太多?”
为什么是一万?难道这里面还有士邑的奇思在?
“三万也行,二万不亏,太傅肯定会给,我们就往大了要,免得回头后悔。”
于是董卓来到了太傅府。
“袁太傅,你也是知道我的,我们并州人不喜欢那些拐来拐去的弯弯绕绕,我诚心追随太傅,也和太傅说实话。”
袁逢这几天心里不大好受,他对董卓会接下这个任务是毫不怀疑的,他难受,主要是因为这几天,袁绍那边闹情绪了。
考虑到还有三天,就是他们袁氏最关键的日子,袁逢虽贵为三师,对待这个手握重兵的“侄子”,也只能先顺毛捋,拖字为先。
——这就导致,袁绍不满的情绪愈发难以遏制了。
好在董卓能来找他,主动提出要兵,就说明他有欲望。
有欲望,不需要仰仗自己的人,便是敌人,有欲望,却需要依仗自己的人,才可为我所用。
自宫变以来,就莫名心神不宁的袁逢,难得在董卓身上找到了安全感。
“你说吧,要多少人。”
“五万。”
“噗——”袁逢一口凉汤喷了出去。
董卓连忙改口:“三万?”
“……”
“二万?”
“额,一万?袁太傅,你也知道,这事儿不好办,国之大计……”
袁逢伸出五指。
“……”
“太傅实在不厚道。”
“……六千,不能再多了。”
这六千,其中四千是他早谋划好的,可以直接拨给董卓供他差遣,另外两千,还是只能从袁绍的降兵那儿抽。
估计这小子知道后,又要闹了……
太傅头疼地挥手,董卓得到了六千人,加上之前贾诩的二百人,他手上一下有了近一万的兵力。
但是还不够……
因为先帝驾崩,皇后身体不适,邓太后被朝臣们从长乐宫请了出来,主持朝政。
在宫外等待的时候,便有官员和同僚耳语。
“连着上了三日朝,竟感觉比从前三年还多。”
同僚吓了一跳:“慎言!”
“你说,这又是一个'邓太后',会不会……”
同僚连连摇头:“不能不能,这怎么能比呢,你看邓太后,哪有关心政事的样子,这三日来,几乎没说过什么话,我们还是要赶紧推举出新皇,这才是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