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反而是蔡琰,写下自己姓名后,多有盘问。
听见营帐后面传来女子的惊呼声,还用重物落地的闷响,何雨这才有了些身处军营的实感,她紧张地咽了咽口水,没敢立刻进去,而是在原地等蔡琰。
“她为何问了姐姐这么久。”何雨问蔡琰。
“我父母健在,又读过诗书,能写会画,他们自然担心我的家人。”
“那姐姐怎么说?”何雨好奇。
蔡琰摊手:“我说,我来到这里是我的选择,保证我不被家人带回去是你们的责任,若是手下的兵都留不住,还当什么将军呢?”
何雨有些惊讶:“姐姐说地好直接,她们不会生气吗?”
蔡琰揽着何雨的肩膀,带着她往里走:“这才哪到哪儿?上过战场见过血的人,怎么会连这点儿定力都没有?”
何雨似懂非懂:“那她们为何不问我,我的父兄也健在啊,他们是屠户,虽然没读过书,也是不好惹的。”
蔡琰笑道:“因为你适合来这里,她们舍不得放你走呀。”
等两人来到了营帐后面的空地处,何雨才明白了蔡琰的意思。
来应征参军的女子,都聚集在此地,接受军士的考核。
对于长期饥饿,身材瘦弱的女郎们,负责考核的教官一点儿也没有怜香惜玉的意思,不少女郎都因为劳累,而撑不住,哀嚎着要退出,偶有两三个能撑过考核的,被安排坐在避风处一支长长的高脚椅上,都撑着腰,喘着气。
这些通过考核的女子,无一不是身材高大的,但是她们中,没有一人,能赶上自己近七尺的体格。
直觉告诉何雨,蔡琰说得对,她的选择没错。
带着莫名的骄傲和兴奋,再去看那名考核女郎们的教官。
不是江芜江郎君,又是谁?
原来他竟然是段宁麾下。
何雨又惊又喜,摩拳擦掌,对于通过考核志在必得。
当晚,当何雨的兄长何雪和何星回到何府,第一时间,就来到了妹妹的院落。
族中的族医正围着嗷嗷叫唤的何雨,忙得焦头烂额,见两兄弟回来,仆役们让开位置。
见到何雨之后,院内爆发出震耳欲聋的笑声。
何雨的脸,因为伤口而青一块,紫一块,不仅如此,额头两端还鼓起了一个大包,昔日灵动的少女,此刻就像家中即将出栏的小猪仔。
第105章
皇帝病重, 膝下二子,长子辩五岁,次子合出生不满一年。
年轻的皇帝还没咽气, 宦官和士人,就为谁当继承人, 大打出手。
宦官支持无背景的何贵人生的长子刘辩, 士人则支撑宋皇后所生的王朝正统继承人,次子刘合。
原本对于处在权利漩涡之外的姐妹俩来说,谁当皇帝并不重要,关键是谁当太后——这将直接威胁到姐妹的生母,邓太后的安全。
表面上看,何贵人当太后,对姐妹来说最好,宋皇后背后有姻亲曹家,还有袁氏,她的哥哥又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宋奇,一旦宋皇后当上了太后,历史上何皇后逼死董太后的事件具有可能再次上演。
但何贵人真的毫无权势吗?若是宦官扶持刘辩上位,邓皇后就是他们皇权联盟的外人,一个外人,却占着比皇帝母亲还要高的位置,宦官们怎么会允许呢?
虽然段宁杀了张懿,以身入局,自此站边袁氏,但是她凭借什么,让袁氏和宋氏放过毫无根基的邓太后呢?
凭借礼法吗?在家族存亡和皇室礼法间,他们会选择遵循礼教吗?
既然无论怎么选都是死局,姐妹干脆决定,将邓太后秘密接出皇宫。
邓太后久居深宫,宫廷内侍在几次权利争斗间,换了一茬又一茬,早就被情报部的人渗透成了筛子,而能接触到邓太后的皇宫贵族中,最熟悉她相貌的那个——皇帝本人,也时日无多了。
一旦皇帝驾崩,太子上位,后宫必然又是一波人员大清洗,姐妹俩时间紧迫,曹班身处东方,力不从心,于是她们计划,趁着段宁还没有离开洛阳,就将太后掉包出来,让她随段宁一起北上并州。
然而事与愿违,姐妹还未行动,袁氏向段宁发了请帖,让她到府一叙。
段宁也没想到,她会在太傅府,再次见到董卓。
不巧马腾和吕布都在军营里,这次和她一同来太傅府的,是祖父的旧部,雁门郡人,张辽张文远。
张辽随段颎征战多年,得祖父一手提拔才有了今日,为报答段颎知遇之恩而跟从段宁,后为段宁的果决和勇猛而折服,成为了段宁军中武将。
张辽见到董卓恨不能生啖其肉,但董卓的车架在段宁他们前面到,见段宁下了马车,直接等在原地,张辽不得不忍着怒意,随段宁上前。
“想不到,卓竟然有幸,和讨羌将为同僚。”他满脸堆笑,没穿武将袍,看起来就像一位和蔼的长者。
新仇旧恨加在一起,虽然董卓的态度相比上次好了不少,段宁也不可能和他攀关系:“你我如今皆为刺史,刺史乃天子之臣,同朝效力罢了。”
董卓和她一样,投靠袁氏换来了凉州刺史的官职。
此前太傅袁逢为了避嫌,只是让人在朝廷中举荐,并没有亲自出面相交,现在这么大张旗鼓把人叫来,皇帝八成就在这两天了。
袁氏终于坐不住,要和他们交底了。
袁绍经人事得早,当年在金市的酒肆里初见段宁时,为凉州女郎的英姿折服,曾在梦中见到过,这女郎进入袁府的场景。
但是他想象中,段宁应该是以妾室的身份进入他的后院,而绝不是以并州刺史的身份,进入袁氏的正堂啊!
袁绍难得在袁逢召集宾客族人议事时,走了神,自顾自为他逝去的青春记忆而哀悼,袁术见兄长对着段宁发呆,发出轻蔑地笑声。
他刻意没控制自己的音量,堂内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先是看他,又顺着他的视线看向袁绍,最后又看向段宁。
长兄袁基不擅长应付这种场面,尴尬地咳嗽两声,结结巴巴岔开话题:“父亲的想法,诸位如何看呢?”
袁逢恨自己没有好好教育这个长子,当年他的父母对他们三兄弟一视同仁,结果弟弟袁隗自成年后,便处处与他作对,他不想重蹈自己兄弟的覆辙,将全部的资源都向长子倾斜,结果使得袁术与自己离心不说,就连袁绍这个婢生子,表面装着顺从自己,稍微有点权利之后,也开始和自己反着来,背地里搞小动作,不将长兄放在眼里。
再看袁基呢?过度保护让他有些不合时宜的天真,他的两个弟弟都开始利用太学、姻亲、朝廷的人脉,培养自己的势力了,而长子手中,竟然清一色的都是从自己手里继承的幕僚。
对于袁基的问题,袁氏的其他公子没有回答之前,幕僚们是不敢发言的,袁术于是先回答道:“断不能将两位刺史调走,一旦宫里有变,袁氏手中无兵,大将军独木难支!”
袁逢这次叫段宁和董卓来,正是因为皇帝下旨,催促并、凉刺史,立刻离京上任。
皇帝都快死了,掌管尚书台的太傅袁逢不可能自断双臂下这个指令,因此这个诏书,分明是把持宫禁的宦党们所出。
袁术的话说得很对,但是说了等于没说,袁氏谁不知道董卓和段宁不能走,但是旨意一个接一个,袁氏能撑到几时?
士人弹劾宦官的最大一个理由就是祸乱朝纲,可是朝廷以谁为纲? ——皇帝,若是皇帝的旨意都不遵守,袁氏不就是打自己的脸吗?
自从皇帝闭门不出,袁氏就计划以关西兵力诛宦官,彻底解决外臣无法接触皇帝,而导致士人与皇帝互相不信任的问题。
结果不出意外地,还是出了意外。
一个名叫孙坚的无名小卒,坏了袁氏的事。
孙坚是徐州下邳县丞,因作战勇猛而得到皇甫嵩的赏识,随皇甫嵩讨伐黄巾立下功劳后,又跟随他讨伐北宫伯玉的叛乱。
袁氏原本计划,讨伐北宫伯玉的关东将领班师回朝后,便能就地驻扎,以待时机。
结果孙坚因为目睹了董卓的不战而退,在董卓回京后,向朝廷弹劾了董卓。
虽然袁氏出面,将弹劾的奏章压了下去,但是董卓带着兵马回京后,立刻就引起了那些官员的不满。
他们一边怕一边骂,还连带着打了胜仗的段宁一起。
你们这些关西军,不打羌人,留着兵力来洛阳城,是想打谁?
弹劾之声再起,加上宦官势力在里面搅合,袁氏不得不向朝廷请命,任董卓和段宁为两州刺史——剥去了将军的头衔,明升暗降。
但名义上是一回事,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士宦交锋你来我往,袁氏见招拆招,宦官们就搬出终极杀器——皇帝。
天子一日不死,尔等终究是臣,段宁猜到袁氏顶不住皇命,董卓和她之间二选一,袁氏恐怕要放弃一个。
她对士宦之争不感兴趣,留在这里无非是担心生母,既然迟早是要走,何不薅点羊毛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