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民国 第18节
读书其实很辛苦,他们家出事后,学校里还时不时有人在他面前说风凉话,因此,桑景雄真要说多么喜欢读书,也没有。
但这个时代跟后世不同。
此时读书人的地位很高,读过书的人,是受人尊敬的。
他家的情况已经非常糟糕,但他若是还在读书,就能觉得自己是高人一等的,是跟周围那些泥腿子不一样的。
现在呢?他不能读书了!
他哥能读完小学,为什么不让他读?
桑景雄昨天针对桑景云,被桑景英修理了,就不敢再针对桑景云,他开始朝着桑学文撒气:“都怪你!”
“大哥能读到小学毕业,为什么我不行?”
“你害死了爷爷,还害我不能读书!我讨厌你!”
……
桑景雄在桑学文面前撒泼打滚。
桑学文这会儿没犯烟瘾,也不辩解,沉默不语。
其他人也没阻拦,其实这样的话,他们也想说。
要是桑学文没有抽大烟,没有赌钱,这会儿桑元善肯定还跟他们一起,开开心心地过中秋。
桑钱氏都不用亲自做饭,那时候的她,每日里都是抱着孙子孙女,去跟左邻右舍聊天,然后引来无数人羡慕。
今天是中秋,虽然家中不久前有人离世,但桑钱氏依旧想好好过节,因此,她将家里仅剩的一块咸肉拿了出来。
桑元善的丧事办得极为简薄。
本地办丧事,要留客人吃饭,菜以豆腐为主,但家境不错的人家,会做些荤菜给客人吃。
当时桑钱氏为了省钱,席面上荤腥极少,以至于有些客人很是嫌弃。
正因为如此,丧事办过后,家里没剩下什么吃的,只留下几个鸡蛋,外加一小块肉。
鸡蛋早已吃完,那肉则被腌制起来。
今天,桑钱氏将那块不过巴掌大的咸肉切成薄片,和豆腐、毛豆粒一起煮了一大锅汤,又拿跟农户买的鸡蛋和韭菜心炒了一盘子,再加上酱烧茭白和咸鱼蒸豆腐干,凑了个三菜一汤。
之前日日吃的咸菜,也不曾上桌。
桑钱氏先做菜再做饭,因为做饭时不曾蒸南瓜,用的还是机器磨的白米,米饭雪白雪白的,看着极为诱人。
等饭做好,就能开吃了。
闹腾了一番的桑景雄,也安静下来。
一家人坐在八仙桌旁边吃白米饭,自觉今天辛苦了的桑景雄,一筷子下去,就夹了豆腐汤里的两片咸肉。
桑钱氏见状,连忙站起身,将汤里的咸肉给家里人分了分。
若是不分,其他人就吃亏了。
桑景雄瞧见这一幕,有些不高兴,中午他就不能多吃一口肉,晚上竟也不能多吃。
桑景丽还那么小,凭什么肉吃的跟他一样多?
虽然心里埋怨,但这两天吃了不少教训,桑景雄到底什么都没说。
一家人正吃饭,外面传来敲门声。
因照明不便,此时人们一般不会天黑后再吃饭,因而天还亮着。
桑钱氏往外走,边走边问:“谁啊?”
“夫人,是我。”一个女声响起。
桑钱氏听到这个声音,连忙打开门,就见门口站着一个跟她差不多年纪的女人。
桑钱氏眼眶红了:“阿兰……”
这妇人也红了眼眶。
桑景云认识这个妇人,这是桑家以前的厨娘,叫阿兰。
阿兰是桑元善老家那边的人,桑钱氏生下桑学文后,桑元善曾带她去老家祭拜先祖。
当时,桑钱氏在河边遇到了被自己男人打得遍体鳞伤,打算寻死的阿兰。
阿兰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她从小就在自己男人家里当童养媳,干最多的活吃最少的饭,带大了她的男人和她男人的五个弟弟妹妹。
也不知道是不是年轻时亏了身体,阿兰嫁给她男人后,一直没孩子,她男人就整日打她,打了整整十年。
阿兰活不下去了,桑钱氏看她可怜,就帮了她,将她带到上海,让她在桑家做厨娘。
桑元善老家在嘉兴,离上海不算远,但坐船也要一整天,这时的人又很少出远门,阿兰到了上海后,她夫家人绝对找不到她。
阿兰就这么开始了新生活,曾经骨瘦如柴一脸苦相的她,在桑家待久了,就变成了一个胖乎乎,脸上总是带笑的和蔼妇人。
做饭之余,她还帮着桑钱氏带孩子,桑学文和桑景云等人,都没少被她抱。
因为她没孩子,桑学文曾拍着胸脯说要给她养老,这事儿,桑元善桑钱氏也同意。
但桑家出事后,就养不起下人了。
阿兰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下人,她早年吃过很多苦,年纪大了之后身体不太好,因而现在只能给人做帮厨。
帮厨薪水很低,主家包吃住后,一个月只能再拿一个银元的薪水。
都这样了,之前桑元善去世,她还是送了两块银元并几个铜板过来,那是她全部家当。
这次中秋,她又来了。
“夫人,我带了一碗红烧肉两个月饼过来,给你们添个菜。”阿兰含着眼泪笑。
六十多岁的阿兰,看着像后世七八十岁的样子。
桑钱氏看着瘦了很多的阿兰,忍不住哭起来。
阿兰一个在厨房干最脏最累的帮厨的活儿的人,要弄到这么一碗红烧肉,可不容易。
桑家人都有些感伤,县城洪家,大家却都高高兴兴的。
洪掌柜的二儿子洪永祥从租界回来了,还带回来大包小包不少东西。
“小叔,小叔,你回来了!”洪旭一看到洪永祥,就炮弹一样冲上去。
洪永祥想像以前一样抱起洪旭,结果抱得很艰难:“阿旭,你又胖了!”
这年头胖是个好词儿,洪旭一点不生气:“我长大了!”
“对,你长大了。”洪永祥哈哈大笑。
洪旭又道:“小叔小叔,我给你看个好东西!”
“什么好东西?”洪永祥知道要怎么让孩子高兴,露出感兴趣的模样。
洪旭立刻就把自己跟姐姐一道做的小人书拿出来,宝贝一般递给洪永祥:“小叔你看,我姐画了一本小人书!”
这书是洪掌柜今日回家后,帮着装订好的。
洪兴纸号是百年老店,店里会出售账本簿子还有启蒙书,因而洪掌柜懂线装,会装订书册。
洪永祥一眼就瞧见书册上“三打白骨精”五个大字。
他看过《西游记》,洪旭二姐手上的《西游记》便是他送的。
他立刻就意识到,这是画了《西游记》里的一个故事。
将书翻开,里面图文并茂。
这小人书做得很精致,但真要说多么出奇,并没有。
可洪永祥,就是看得停不下来,等看完,他有些惊奇:“阿旭,你二姐这白话写得真不错,句读也用得极好!”
这书里的字并不多,但意思简洁明了,非常适合孩子看,那画也画得极好。
他家孩子能做出这么一本书,当真了不得!
第18章 要房租
民国的上海, 聚集着无数文人,这里的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新思想新文化。
洪永祥在清末, 就去了新式学堂读书,这些年身为一个记者, 更是接触到了很多新思想。
他是一个提倡新文化的新式文人,他所在的报纸, 也一直致力于推广白话,
他们刊登的政论文章和各种新闻, 都用白话书写, 力求在读出来后, “工商妇女幼稚”皆能听懂。
他们在报纸上,还一直呼吁要加强国民教育, 只让人听懂是不够的, 所有人都能“通文字”,才是包括洪永祥在内很多人的目标。
这很难, 但他们一直在努力。
也因此, 洪永祥很重视家中晚辈的教育, 洪旭的大姐二姐,都在他的要求下,进入县城由女子办的私塾读书认字。
发现洪旭二姐洪玥喜欢看书,他更是时不时带点书给她, 并鼓励她每日阅读报纸。
现在, 看到洪玥画出一本小人书, 洪永祥欣喜不已。
虽说这是从《西游记》里,寻了一段简写出来的故事,但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能做到这一步, 已经非常难得。
这小人书,还让洪永祥想到了另一件事。
自进入民国,上海的学校,便如雨后春笋一般飞快冒出,其中小学是最多的。
现在,上海县城很多普通人家,都会让孩子去读小学,至少读完初小。
毕竟读初小,一学期学费不过几个银元,即便加上购买纸笔,花费也不算多,很多家庭都可以负担。
见小学生越来越多,洪永祥认识的一个印刷社的编辑,便打算做一些供稚子阅读的书册,帮助那些读小学,尤其是读初小的人认字。
眼前这小人书,正好合适!
他全篇看下来,没有一个生僻字,语句之间,还学外国标点加了句读,非常好读。
这书,完全可以出版。
洪永祥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