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开春第一场雨落下,永和城的扩建已初具规模。新筑的栅栏蜿蜒如巨蟒,扎实敦厚,就算是熊瞎子来了也能挡上一挡。
  将野葡萄沟的泉水也揽入怀中,稻香村人赶着时候开垦,花了十多天,终于将地给犁出来了,就等着播种了。
  谢承宇蹲在药圃里仰头问:“祖母,光头叔说的世外桃源,是不是就像现在这样?”
  谢老夫人正往牡丹根上培土,这是意外从山里栽回来的野生牡丹花种,今春竟发出三寸新芽。
  她望着城墙外起伏的群山,那里有支黑甲军正在星夜驰骋,而永和城的灯火温柔地漫过新垦的梯田,将连绵战火都隔在重山之外。
  “是桃源,也是火种。“她将沾着泥的手掌贴上小孙子面颊,眼里全是希望与期盼。
  “等到山花烂漫,你谢诏哥哥应该也要回来了。”
  第88章 安宁
  山中日子缓慢,开春之后山林渐暖。
  清晨薄雾,朱秀儿抱着纺锤坐在新搭的竹棚底下。春阳透过苇帘漏在她的发簪上,映得新打的乌木纺车流光溢彩。
  因着朱秀儿纺织做衣裳的手艺好,许多妇人都来求经,朱秀儿索性在城主府门前开了个班,想要学织布和绣艺的都能来学。
  “线要这样绕,指头勾着才不会打结。”
  她捏着王家媳妇的手腕轻晃,麻线在木梭间游走如蛇。
  “要把梭子往右边偏半寸,织出来的斜纹才漂亮。”朱秀儿教着孙家媳妇的手腕轻轻一带,织机便吐出段云朵似的细麻布。
  另一个年轻媳妇突然“哎呀”叫出声,织梭卡在了经线里,急得鼻尖沁出汗珠。
  “莫慌,这梭子就跟田埂上的泥鳅似的。”赵家媳妇笑着挤过来,粗粝手指灵巧地挑开纠缠的麻线,“得顺着它的脾性来,那年我给县太爷织锦缎......”
  屋檐下突然爆发出哄笑。孙娘子举着刚裁好的襦裙挤进门:“赵大姐又要说她那织坏贡品挨板子的光辉事迹了。”
  赵家媳妇脸咻地一红,“那我也是去参与过的,也是摸过贡品。”
  “是是是,去参与过也很厉害啦。”周围的年轻媳妇笑着附和她,没将玩笑开得开过火。
  妇人们继续织布,根根细线似在发光。
  雨丝裹着新裁的苎麻清香漫进来,女人们七手八脚帮春桃把织机挪到透亮处。
  年轻妇人围坐着学得认真,突然被墙根窜出的泥猴们吓得一惊,宋知江领着七八个娃娃嬉笑跑过来,湿漉漉的裤脚还沾着浮萍。
  小男娃举起竹篓里扑腾的鲫鱼,眼里全是希冀:“娘,快看快看,是我们新抓的大鱼!”
  朱秀儿停下手中的动作,笑骂道:“昨儿才给你们缝的春衫,转眼又成泥猴了?别处玩去。”
  妇人们看着自个孩子一个上午的时间又疯成这样,纷纷皱眉骂道:“又到哪里野去了,说了多少次了要注意着点,你们...”
  话音未落,西墙根传来孙家汉子中气十足的吼声:“一群小兔崽子,把我刚移的莴苣苗都踩成饼了!”
  孩子们尖叫着四散奔逃,惊得晾麻线的竹竿哗啦倾倒。妇人们将手中的布匹放下,捉住自家小子就要教训,孙家汉子气喘吁吁来到跟前,见状连忙道:
  “哎哎,使不得,娃子还小,教育一下得了,可不要下手。”
  妇人说道:“这群牛娃子一整天不省心,今天不是坏了李家的田,就是明儿拔了王家的草药苗子,合该教训教训!”
  孩子们也都聪明,会察言观色,纷纷表示不再这样了,妇人们见效果达到,也见好就收。
  见他们还要继续疯跑去玩,立马多叮嘱两句。
  木匠铺里飘出刨花的清香,赵铁匠抡锤的叮当声混着春雨的缠绵。
  两个匠人共同将城主府附近的一间屋子给收拾了出来,当做小休息室,大型聚餐的时候还能在这煮菜做饭,也方便。
  里头摆了五张柏木桌,李大娘正往陶罐里码腌蕨菜,喜滋滋道:“这罐给谢老夫人,她牙口不好,我多拌了些山蜂蜜。”
  “我那坛子糟鸡蛋也该起封了。”林老婆子掀开稻草帘子进来,蓑衣上的雨珠簌簌落在夯土地面上,“昨儿后山拾的羊肚菌,配上你家新磨的豆腐炖汤最鲜。”
  李大娘闻声一笑,擦拭了手之后便道:“日后做了豆腐,第一个送你们家去。”
  “我那馋嘴的孙儿最爱雪梅做的包子了,多换两个回来解解馋。”
  “好嘞,没问题。”林老婆子也笑着回应。
  *
  春雨绵绵下了三日。
  春雨暖风一吹,人骨头也酥软,索性就在家逗逗孩子,等春雨过后开始播种。
  这期间灶房间的烟火气就没散过。
  柳雪梅揭开蒸笼,混着艾草清香的青团让满屋人喉头滚动。
  孙家媳妇捧着刚出锅的槐花饼凑过来:“用两个青团换一张饼咋样?我家小子就馋这口糯叽叽的。”
  “我要换梅干菜肉包!”货郎王二挤在人群里举着油纸包,笑着喊:“这是前日跟猎户换的野蜂蜜,甜得很,泡水喝小孩最喜欢。”
  李大娘也提着新做的豆腐来了,“给我留几个,今儿一大早小孙儿就吵着要吃。”
  柳雪梅脸上的笑意更甚,她做的食物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心中说不高兴是假的。
  连声道:“好嘞好嘞,包子还多得很,不用急,一个个来。”
  说着便指挥着宋二郎将蒸笼搬出来,一会的功夫便没了,只剩下换来的一堆东西。
  她喜滋滋将换来的物品和食物分类放好,想着等孩子们回来再做一笼。
  因着食物和储备多,各家各户粮仓都是满的,饱腹之后便开始追求味道。
  做饭手艺好的柳雪梅便成了永和城的‘大人物’,老宋家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都是拎着各种东西来换的。
  柳雪梅平日里也没事做,乐此不疲。
  再加上秋收和采山货之后家中存粮多,家中也没人有意见,开心就行。
  不止是老宋家是美食交换中心,大伙都住得近,家中一旦飘出味道,就有人提着东西笑呵呵上门打招呼了。
  孙家媳妇把新采的艾草揉进糯米团,还没来得及放入蒸笼。
  墙头突然冒出一只陶碗,王娘子举着刚腌好的糖蒜,笑道:“用这个换你两个团子可好?”
  孙家媳妇爽朗笑着,“当然成了,快进屋来。”
  不多时,别家的妇人也带着物品来了,屋内笑哈哈一团和气,最后各自带着青团归家,小娃们最是开心。
  集市上也热闹,老磨盘已然摆满各色吃食。钱老汉捧着砂锅掀开盖子,腌笃鲜的香气混着晨雾漫开,他搓了搓手开始吆喝:“春笋是今早新挖的,谁要尝鲜就拿梅干菜来换!”
  “您老这算盘打得比货郎还精。”
  谢老夫人笑着递过青瓷坛,“这是我这些天琢磨着做的,你看看,能不能换两罐春笋。”
  钱老汉一揭开盖子就知道里面的东西定然是美味,当即笑呵呵道:“必须换!”
  李村长杵着拐杖过来了,挨个食摊查看:“朱家媳妇的葛粉圆子呢?今日又没出摊么,我家老婆子念叨三天了。”
  正说着,就见谢承宇举着湿漉漉的莲蓬头从人群钻出来:“李爷爷,要不要试试凉拌莲子?可好吃啦。”
  李村长笑着,“我这老牙,啃不动莲子咯,你拿着自己吃吧。”
  谢承宇胖乎乎的小手挖出一颗放到嘴里,“李爷爷想吃葛粉圆子,我家里有好多,去我家吧。”
  李村长也喜欢小娃的灵动,当即就笑道:“成,那我便去做这一趟客。”
  暮色渐浓,春雨抚平了心中的褶皱。
  不知谁在帘寮挂起了红灯笼。雨丝将暖光晕染成流动的琥珀,裹着青团与梅子酒的香气,把新织的麻布染成温柔的蜜色。
  *
  梆子还在雾里打转,赵铁匠铺已经腾起第一缕青烟。新打的犁头在淬火池里滋滋作响,惊醒了蜷在草垛上的老黄狗。
  赵铁匠抡锤的声响混着雨点格外清脆。他将废弃屋梁改成的长椅摆在屋子中间,正在雕刻扶手处的祥云纹,抬头瞥了一眼隔壁屋的李木匠,大声调侃了一句:“老李头,你这榫头打得比二十年前差远喽!”
  “放屁!”木匠李三叔举着墨斗从冲进来,蓑衣上的水珠甩了赵铁匠满脸,“当年给醉仙楼打拔步床的时候,你还在铁匠铺子抡风箱当学徒呢!”
  赵铁匠不乐意了,叉腰道:“你才放屁,我早年就当过两年学徒,早就自己出来单干了。”
  两个老头斗着嘴,手上活计却不停。凿子与刨花在雨声中起舞,渐渐将歪斜的门楼改成带飞檐的茶寮。
  宋大郎拎着陶壶过来添水时,正看见李三叔把晒干的野葡萄藤盘在梁柱上,紫褐色的藤蔓衬着新漆的朱红廊柱,竟比县城的茶馆还要风雅。
  当然赵铁匠手下的铁器也技艺精湛,令人赞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