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日子仍在不紧不慢过着,宋三郎也趁着时疫淡下去这段时间回了家。
  炊烟升起时,宋家院里飘着清粥的甜香。林老婆子把最后一把药渣撒进灶膛,火光里爆出几颗青蓝色的火光。
  那是混在艾草里的铜钱碎屑。
  她望着跳动的火苗,忽然想起疫病最重那几日,大郎把家里最后半吊钱都熔了倒入水里,说是这样能给水消毒,能安全些。
  村口老槐树下聚着七八个妇人,竹篮里堆着没烧完的纸衣。
  她们用艾草梗挑着纸钱往火里送,火堆旁摆着三碗葛粉糕。这是给没立坟的游魂备的买路钱。
  不知谁家稚童突然指着树梢笑嚷:“萤火虫!好多萤火虫!”
  宋老汉蹲在田埂上磨镰刀,去年这时节,田里还有周麻子帮着堆草垛的笑声。
  如今新栽的秧苗间浮动着幽幽绿光,是腐草化成的流萤,恍如万千未散的魂灵提着灯笼在巡视人间。
  他直起腰来,喃喃道:“大家,一切都
  在变好了.......”
  突然村口传来急促的马蹄声,驿卒背着的杏黄旗刺破暮色:“院试重启!州府急召!”
  “各位学子可准备前往州府参加本年科举考试!”
  宋老汉手里的柴刀“当啷”落地,刀面上映出西天绚丽的霞光。
  “科考,科考还能继续!”宋老汉激动,往家的方向去,“三郎,三郎!”
  宋三郎同样也激动,出了屋子道:“爹,爹!我听到了。”
  大顺朝科考规矩严格,要是这一次没考成,就得等下一次,时间周期长,没人愿意耗费这么多光阴。
  如今科考能正常举行,是大幸。
  今日宋家人都高兴,做了一顿丰盛的饭菜,宋明玉夹了一个大鸡翅放在宋三郎的碗里,“三哥吃鸡翅,展翅高飞!”
  几个大人都乐呵笑着,宋老汉索性道:“这几日疫病也消了,咱们也趁着三郎去州府考试,一并去州府看看去!”
  “娃子们不是常说想去大酒楼里尝尝,咱们就去樊楼吃酒去!”
  林老婆子嘴角挂上笑,小孩们高兴疯了,一顿上蹿下跳,几个大人都互相看着,没人开口拒绝。
  这接二连三的大难之后,他们都看明白了。
  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当下是真的,万一哪天又爆发了这样严重的天灾,困在家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烦闷的时候总在想,自己还有好多事没有尝试过,真遗憾。
  钱没了可以再赚,家里人都有手有脚的,不怕饿着冻着。
  去尝试一番新世界又如何。
  林老婆子第一个开口道:“成!都收拾收拾,咱们一起陪三郎去州府考试去,顺带玩两天。”
  孩子们一听到大人都松口了,更是高兴,饭都顾不上吃了,就要去房内去收拾东西,惹得林老婆子在后面一顿喊:
  “先吃饭,不着急现在收拾,又不是明儿就走。”
  “老婆子,娃子被关了这么多天,听到能去州府,可不得高兴嘛,你就别拘着了。”宋老汉笑道。
  一家人这才笑起来,气氛融洽。
  宋三郎吃了一顿饱饭,走出门,熟悉的村落和院子让他心中感慨,他忽然惊觉自己这么多年读书,已经很久没有好好看过这片土地了。
  他往外散步而去。
  “三郎!”
  卖艾草的刘寡妇挎着竹篮追上来,鬓边白花被风吹得乱颤,“听说你要去州府赶考?”
  宋三郎拱手:“是的。”
  刘寡妇得到回答,将个绣着八卦纹的布袋塞过来,里头装着九十九粒苍术籽,笑着道:“走到哪处驿站,就往墙角撒几粒,你周叔说这样能镇邪。”
  “我们都等着你高中秀才,给咱们稻香村争口气!”
  宋三郎珍重接过,“多谢刘婶,三郎谨记于心!”
  他拎着村里人沉甸甸的期盼回了家。
  回到房内,拿起书继读,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的字句,不浪费一分一秒。
  宋家人准备了好些时日,林老婆子特地拜了神明,得到一个适合出门的日子,一家人一大早起来,准备好之后就上了牛车。
  官道旁的嫩绿破土而出。宋家牛车吱呀呀碾过碎石路,往州府地界去。
  第60章 府试开始
  牛车在山路上晃晃悠悠,因着提前这么多时日出发,一家人并不着急。
  林老婆子三个女人在出门之前就准备好了足够的吃食,板车的角落里干净放着一个大麻袋,里面分门别类装着肉包子和一些娃子们喜欢的糕点,还有饱腹的馍馍,干净的水等。
  一家子朴实的庄稼汉,从来没有去过这样远的地方,几个孩子在牛车上叽叽喳喳,高兴得很。
  宋三郎心中熨贴,沉静下心来细细感受生活。这一路上有不少人间百态值得品味,这些感触都会化成笔下那些沉淀厚实的论点,让笔下的观点真切落到实处。
  牛车在官道上摇摇晃晃,车辕上新刷的桐油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
  赶了两天的路,前方终于隐约出现州府的轮廓,宋大郎抹掉额头上的汗,露出一抹笑,“再过两座桥,前方不远就是州府了。”
  宋知云几个听到州府就在前方,更是兴奋。
  “那我们是不是就能去大酒楼啦,那有好多好多甜点铺子。”
  宋知云满眼都是兴奋:“听说还有很多玩具,好多好吃的!”
  一家人都高兴,宋明玉内心也雀跃,这还是来到大顺朝之后第一次去州府。
  牛车继续往州府的方向去。
  宋明玉趴在竹帘缝隙处,忽然指着远处惊呼:“爹!好多白幡!”
  宋老汉转身往宋明玉所指的方向看,只见不远处的山上一片白茫茫的招魂幡随风而动,隐约可听见唢呐吹吹打打的声音传来,夹杂着凄烈的哭声。
  宋老汉将宝贝闺女抱在怀里,摸摸她的脑袋,“囡囡,那都是很多人日思夜想的亲人,咱们敬畏,也不去打扰。”
  宋明玉点点头,林老婆子担心几个娃子饿着,递过来几个糕点,宋明玉就安心窝在宋老汉怀里咬着小兔子形状的糕点,甜丝丝的,一路甜到心里。
  她不止一次感慨自己有幸投身到老宋家,爹娘都是明事理的人,会用最温柔的方式来讲道理。
  家里人也都和蔼,三个侄儿虽吵闹了些,但也算听话上进。
  ......
  牛车经过一个驿站。
  驿站如同褪色的水墨画,青灰墙垣上爬满暗红斑痕。十几个流民蜷缩在拴马桩旁,官差正用浸过药水的扫帚清理墙角的秽物。
  浓烈的苍术味随风飘来,宋老汉下意识摸向腰间药囊。
  “这是扬州来的难民。”驿站驿丞端着药碗叹道,“说是那边闹了兵灾,竟比咱们遭疫还惨,纷纷逃难来到咱们徽州。”
  驿丞身边的另一人问道:“就让这群流民待在这吗,可更深露重,这样下去......”
  驿丞转身:“那不然去哪?他们没有通关文书,就进不了城,起码这个地方人流多,万一有个好心人赏点饭吃,还能挣个命活。”
  另一人沉默后,道:“还是您想得深远。”
  驿丞叹气,手中端着的碗随着他的说话声晃动,碗底沉淀的葛根渣滓随话音晃动,在粗陶碗沿拖出蜿蜒的痕迹。
  宋家人在驿站外喂了牛,将这几句谈话听了个完全。
  宋三郎难得回到平地上,握书的手紧了紧。看着那群蜷缩的流民,与书页间《孟子》的“仁政”二字重叠。
  他忽然想起章太医离任时,曾在城隍庙前说的那句“医国如医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
  “三郎,该上路了。”宋大郎喊他。
  宋三郎连忙收拾包袱,犹豫了一瞬,还是将自己的两个馍馍快速分成好几份,递了过去。
  流民们接到食物,止不住地颤抖跪拜,“多谢恩人,多谢恩人!”
  宋三郎没说话,一家人上了牛车离开。
  *
  州府前的大路还算宽敞,吃饱喝足的老牛不一会就到了大门前。
  出门前宋大郎特地带着全家人去了里正处办理文书,因此守城的官兵也没为难他们。
  领头一个检查的官差将牛车上下翻了一遍,将文书还回去,“来科考的?”
  宋大郎脸上挂着笑,“是,家中三弟前来参加府试。”
  “走吧。”官差大手一挥,宋家的牛车也顺利进了城。
  踏入州府城门的那一刻,宋家人只觉自己仿若被卷入了一场绮丽又喧闹的幻梦,牛车在这个繁华的城镇里就如同一滴最不起眼的水汇入华丽的大海,显得格格不入。
  宋知江三个小子眼睛瞪得溜圆,这与他生活的稻香村相比,这里简直是另一个世界。
  牛车平整驶入。
  街道宽阔平坦,足以容纳数辆马车并行,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映着熙熙攘攘的人影。
  道路两旁,店铺林立,招牌高悬,幌子飘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