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宋二郎面色一沉:“城内的情况这样艰苦,为何知州和县令不开仓救济。”
老妪道:“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这些日子倒是推行了一个政令,招了不少走投无路的人去帮官府赈灾,效果也还不错。”
“就在情况好转的前两日,那些人不知怎么的又突然反了。”
宋二郎想到那日小妹和王老爷的对话,急忙道:“谁反了,将反叛头子给砍了!看其他人还敢不敢作乱。”
“斩到是斩了好几个,一点效果都没有。”老妪继续说道:“知州才怀疑是有细作故意挑拨的,才封的城。”
宋二郎明了,看着这老妪和躲在她身后怯生生的小女孩,两个人衣衫褴褛,逃出来想必废了不少功夫。
不禁又问一句:“你们现在打算去哪?”
老妪也不藏着掖着,“家中是在镇子上开抓药铺子的,霜灾之前儿子儿媳刚好去农庄看药材去了,如今我正打算带孙女往庄子去。”
宋二郎了然,从背筐中拿出那两个白面馒头递过去,“一路上奔波劳累,垫垫肚子吧。”
老妪又看了他一眼,谨慎摇头道:“不必了。”
说完便带着小女孩头也不回地往另一条小路走去。宋二郎咬着馒头,想了想,继续回到石头上躺着晒太阳。
心中消化着老妪提供的线索。
外头如今已经这样了,那他们的馄饨摊计划得往后推推。
老妪这回明显比之前谨慎了很多,也不再慌不择路乱跑。
小女孩拉了拉她的衣袖,“奶奶,我们为什么要对刚才那位叔叔说谎呀。”
“这不是说谎,这是自保。”老妪道:“以后出门在外,万不可相信任何人,也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咱们的底细,知道吗。”
“为什么呀?”
老妪停下脚步,蹲下来和她对视,“灵姐儿,因为你姓李。”
小女孩表情单纯:“姓李怎么啦?奶奶刚才说的细作,是我们吗?”
“别胡说,咱们是正统,哪是什么低贱的细作。”
第50章 隐患
躲懒到了下午,宋二郎伸伸懒腰,想起出门前的打算,宋老汉叮嘱去打探情况。
老妪的话在心中转了一圈,内心挣扎片刻,还是决定从另一条隐密的小路出村去看看,要是能多碰着两个人,消息也更广些。
他摸着小路往山外去,还得时刻提防湿滑滑的冻雪,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摔个狗吃屎。
不多时,他瞧见一群官兵押着一排排板车往山的另一边而来,板车上盖着黑布,瞧不见押运的是什么东西。
他赶忙往石头后躲去,只探出一只眼睛往外瞧。
一队官兵神色匆匆,到山脚一处杂草丛生的地方停下,观察地形,确认这地方轻易不会有人来,才抽出铲子开始挖坑。
其中一辆板车没卡稳,车轱辘转着往下滑去,在挖坑的官兵连忙上前抓稳了板车,由于惯性太大,还是撞在了石头上,发出一声闷响。
一只青黑的手从黑布中滑落出来。
官差头儿不悦,“怎么回事。”
官差赔笑道:“方才那块地不平,滑了出去。”
头儿继续挖坑,“赶紧的,别耽误回城。”
官差连忙将板车推回来,确认停稳固了,这才拿起铁锹继续挖。
那只青黑生斑的手一直随着板车晃荡,停在大坑旁。
宋二郎眉头一皱,依稀看见那是一只人手,想要看得更清楚一些,奈何这附近的枯树实在太多,层层斑驳遮挡下来,只能依稀看到那群官兵将板车上的东西往大坑里一倒,就开始填埋。
其中一人唏嘘道:“天灾要人命,一场大雪下来,冻死了这么多人,县老爷呼吁了几天也没人收尸,实在是凄惨。”
另一个官差靠着锄头休息片刻,眼珠子转了转,道:“头儿,我瞧这些人身上还带着不少好东西,这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要不咱们……”
头儿瞥他一眼,填土的动作不停,“这些人可都是冻死了一个多月的,怨气重得很,死人的钱财你也敢拿,不要命了。”
铲了这么久的土,也累得慌,头儿抹着额头上的汗,抬头看天,天色慢慢黑了下来。
瞧见还有两人在躲懒,一脚踢过去:“还不赶紧的,埋完好回去交差!”
说着,一阵冷风吹来,所有人都打了个寒噤。枯枝在冷风的作用下嘎吱作响,愈发衬得这地方阴森诡异。
官兵们打了个哆嗦,不敢过多停留,更快挖土埋坑,黑布也来不及拿了,拉着板车就急忙离开此地。
宋二郎看着这些官兵近乎落荒而逃的背影,从他们的话中总结出重点。
这一次霜灾死了不少人,城内还有许多没有人认领的尸体,才拉到这荒郊野外挖坑埋了。
宋二郎看天,黑沉沉的,也不多留,拔腿往家中赶去。
回到家,将今日的见闻和听到的消息都说与宋家人听,一屋子的人都沉默下来。
宋大郎道:“我今日去帮村里人建屋子,也听到了一些消息,镇子和县城封城这事是真的,据说是出了故意挑起乱子的细作。”
宋老汉也沉声道:“不管外面情况如何,咱们心中有数就成,至于那些细作之类,与咱们无关,也万不能再去打听。”
引火烧身的道理,他们还是懂得的。
林老婆子也忧虑,这一场天灾下来,整个徽州府都要大变样了。
她道:“外头是不能去了,咱们家中粮食也还足够,还能再过些安稳日子。”
一家人点头,宋老汉掐着手指头道:“过几天就要开春了,我明日去地里瞧一瞧,若是合适,就将田地耕出来,合适种些早季的菜和芋头之类。”
宋大郎应声,“爹,明日我也一块去。”
对农家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庄稼,对农时的测算已经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有粮食,才有底气。
一场沉闷的谈话到此结束,大致了解外头的状况之后,决定将做生意这条路暂时搁置,先将田地种好,再继续观望下一步动作。
黑云低沉,天色渐黑,寒冷时不时卷起一阵阵枯枝败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没人注意到,一群饿得只剩皮包骨的髭狗拖着长长的舌头从山林中一路嗅出,眼睛猩红。
由于饥饿,每前进一步都发出沉闷骇人的声响。
一只髭狗嗅着,来到今日埋人的小山坡旁,先是嗅了嗅那几张被风刮到一旁的黑布,一群髭狗徘徊半响,而后猛地开始刨起土来。
*
宋老汉将自家得知的消息告知村里人,叮嘱道近日没事不要出村子。
村里人经历过霜灾这事后,再听到宋老汉的提点,立即表示死都不会出村子。
浮云流动,转眼又是十几日过去。
天气渐暖,冰雪已经完全消融,清谷河也重新开始流动起来,所到之处,滋润两旁的土地,石苔渐绿。
融暖的风吹过山林,一夜之间新枝抽芽,嫩叶随风而动,绿草冒尖。
大多数村民的新屋子也都将近竣工,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办起新屋酒来。
村舍中还剩的粮食也都平分下去给各家。粮食到手,村里人更加感激赠粮的几家人。
村中大多数人都需要重建屋子,都互相约着帮忙,重新垒土与砍木头,一片热闹。
冯翠花一家只有宋长建和宋四柱两个男人,日夜
赶工,却也比不上村里建屋子的速度。
宋长建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想去找村里其他汉子帮忙,没人愿意理他。
气得宋长建一阵大骂,骂那些以亲戚相称的年轻汉子目无尊长,宁愿去帮外人,也不帮自家。
就算他再怎么骂,也没人搭理。宋长建只好一瘸一拐回了只搭了一半的家,看到冯翠花还在带着荣哥儿,气不打一处来。
“你整天就会围着这个龟孙转,咱们家都没了!”
冯翠花看他:“你要是有心建屋子,会去村里转半天?”
宋长建面色一涨:“我这不是出去找人帮忙了么!”
他说着也不爽起来,指着外头:“眼看着村里人都住上新房了,你还这个样子,就算是为了这个小崽子,你也该着急着急吧!”
“不然以后吃住什么,喝西北风吗!”
冯翠花回怼,“你是真的没脑子还是被狗吃了!村里人对咱们什么态度你还看不出来吗,还不缩着脖子做人,这个时候去只会招骂!”
她冷笑:“脑子萎缩的蠢货,别带上我们荣哥儿!”
宋长建被她这么一说,也想起自家做的那些糟心事,气得一甩袖子,指着冯翠花道:
“都是你们这些蠢妇干的好事!好好的日子非得整出这么多破事来,看看,村里没一个待见咱家的!”
冯翠花站起来,往前一推。
她常年做活,力气大得很,宋长建被她推了个踉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