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赵匡胤:“呵!在德不在险?朕倒要看看你所谓的德行能不能化为铠甲保护孱弱的大宋。”
  赵光义:“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再加上宋初土地兼并之风兴盛,激化了阶级矛盾。从北宋初年开始,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就不断爆发。】
  【而宋朝内部矛盾最尖锐的地区就是四川,淳化四年(993年),四川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赵光义派心腹宦官王继恩领兵镇压,到至道元年(995年)才完全平息。】
  【四川虽号称“天府之国”,但自唐末五代以来,一直为割据势力所把持,这些割据势力对当地百姓极尽搜刮掠夺之能事。】
  【四川盆地,关隘林立.地势险阻,唐末黄巢起义转战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却没有扫荡到四川,因此这里的豪强大地主一直没有受到大规模农民武装的打击,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尤其尖锐。】
  天幕下很多人表示不满:“天幕怎么站在暴民的立场上说话!”
  “我等的家业都是祖上几代人积攒下来的,凭什么要平白被人夺走!”
  “就凭他们还想断了我世族的根,未免想的太简单了。”
  ……
  【黄巢起义军逼近长安时,唐僖宗带着大批世族官僚逃到四川。五代时,唐朝的“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直到宋初,这个地区还保留着唐以前那种比较落后的生产关系,土地兼并比中原地区更为突出。】
  【世族豪强地主疯狂地兼并土地,占有大批“旁户”,“旁户”就是“佃户”,他们世代被固定在地主的土地上,像奴隶一样被役使,对地主有着强烈的人身依附性。】
  【在四川,旁户占比多达70%以上,他们除了要向豪族地主交纳地租,还要承担官府沉重的赋税徭役。再加上宋朝灭亡后蜀时大肆纵兵掠夺,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宋朝还在这里设置了“博买务”,垄断布帛贸易,将茶叶划入朝廷专卖,禁止个体农民和小商贩自由买卖,使许多小商贩被迫失业,广大茶农纷纷破产,农民的家庭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生路断绝。豪强地主则趁机投机倒把,敲剥百姓,从中渔利……】
  四川百姓:但凡能有一点生路,谁也不愿意干这种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买卖啊!
  赵匡胤:“豪强大族挖朝廷的根基,博买务断百姓生路,怪不得有这么多人要造反……”
  【四川盆地的阶级矛盾如同一个巨大的火药包,只差一点火星,就会燃起燎原大火!】
  【公元993年,宋太宗淳化四年,四川大旱,饥荒遍地,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活不下去的百姓终于奋起反抗,发动了武装起义!】
  【王小波以“均贫富”为口号发动起义,旁户纷纷参加,很快便攻城略地,增兵至万人。】
  【但在攻占江原县的战役中,王小波被冷箭射中前额,不顾满脸鲜血,继续进攻,终于打败宋军,进占了江原,但王小波却因为伤势太重死去,他的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
  【起义军势如破竹,攻克了成都之外的其他县城,对成都形成包围之势。】
  【公元994年,起义军猛攻成都,很快便攻克成都府,李顺在成都建立自己的大蜀政权,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赵光义急忙命心腹宦官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带着大军从剑门入川。他们分兵包围、各个击破消灭了各地义军,最后包围了成都,使成都陷入孤立无援之地。】
  【数十万起义军与宋军在成都城下展开了一场激战,最终,成都失陷,数万义军被杀。但起义并未完全失败,分散在各地的义军依旧在坚持战斗,直到995年才因作战失利宣告失败。】
  评论区
  “剑门可是四川的门户,为何没有兵马防守?”
  “大蜀政权之所以坚持半年就失败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李顺在军事战略上犯了错误。他集中主力攻打梓州、眉州,同敌人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却没有派重兵去攻打四川的北部门户——剑门。”
  李顺:“多谢天幕指点,某知道该怎么做了。”
  【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它把北宋王朝在四川的统治打得土崩瓦解。虽然时间不长,范围不广,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他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均贫富”的战斗口号,虽还没有直接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个根本问题,但却把斗争矛头指向了不平等的封建分配制度。在这场战斗中,农民不仅仅要求维持生存,而是明确要求平均财产,反对封建剥削!】
  第420章 守内虚外
  【“害物赎货辈,皆为白刃铄,瓦砾积台榭,荆棘迷城郭。”这次起义完成了黄巢起义在四川遗留的历史任务,它是黄巢大起义的继续与发展。】
  评论区
  “四川地区的世族地主或转死于沟壑,或暴骨于郊野,或被镇压,或被驱逐.或成为农民的阶下囚……”
  “在这场战争中,农民失去的只有枷锁,他们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
  四川地主豪强惊骇不已:“他们居然真的做到了!”
  他们心底顿生一片凉意,仿佛已经看到了数年后自己的下场。
  有的人心生惧意,遣散旁户,搬离蜀地。
  有人想要提前下手,杀了自己的旁户,但还不等他们动手,便已经被暴怒的百姓包围了起来……
  团结起来的百姓所拥有的力量足以掀翻任何统治!
  赵匡胤等封建统治者对天幕鼓动农民起义的行为自然很是不满,但他们根本触及不到天幕,又能拿它怎么办?
  赵匡胤苦笑:“还真是祸福两倚啊。”
  【赵光义奉行守内虚外政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建崇文院,编纂《太平御览》等书,并大规模扩大科举取士,加强“重文”的风气。从此时开始,宋朝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并最终成为宋朝“祖宗家法”!】
  评论区
  “赵光义在位期间,共举行科举考试八次。二十年间,几乎完全用新进人才占据了县以上的官职。”
  “他不但增加科举录取名额,还对被录取者从优授官,迅速升迁。吕蒙正、张齐贤、赵昌言、寇准、李沆等人都是在赵光义执政期间提拔起来的名臣。”
  “两宋三百年文官统治的基础,可以说是赵光义奠定的。”
  “大量知识分子被吸收进宋朝统治集团中,促进了宋朝文化的繁荣。但官僚队伍的膨胀也造成了三冗现象,成为困扰宋朝财政的一大难题。”
  赵匡胤:“过犹不及!”
  赵光义:“矫枉必须过正!”
  赵匡胤:“但你的后人只会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你没有一个汉武帝来改革祖宗家法!”
  赵光义:……
  王安石:“天幕真知灼见,可是要如何改进呢?”
  宋神宗赵顼:“想要改变前朝定下来的制度太难了!”
  ……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光义罢除了节镇领支郡的制度,州官可以直接奏事朝廷。】
  【在中央设置审官院、考课院、审刑院等机构,分割中书门下的部分权力。加强枢密院的权力,将赵匡胤提拔起来的将领驱逐出中枢,枢密院要职都被他的亲信垄断,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
  评论区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稳定统治,但也必定会带来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农民负担沉重以及社会尚武之风衰微等消极后果,为后来的统治危机埋下祸根。”
  “终宋一朝,都没有走出宋太宗立下的制度。”
  ……
  【赵光义将宋太·祖立国的方针、政策发挥到了顶点,把专制主义集权推到了巅峰。但事物的发展总有它自己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便会沿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守内虚外”发展到顶点,就必然是“斥地与敌”。】
  赵匡胤不敢置信:“难道还有人将大宋的土地送给外人!”
  赵普记性很好,想起了天幕曾提过的王安石变法与后世的党争,立刻提醒官家:“司马光……”
  赵匡胤:……还真有这样的傻子!
  朱元璋:“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
  原本只是一时缓和的政策,却变成了宋朝的立国之法……
  赵光义不在意这些评价: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朕已经做到了朕所能做的。
  ——直到他听说了徽钦二帝……
  【赵光义自从在高梁河之战中大腿中了两箭,每年都会复发,御医也无能为力。他到处寻医问药,甚至病急乱投医,相信江湖郎中和和尚道士的话,但箭伤终究未能痊愈。】
  【随着年纪的增长,赵光义也面临着继承人的问题,他登基之初拿出了《金匮之盟》证明自己皇位来源的合法性,又先后逼死了赵德昭和赵德芳,贬黜赵廷美到房州,将《金匮之盟》上提及的继承人都清除干净,只剩下了他的亲生儿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