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评论区
  “当时辽军已占据寰州,副帅杨业力主分兵应州,引诱辽军向东转移,再用数千强弩手扼守石竭谷口,阻击辽军,以保证百姓安全南撤。”
  “但监军王侁并没有采纳杨业的建议,而是逼他出雁门关直趋朔州出战,主帅潘美对此没有提出任何反对的意见。”
  “当他们听到杨业兵败的消息后,非但不去救援,反而带兵逃跑。”
  “杨业见无援兵,只得再率部下力战。最后因坐骑重伤不能行走,负伤被俘,绝食而死……”
  潘美是赵匡胤的心腹爱将,在搞清楚事情经过之前,赵匡胤不想对此事做出任何评价。
  赵匡胤:“杨业是何人,为何天幕特意提及此人?”
  宋·节度使杨重勋:天幕说的不会是我家大兄吧,可他不是在北汉么!
  是了,北汉已经被灭了……
  “杨业原名杨重贵,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年少之时便成为河东节度使刘崇的部将,后来也就成了北汉的将领。”
  “他负责镇守代州,抵御辽朝的侵扰,屡立战功,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为刘继业,时人称为刘无敌!”
  赵匡胤:居然是他!
  “北汉灭亡后,刘继元决定投降,杨业仍据城苦战。赵光义早就听说过这是一员名将,让刘继元劝降杨业。于是,杨业跟着北汉的皇帝一起投降宋朝,改回本姓,次年便在雁门关大破辽军。”
  姜维: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自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契丹人但凡见到杨业的旗号,立刻逃遁。镇戍边疆的主将十分嫉妒他,还有人暗地里上书诽谤杨业。”
  “永熙三年,在大宋兵败撤退之时,杨业提出了一个可保万全的作战计划,却遭到监军王侁的反对,被迫冒险迎敌。杨业知此战必败,临行前与潘美约定在陈家谷口接应。”
  “辽朝视杨业为心腹大患,要求务必生擒杨业。耶律斜轸令萧挞凛设下埋伏,等杨业领兵到来时,耶律斜轸佯装败退,然后伏兵四起,杨业身陷辽军埋伏,却久久等不到主帅的支援。”
  “他带着部下士兵奋力作战,身上受了十多处伤,士兵都快死光了,儿子也战死沙场,杨业亲手杀了数百名辽军,最后绝食而死!”
  “杨业的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不仅宋朝,就连辽朝也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祀奠杨业。”
  “在山西省代县,有一座古老的钟鼓楼上悬挂著“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也是为了纪念杨家将的不朽功勋而建立的。”
  赵匡胤:“好啊!能够硬抗辽军的猛将,才是大宋最缺乏的。”
  “赵光义对杨业之死很是惋惜,对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也毫不留情,大将军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此时,潘美也是六十六岁的老将,转年虽官复原职,却仍旧悒悒不乐,数月而卒。”
  赵光义:“杨业本是陇上的雄才,山西的望族。却能投身军队,誓立战功。刚毅忠烈,视死如归!”
  赵匡胤:“说得好听,但杨业之死,你也不能置身事外。谁让你设置监军,以文官管理军队的,你难道忘了唐朝安史之乱了吗!”
  “虽然潘美生前没有什么特别对不起杨业的地方,陈家谷口也是王侁先离开而致使缺守,但是潘美身为主将,不能约束监军的错误行为,对于杨业之死,他难辞其咎。”
  “千百年来,百姓怀念杨业,痛惜英雄未捷身先死,便把仇恨集中在主帅潘美身上,以潘美为原型塑造的潘仁美就成了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奸贼形象。”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潘仁美的女儿是后宫的宠妃,身兼国丈与奸臣两重角色,父女内外狼狈为奸,不顾民族大义,公报私仇,遂使杨业遇难,朝廷蒙羞。”
  “他挟昔日一箭之仇,陷害杨业,误国欺君,可谓十恶不赦。”
  赵光义:“朕就是被奸臣和奸妃糊弄的昏君呗……”
  潘美老神在在的想着:老夫可没有一个入宫为妃的女儿,八女虽是襄王赵元侃(赵恒)之妻,但襄王只是陛下三子,无论如何都轮不到他登基啊!
  “但文学演绎与历史不同,不能将潘仁美与潘美划上等号,事实上,历史上的潘美是北宋开国名将,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深厚,屡立战功,是北宋开国元勋。”
  “潘美的第八个女儿虽然是真宗赵恒的妻子,但她在赵恒继位之前就已经去世了,之后才被追封为皇后。”
  潘美:……
  打脸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
  第419章 守内虚外
  潘美内心的苦涩无以言表,不就是一次决策失误吗,居然被后人当做了奸佞唾骂。
  难道老夫之前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建立的功勋都是假的吗!
  潘美本就不是乐观豁达之人,这样一想,不由得更加郁闷……
  【至此,宋朝三路大军皆败,开战之初所取州县尽数放弃,雍熙北伐以失败收场!】
  赵匡胤:“又败了……”
  若是辽军强大到与宋军有代差,他也不会如此遗憾。
  分明有杨业这样能够震慑辽军的大将,分明宋军并不比辽军差多少。只是因为指挥上的失误,因为战前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辽国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新帝与萧太后的权威得到了巩固,内部再也没有人敢反对她们的决策。】
  【主帅耶律休哥被封为宋国王,行再生礼,耶律休哥也成为了辽国历史上独有的行再生礼的臣子。】
  耶律休哥:“这可是陛下才能享受的礼节,没想到臣也能有如此殊荣!”
  可见辽国对这一仗有多么重视。
  【赵光义听说宋军兵败后,十分气愤,他再次将罪责都甩给了诸将,认为这些人“不遵成算,各骋所见,领十万甲士出塞逼斗”,最终“往复劳弊,为敌所乘”。所以,曹彬、米信等人回朝后,皆被贬官。】
  评论区
  “倒也不算冤枉。”
  “此战战败主要责任就在于曹彬的过失,攻取涿州后无法保证宋军粮道,危难之时又无法约束诸将,浪费了宋军最后的撤退机会。”
  “更是在宋军溃败时骑马夜遁,导致宋军彻底的崩溃,若无宋军名将李继隆与李继奋的奋战,此战宋军损失还会更大。”
  ……
  【雍熙北伐失败后,赵光义依旧没有放弃向北进军,可是,还不等他部署新一轮对辽国的攻势,辽军就先行向宋军发动了攻击。】
  【这一年十二月,辽军在瀛洲君子馆大破宋军,宋军在天寒地冻无法使用弓箭的情况下被击败,宋将刘廷让的部队“全军皆没,死者数万人”,贺令图、杨重进等将领被俘,宋军河北防线遭到重创!】
  【此战之后,宋朝失去了攻取幽云最好的机会,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在朝堂之上,以赵普为首的文臣也对北伐之策口诛笔伐,他们提出“弭兵论”,反对赵光义的对辽战争。赵光义接受了他们的建议,转而守内虚外,搁置收复幽云的计划,仅加强河北及河东地区的防御。】
  赵匡胤表示不解:“这些文臣为何要反对出兵!”
  汉武帝对此很有经验:“不过是觉得辽国入侵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罢了,殊不知,如果一个王朝自己都无法强硬起来,就不要怪异族肆无忌惮。”
  【除了收复幽燕的计划破产以外,赵光义对交趾、定难军的经略也陆续失败。赵光义一朝与周边的辽(契丹)、交趾(静海军)、党项(定难军)发生了一系列战争,这一连串战争的结果就是宋朝未能恢复汉唐时期的疆域,只守住了五代十国的基本盘。】
  赵匡胤:“若是无法统一天下,还能称为正统王朝么……”
  【公元989年,赵光义命文武群臣各陈备边御戎之策,宋朝廷就对辽政策展开了一次大讨论。】
  【满朝文臣纷纷上奏,虽他们论述的重点不太一样,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都赞成单纯防御,与辽通好。】
  【举朝上下,反战主和成为舆论的主流……】
  温仲舒:“目前将帅无人,财力不支,最重要的是的是整顿军政,致力内政,而不是穷兵黩武!”
  张洎:“战争给河北地区造成了难以描述的悲惨之象,希望陛下顾念一下河北的百姓。”
  王禹偁:“河北边民对本朝发动的战争并不拥护,还将辽兵反攻带来的灾难也怪罪到官家头上。陛下轻用雄帅,深入敌境,是竭苍生之众力,务青史之虚名啊!”
  赵光义:……
  汉文帝刘恒:“若是能如大汉一般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倒也不失为一时之策。”
  宋真宗赵恒:……
  【赵光义固执地认为:“治国在乎修德尔,四夷当置之度外。”此后,宋朝停止了武力开疆拓土,全面转向守内虚外,把预防“内患”放在绝对优先的地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