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刘宴:“短视!一时之利如何能比得过天下安泰!”
  杨炎:“让利于民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唐宪宗时颁布法令严禁私盐,却没有降低官盐的价格,没有解决主要矛盾。吃不起盐的普通百姓,在不想失去暴利的私盐贩子的带领下,起兵反抗!】
  评论区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卖盐的暴利都被藩镇收割,但百姓痛恨的依旧是制定官盐价格的朝廷。”
  “越是禁止的东西,越是暴利!”
  ……
  【就连后来为大唐王朝掘墓的王仙芝、黄巢也都是私盐贩子。】
  唐宪宗李纯皱眉沉思:“经济真是一门大学问!”
  关乎国朝安稳,李唐皇帝再次意识到经济学的重要性。
  韩愈用自己的思维尝试理解天幕所讲的内容:“陛下,朝廷提高盐价,看上去能够短时间内增加收入,但盐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一定会将盐价抬的更高。”
  “百姓买不起官盐,就只能想方设法购买私盐,私盐贩子应运而生。他们只要将盐价定的比官盐少一些,便能获得暴利。”
  一旦有人触犯他们的利益,定会有人鼓动百姓起兵反抗!
  李纯:“博士有何见解?”
  韩愈:“臣请降低官盐价格,如此一来私盐贩子无利可图,自会寻找其他生意,百姓继续购买官盐,国库的收入也不会减少,还能解决乱民暴动的隐患!”
  李纯若有所思……
  【刘晏兴利除弊,改革漕运和榷盐中的弊端,使江南财赋源源不断的运进关中,“民不加赋,而国富饶”,有力地支持了平叛与对外防御战争。也为后来唐德宗的税制改革打下了基础。】
  【李豫生于开元盛世,长于开元天宝之交,他器宇度量弘深,宽厚而有决断,喜怒不形于色。在李隆基上百个孙辈中,只有他最得祖父看中。】
  【安史之乱中,他挂名兵马大元帅,指挥收复两京之战,得到群臣的拥戴。】
  【登基之后,面对内忧外患,他扫平安史之乱,解决袁昂起义,抵御吐蕃入侵,也曾逃离京城,避难陕州……】
  评论区
  “唐朝廷为追征江淮地区八年赊欠的租调,派豪吏为县令,搜括民间粟帛,农民纷纷起来反抗。”
  李世民不理解:“这种时候难道不是应该大赦天下,减免赋税,缓和叛乱给百姓带来的伤害吗!”
  长孙无忌:“约莫是朝廷财政遇到了大麻烦,不得不出此下策吧。”
  李世民:“昏招迭出!”
  “台州临海人袁晁在翁山率众起义,攻下台州,连克信、温、明等州,拥众近二十万。江南人方清在歙州响应起义。”
  “袁晁本是县衙小吏,因为同情饥寒交迫而造反的农民,受到鞭背的刑法。他起义后建立自己的政权,朝中大臣都由农民担任,他带领义军杀死地方长吏,烧毁没收官府及地主豪富的钱财,为普通百姓伸张正义!”
  “面对浙东接连不断的起义,李豫命镇守临淮的李光弼分兵镇压。叛军都是刚刚放下锄头的普通百姓,没有经过军事训练,也没有实战经验,自然不是正规军的对手。不到一年时间,叛军便被李光弼打败。”
  “袁晁起义是唐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
  ……
  李豫:朕怎么感觉天幕在同情叛军!
  你的感觉没有错,若是此时有人能够一举打败唐朝,建立一个新的制度,也就不用经历之后一百年的混乱拉锯了。
  退一万步说,如果安史之乱的首领安禄山与史思明不是残暴不仁之人,说不定会有更多的百姓支持他们呢。
  ……
  【李豫对宦官十分优容,将他们当作自己的代言人,也能严厉惩治飞扬跋扈的权宦。】
  评论区
  “凡是宦官奉命出使四方,李豫从不禁止他们索取贿赂,如果给宦官的财物少,李豫就认为是轻慢天子的使者。”
  “中使公求赂遗,无所忌惮,就连宰相都得随时准备好行贿的钱财。”
  “他曾严惩李辅国、程元振等为非作歹的权宦。”
  “当鱼朝恩势倾朝野,凌辱宰相时,李豫立刻与宰相元载密谋诛杀了鱼朝恩!”
  “他是不是觉得宦官翻不出他的手掌心,用宦官制衡朝臣!”
  ……
  【在父亲和朝臣的影响下,李豫也崇信佛教,供养了大批僧人,兴修佛寺,劳民伤财,给本就不富裕的国库雪上加霜!】
  【说到底,李豫并不是一个英主,也不算是昏君。他对人对事都很宽容,能容忍宦官欺压宰相,也能容忍宰相擅权驱逐贤臣。】
  评论区
  “宽容太过就是没有原则!”
  “奸臣元载身为宰相却驱逐贤臣,独揽朝政,排除异己,专权跋扈,大兴土木,李豫早就知道这些事,却直到忍无可忍才决定处置元载。”
  “元载死后,仅胡椒就查抄了八百石!”
  “李豫还任用安史旧将掌管河北,姑息养奸,致使河北三镇割据,从此成为大唐的心腹之患。”
  天幕对李豫的评价让汉宣帝警觉,他将太子刘奭叫到身边,考校近日功课。
  刘询:“你可不要学李豫,对奸臣的纵容就是对天下的不负责任!”
  【公元779年,李豫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十八年。】
  李世民再次感慨:“安史之后的十几年对大唐来说,至关重要,若是李豫能够有所决断,力挽天倾就在本朝啊!”
  第333章 税制改革
  【李豫死后,太子李适登基,史称唐德宗。德宗任用杨炎为相,改革税法,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使古代的赋税制度从“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在短时期内缓和了国家财政问题。】
  李世民大感好奇:“两税法?”
  评论区
  “唐初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依据: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加上战乱的影响,无数百姓失去遴自己的土地,背井离乡。逃走的百姓的赋税便由邻保代纳,迫使更多百姓逃亡,租庸调制已经名存实亡!”
  “各地节度使可以用任意名义摊派,无需获得中央的同意,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赋税制度极为混乱。”
  “面对如此局面,宰相杨炎上奏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将原本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
  “不论是本地户还是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是当地人,上籍征税。逃亡异乡的百姓也无法逃避税赋。”
  “仅仅三年后,德宗便得到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比之前全部财赋收入还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3000余万贯。”
  ……
  始皇沉思:“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扶苏:“这样一来,拥有更多土地的贵族便要出更多的赋税,减轻了普通黔首的负担。”
  李斯:“制度很好,但执行下去需要合适的人手。”
  负责执行政策的官僚,也是被两税法触犯了利益的贵族集团,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手段,必会中途夭折。
  【杨炎为相一年多后,便被奸相卢杞陷害,贬为崖州司马,很快就被赐死,时年五十五岁。】
  评论区
  “杨炎也是唐朝中期有名的理财家,两税法的开创者!”
  “也是在他提议下,唐德宗年间将国家岁入由人主私藏改政府归入,划分了国库与私库的区别,恢复了国家公赋与皇家私藏分管的制度,维护了国家公赋收入独立的原则。”
  “但他只比刘晏多活了一年,便步上了刘宴的后尘。”
  “试图破坏秩序的人总会尝到失去秩序后的恶果。”
  刚将政敌贬斥出京,正春分得意的杨炎:……
  德宗李适不解:“卢杞一心为国,大公无私,怎会被后人称为奸相?”
  颜真卿:“卢杞的奸邪天下人皆知,只有陛下不知,这才是他最为奸邪之处。”
  王安石也在见缝插针的对神宗阐述自己的观点:“德宗年间的所有动乱都是因为德宗识人不明,宠幸奸臣卢杞,他是运气好才没有亡国。”
  ……
  【好的制度需要好的执行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税法逐渐名存实亡,实行不到30年,就被迫多次下令将货币计征改为实物征税。】
  评论区
  “古代没有国债的概念,也没办法与其他国家拆借,更不能去找世界银行贷款。国库没钱了就只有三条路走,要么提高税率,要么增加杂税,要么既提高税率又开征新税。”
  “德宗选择了第二条路,增开了间架税、除陌钱,酒水、矿产、茶税收归国有,想尽办法积攒军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